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70)

作品数:5 被引量:117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椿镛丁志峰常利军吴建平杨文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地幔
  • 8篇上地幔
  • 6篇上地幔各向异...
  • 4篇地块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圈
  • 4篇软流圈
  • 4篇剪切波分裂
  • 3篇地震
  • 3篇南北构造带
  • 3篇各向异性
  • 3篇横波
  • 3篇横波分裂
  • 2篇动力学
  • 2篇岩石圈变形
  • 2篇深部
  • 2篇深部构造
  • 1篇地壳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震带

机构

  • 1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12篇王椿镛
  • 8篇常利军
  • 7篇丁志峰
  • 4篇楼海
  • 2篇姚志祥
  • 1篇陈兆辉
  • 1篇刘琼林
  • 1篇杨文采
  • 1篇邵翠茹
  • 1篇尤惠川
  • 1篇廖武林
  • 1篇吴建平

传媒

  • 2篇Scienc...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2015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2014年中...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与松潘—甘孜地块深部构造有关的动力学问题的思考
<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松潘-甘孜地块及其附近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深部结构探测和研究,例如龙门山三角形剖面(陈学波等,1986)、川西-藏东剖面(王椿镛等,2003a,b)、花石峡―简阳剖面(崔作舟等,1996)、共和-玉...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常利军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被引量:22
2015年
收集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震台阵1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布设的32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1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并对这共计59个台站所记录的XKS(SKS,SKKS和P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XKS波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并结合其他研究在该区域取得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获得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的结果来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上地幔快波方向基本为NE-SW方向,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自西向东呈现出NE-SW方向到E-W方向,然后到NW-SE方向,最后为N-S方向的逐步变化,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表现出围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变化特征.通过该区域快波方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和运动速度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与该区域地表构造走向和由GPS得到地表运动速度场运动趋势相一致,说明该区域地表变形特征与深部上地幔变形特征是一致的,其岩石圈变形是一种垂直连贯变形模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快波方向为NE方向,与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下NE方向的俯冲一致,说明稳定坚硬的印度块体向NE方向俯冲到青藏高原下方是引起该区域岩石圈变形的主要原因.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化特征,我们推测稳定坚硬的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NE方向的俯冲作用,又由于缅甸块体下俯冲板片的东向俯冲和西向后撤对缅甸弧后的岩石圈产生了被动的西向拖曳力作用,使得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岩石圈产生了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形,进而形成了快波方向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各向异性特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尤惠川楼海邵翠茹
关键词:横波分裂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南北构造带南段横波分裂研究
<正>南北构造带,也被称为南北地震带,是一条活跃的强震带,是中国大陆构造域重要的东西分界线,是划分中国大陆东、西部地质、地貌特征明显不同的近N-S向延伸、组成结构十分复杂的地质构造带,也是显著的重力梯度带和地壳厚度突变带...
常利军丁志峰王椿镛
文献传递
与松潘—甘孜地块深部构造有关的动力学问题的思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松潘-甘孜地块及其附近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深部结构探测和研究,例如龙门山三角形剖面(陈学波等,1986)、川西-藏东剖面(王椿镛等,2003a,b)、花石峡―简阳剖面(崔作舟等,1996)、共和-玉树剖面...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常利军
中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模式被引量:32
2014年
近10年来,中国布设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大幅度增加.宽频带地震记录中含有大量的剪切波分裂信息,它在揭示中国大陆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这些台站的远震SKS和(或)SKKS记录,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分析方法,确定各台站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延迟时间.此外,还收集了前人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研究的部分结果,形成拥有1020个剪切波分裂参数对的数据集.这些分裂参数展示了复杂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存在较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平均的剪切波时间延迟为0.95 s,其中西部地区为1.01 s,东部地区为0.92 s.西部地区的各向异性强度略大于东部地区.在大尺度意义下,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其SKS波分裂和地表变形数据共同支持岩石圈变形模式,即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是连贯变形的;东部地区的平均快波偏振方向近似平行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上地幔各向异性归因于软流圈流动.中部的鄂尔多斯至四川盆地一带为东、西部两种变形模式的过渡带,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表现为"化石"各向异性和(或)双层各向异性.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是中国大陆西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东部地区则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有关.
王椿镛常利军丁志峰刘琼林廖武林Lucy M FLESCH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上地幔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华南及印支地块上地幔各向异性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壳幔变形的约束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开始了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成果。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大陆地区建成了超过1200个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基于这些台站的地震记录,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算法获得一大批远震事件的快波...
王椿镛常利军丁志峰吴萍萍Lucy M.Flesch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上地幔各向异性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
<正>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结果,由于陆-陆碰撞导致的喜马拉雅崛起过程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两端的山脉与水系的走向发生了约90°的大转弯,故分别称为东构造结和西构造结。喜马拉雅东构造...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文献传递
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被引量:51
2015年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大地构造的主要分界,也是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在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流动地震观测,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包括岩石圈结构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成像,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与近期发生的强烈地震相关研究,以及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研究等.自2000年以来,我国建成了具有1000多个地震台站的国家和区域地震台网.它们在实时为地震监测服务的同时,其产出的海量数据还提供用于地球科学研究.一批作者在国内外发表了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对南北构造带的认识.我们虽然取得许多共识性的重要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发现不同作者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现有台网的数据成像分辨率和精度仍不足以识别在地壳深处的细节,例如在孕震尺度概念下的地震危险区.加强流动地震观测,提高台站分布的密度,取得高可信度的目标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观测"计划在南北构造带上实施的大型流动台阵观测,结合固定地震台网的资料,加上高分辨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以获得高可信度的地壳上地幔三维精细结构及物性成像,是提高地震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王椿镛杨文采吴建平丁志峰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岩石圈结构地震各向异性地震台阵大陆动力学
华南地块下方活动地幔流的地震学证据
<正>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表面最高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变形。不少学者对两大板块之间南北缩短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升高地形的重力效应进行了研究和数值模拟。然而,至今人们并未对块体向东挤出和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弯...
王椿镛常利军刘琼林Lucy M Flesch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
<正>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结果,由于陆-陆碰撞导致的喜马拉雅崛起过程已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两端的山脉与水系的走向发生了约90°的大转弯,故分别称为东构造结和西构造结。喜马拉雅东构造...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