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ZH210)

作品数:21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昝风华王征张金平杨效雷更多>>
相关机构:德州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周易
  • 3篇文化
  • 3篇汉代
  • 3篇风俗
  • 2篇易卦
  • 2篇诗经
  • 2篇左传
  • 2篇文化背景
  • 2篇文学
  • 2篇先秦
  • 2篇互动关系
  • 2篇汉代奏议
  • 2篇汉赋
  • 2篇《诗经》
  • 2篇《周易》
  • 2篇《左传》
  • 2篇楚辞
  • 1篇代文
  • 1篇道家
  • 1篇阴阳

机构

  • 16篇德州学院
  • 8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昝风华
  • 5篇王征
  • 4篇张金平
  • 3篇杨效雷

传媒

  • 3篇阴山学刊
  • 2篇兰州学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德州学院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辽东学院学报...
  • 1篇南昌航空大学...
  • 1篇齐鲁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传》饮食叙述略论
2011年
《左传》中有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叙述。结合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来看,这类叙述全面而集中地反映了饮食在春秋时期的各种功用及时人对饮食功用的充分发挥,为中国饮食风俗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一笔,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和风俗学价值。结合饮食特别是周代饮食的特殊之处以及《左传》本身的特点来看,《左传》饮食叙述对全书的观念表达、深度构建、结构安排、人物描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呈现出活泼多样的艺术色彩。此外,《左传》饮食叙述也颇具沾溉后世文学之泽。
昝风华
关键词:《左传》文学意义
论汉赋与汉代奏议的互动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干,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的强烈关注这一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有汉一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王征
关键词:汉赋奏议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日常生活视角
2020年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课程教学本身的不足等原因,在当前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领域存在着工作、活动遇"冷"和古代文学不被真正看重的问题。要改进古代文学教学,使其繁荣兴旺,在此领域引入日常生活视角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对古代文学重新加以审视,发掘其所营构的富有深度、意义和精神追求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当代价值,不但有助于古代文学教学领域摆脱困境,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也有助于现代日常生活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昝风华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
2013年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昝风华
关键词:《淮南子》风俗
先秦诗文中的馈赠行为探微
2020年
先秦诗文中有大量叙写馈赠行为及相关举动和观念的文字,它们内蕴深厚,是作品整体脉络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先秦诗文对馈赠行为的叙写,反映了此时期馈赠行为的特点,即对馈赠之物精神价值的看重,以道义、情愫、言辞等非物质财富为馈人之礼,投桃报李、有来有往的回馈意识,在礼物赠受上对礼节性、原则性的奉守,等等。先秦诗文中的馈赠行为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别之处,与当时看重礼仪、道德、精神品格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某些宗教信仰观念有着特定的联系。
昝风华
关键词:先秦诗文馈赠礼制宗教
《左传》《国语》引《易》类析
2014年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张金平杨效雷
关键词:《左传》周易筮占
论汉赋与汉代奏议的互动关系
2013年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强烈关注的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汉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王征
关键词:汉赋汉代奏议互动关系
风俗文化背景下《史记》中的父母形象
2011年
《史记》中的父母形象虽然不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但却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很深的文化意义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从总体上说,《史记》中的父母主要以三种面目出现在作者笔端,即预言家、权威者和偏心之人。从性格成因看,其形象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风俗文化意识有着密切关联。从文学表现看,其言论、意志、态度、行动等产生了很强的艺术审美效果和文本结构效应。
昝风华
关键词:《史记》风俗父母形象
商周四爻筮数(或符号)易卦考释被引量:1
2014年
商周各类遗物上所发现的可靠的四爻筮数(或符号)易卦共有七例。四爻易卦与《太玄》之首有相似之处:其一,数合;其二,象合。基于以上原因,前人多将四爻易卦解读为《太玄》之首。我们认为此观点似是而非。首先,商周遗物上除了有四爻易卦,还有五爻易卦;其次,《周易》卦画表阴阳,而构成《太玄》之首的""不表阴阳。因此,以"数合"、"象合"论定四爻易卦为《太玄》之"首",难以使人信服。据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在三爻经卦与六爻别卦之间,有四爻卦阶段。商周遗物上的四爻易卦或可用来探究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之渊源。
张金平杨效雷
关键词:商周易卦
殷墟“易卦”卜甲与《周易》关系考论
2013年
1980年发现的殷墟"易卦"卜甲在中甲及四隅皆刻有筮数或卜辞,排列有序。在一块卜甲上同时刻有多个易卦便于集中研究,探求规律。此卜甲上的易卦含有了"九、六"筮数、八宫、覆卦、互卦的信息,也反映了"卜筮不过三"、"三卜"的习俗,同时也和文王演易的记载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金平
关键词:易卦卜甲《周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