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342013DUT13RC3)

作品数:9 被引量:90H指数:6
相关作者:郭新闻刘民左轶刘书田陈文炯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核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催化
  • 2篇钛硅
  • 2篇钛硅分子筛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筛
  • 1篇丁烯
  • 1篇定位格架
  • 1篇堆芯
  • 1篇对流换热
  • 1篇压差
  • 1篇压电
  • 1篇压电纤维
  • 1篇应变传感
  • 1篇应变传感器
  • 1篇应力
  • 1篇植入式
  • 1篇中高压
  • 1篇三维重建
  • 1篇散热
  • 1篇设计方法

机构

  • 9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悉尼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作者

  • 3篇左轶
  • 3篇刘民
  • 3篇郭新闻
  • 3篇刘书田
  • 2篇高仁璟
  • 2篇陈文炯
  • 2篇朱晓静
  • 1篇史鹏飞
  • 1篇李克艳
  • 1篇王正
  • 1篇王璐
  • 1篇张永存
  • 1篇沈胜强
  • 1篇赵剑
  • 1篇张国亮
  • 1篇毕勤成
  • 1篇姜海英
  • 1篇张宗超
  • 1篇张莹
  • 1篇李鹏志

传媒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石油学报(石...
  • 1篇光学精密工程
  • 1篇力学学报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核动力工程
  • 1篇应用化学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同轴光子带隙晶体的应变传感器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微波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绝缘层的同轴光子带隙晶体应变传感器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同轴光子带隙晶体传感器的结构形式,推导了传感器带隙极值频率与晶体电长度之间的关系。根据给定监测频点设计了传感器的几何尺寸及材料参数,计算了传感器的S参数,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分析了提高该传感器灵敏度和品质因数的方法,并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当应变量由0με提高至10 000με时,极值频率由2.450GHz移至2.432GHz,频移量为18 MHz,灵敏度为1.8kHz/με。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变绝缘层的同轴光子带隙晶体应变传感器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传感器可满足不同灵敏度需求下对应变的实时监测。
史鹏飞高仁璟刘书田
关键词:应变传感器特性阻抗
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5年
综述了近几年关于钛硅分子筛的合成方法及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钛硅分子筛是一类由四配位钛原子取代分子筛骨架中的硅或铝所形成的杂原子分子筛。孤立的四配位钛原子使分子筛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特性,尤其是与H2O2组成的氧化体系,对烃类的低温选择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不同孔道结构的钛硅分子筛对于反应物及产物的分子尺寸具有不同的选择性,TS-1、TS-2等微孔分子筛更适合小分子反应(如丙烯环氧化反应),而Ti-SBA-15、Ti-MCM-48等介孔分子筛则对较大分子的反应更有利(如苯乙烯环氧化反应)。
左轶刘民郭新闻
关键词: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
四丙基氢氧化铵处理TS-1催化1-丁烯环氧化被引量:7
2015年
在四丙基溴化铵-乙胺体系中,水热合成了晶粒尺寸为600nm的小晶粒钛硅分子筛TS-1。将其挤条成型后,采用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稀溶液处理,然后用于催化1-丁烯与H2O2环氧化制备1,2-环氧丁烷的反应,并与TPAOH处理前的样品对比。结果表明,TPAOH处理能显著提高TS-1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原因在于,晶粒外表面无定型载体的晶化疏通了TS-1的孔道,晶粒内部形成的空穴降低了反应物及产物的扩散阻力,且能提高容碳能力;少量四配位骨架钛转化为五配位钛,也使催化活性有所提高。
左轶刘民姜海英郭新闻
关键词:钛硅分子筛1-丁烯固定床反应器
高稳定性金属有机骨架UiO-66的合成与应用被引量:28
2016年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由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自组装而成的、具有三维网状有序孔结构的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其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种类和结构多样性、可化学功能化等特点,在多个研究领域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前化学、材料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大多数MOFs材料的稳定性较差,极大地束缚了MOFs材料的发展。以Zr为金属中心,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的Ui O-66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结构可在500℃保持稳定,并且其还具有很高的耐酸性和一定的耐碱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Ui O-66在合成调控、功能化合成和后改性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吸附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韩易潼刘民李克艳左轶张国亮张宗超郭新闻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催化
基于拓扑优化的自发热体冷却用植入式导热路径设计方法被引量:9
2016年
对于具有较低导热系数和较高生热率的热源材料(自发热体),通过优化植入内部的高导热材料的布局以降低内部温度,是实现自发热体冷却的重要措施.如何设计自发热体内部高导热材料的布局,是实现热源内部热量高效收集和温度控制的关键问题.本文研究建立植入式导热路径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考虑高导热材料的植入对于热源分布的影响,以实现自发热体冷却的内置导热路径最优设计.基于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惩罚模型(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SIMP)拓扑描述方法,以高导热材料的相对密度为导热路径描述参数,分别选择合适的热传导系数和生热率的插值模型以建立热传导系数和生热率与相对密度的关系,并以结构散热弱度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植入式导热路径设计的拓扑优化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该优化模型能够反映高导热材料的布局对热源布局的影响.通过具体算例,给出了贴片式散热路径与植入式散热路径的拓扑优化结果.设计结构表明,两种优化模型获得的最优散热构型存在较大不同,并且考虑植入高导热材料对热源布局影响的设计结果散热性能优于贴片式散热路径的设计结果.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陈文炯刘书田张永存
关键词:拓扑优化
垂直上升内螺纹管中高压汽-水两相流截面含汽率的测量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四头内螺纹管构建了水平绝热管和垂直绝热管组合元件,在压力为11.3、14.2、2l_5MPa,质量流速为250~1200kg/(m^2·s),热负荷为50~300kw/m。的范围内,采用压差替代法对内螺纹管内垂直上升流动的高温、高压汽一水两相流进行了截面含汽率的测量,并分析了系统参数对截面含汽率的影响。与经典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Zivi模型和我国电站锅炉水动力计算标准与试验数据相差较小,其中Zivi模型与文中试验数据误差小于15%。基于试验数据,分压力拟合了体积含汽率经验公式,与试验值相比绝大部分点的相对误差小于15%,在高千度区相对误差小于10%。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压差替代法,采用所提模型可以对垂直内螺纹管内高温、高压汽一水两相流体参数进行有效测量。
朱晓静毕勤成
关键词:内螺纹管
基于CT扫描的2A12铝合金疲劳裂纹三维重建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对中心处含圆形缺口的2A12铝合金圆柱形试样进行复杂应力状态下的低周疲劳试验,总结出材料裂纹萌生及扩展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复杂应力条件下2A12铝合金材料只有在疲劳循环较大时,由于第二相粒子与基体脱粘形成疲劳短裂纹。裂纹扩展过程中,沿着晶粒某一滑移系统滑动并且形成锯齿形状的晶体学裂纹路径。为了获得准确的裂纹三维形态及尺寸信息,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对试验件进行扫描,并对其断层图像进行对比度增强、离群滤噪等图像处理。从图像处理效果来看,离群滤噪方法对于试件结构较为简单,而内部裂纹信息分布相对连续的断层图像处理效果较为理想,且可通过调整其滤噪半径来获得更为清晰的裂纹图像。采用Matlab软件对处理后的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了裂纹的三维可视化图像及其尺寸信息,与裂纹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王璐李鹏志王正王蕊
关键词:复杂应力三维重建
带有定位格架的超临界反应堆堆芯强制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非结构化多面体网格和商业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两类带有流动强化特征的定位格架对超临界水在反应堆堆芯子通道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定位格架对子通道内超临界水的换热影响显著;在定位格架内部,流通面积减小,流速增加,换热得以有效强化;阻流片型定位格架对子通道中心流体的阻挡和导流能够中和流动阻塞效应,强化其下游窄缝区的局部换热效果;交错叶片型定位格架能够在其下游产生漩涡流,加强相邻子通道间工质的热量和质量交换,强化局部换热;漩涡流也可能导致轴向速度损失,造成局部换热弱化,不利于反应堆的安全性;入口雷诺数Re对交错叶片型定位格架下游局部换热有较大影响。Re较高时,此类定位格架对子通道内局部换热的强化作用更为明显。
朱晓静刘六井沈胜强
关键词:超临界水定位格架子通道
面向结构形状控制的压电纤维复合薄膜驱动器布局方式与控制参数协同优化设计被引量:7
2016年
能够根据工作环境改变翼面形状的自适应变形能力是未来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研究驱动器布局方式以及控制参数的设计技术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以压电纤维复合薄膜(Macro fiber composites,MFC)作为驱动器,研究在一定数量的MFC驱动器条件下,通过驱动器布局与控制参数的协同设计,以实现类翼面平板结构具有理想形状的最优控制设计方法。以驱动器的铺设位置、铺设角度、层数、对称性以及控制电压为设计变量,以驱动器的击穿电压、铺设位置限制等为约束,建立多参数下的协同优化设计模型。数值算例以类机翼平板的弯曲、扭转、弯扭型面作为理想型面,以实际型面与理想型面在81个参考点位置的均方差为评价指标,设计获得弯曲、扭转和弯扭组合型面的均方差分别为9.977×10–5、4.394×10–4和5.308×10–4,实现了较高的变形控制精度。研究了驱动器数量对变形精度的影响,制作了具有6个驱动器的类翼面平板结构测试平台,仿真与试验结果高度吻合,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的驱动器布局与控制电压协同优化设计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高仁璟张莹赵剑陈文炯刘书田仝立勇
关键词:FIBE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