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9507005)
- 作品数:21 被引量:156H指数:9
- 相关作者:孟宪生包永睿王帅李天娇杨欣欣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沈阳市骨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基于多波长覆盖融合指纹图谱的大川芎片主要成分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建立10批次大川芎片多波长融合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大川芎片融合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初步指认,构建大川芎片的全析指纹图谱为其全面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川芎片进行检测,将不同波长下数据进行多波长融合得到10批大川芎片的融合指纹图谱,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融合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进行初步结构鉴定。结果 10批大川芎片融合指纹图谱共获得13个共有峰并与共有模式图相似度均>0.92,其中8个共有峰得到指认。结论本文通过多波长融合技术手段及HPLC-MS分析方法建立大川芎片全析指纹图谱,为大川芎片主要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为规范中药制剂及其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 唐爽包永睿孟宪生富力王帅
- 关键词:指纹图谱液质联用
- 化疗药物顺铂和阿霉素联合应用体外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定量分析抗肿瘤药物顺铂和阿霉素联合应用的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筛选顺铂和阿霉素联合应用的最佳配比。方法:不同配比的化疗药物顺铂和阿霉素处理HepG2细胞24h,MTT法测定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Cbou-Talalay法计算药物的联合指数和两种药物对HepG2细胞的敏感性,分析药物不同配比的相互作用,筛选顺铂和阿霉素联合应用的最佳配比。结果:顺铂、阿霉素单独和联合应用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量效关系;两种药物以小差别比例配伍时,小剂量联合应用呈现拮抗作用,大剂量联合应用呈协同作用;两种药物以大差别比例配伍时,联合效应结果相反;综合药物联合指数和两种药物对HepG2细胞的敏感性,优选出顺铂和阿霉素联合应用的最佳配比为1∶15。结论:化疗药物顺铂和阿霉素不同配比联合应用均可产生增强互补、减毒增效的作用。
- 包丽娜包永睿孟宪生王帅
- 关键词:顺铂阿霉素中效原理
-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蛋白质结晶及其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4年
- 微流控技术以其高通量、低消耗和集成化等优点成为蛋白质结晶微型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蛋白质结晶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微泵微阀、液滴(Droplet)、滑动芯片(SlipChip)以及液滴实验室(DropLab)等技术.此外,还针对当前膜蛋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综述了应用于膜蛋白结晶的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 朱丽娜祝莹方群
- 关键词:蛋白质结晶液滴膜蛋白
- 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体外抗肿瘤药效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提取的影响因素,优选其最佳提取工艺,并结合体外抗肿瘤药效学实验,考察其抗肿瘤的药理活性,为旋覆花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1-O-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为考察指标,对影响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的4个因素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用量进行考察,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其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规律。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15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其抗肿瘤增殖作用呈现出良好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本实验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为旋覆花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 黄一凡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 关键词:旋覆花倍半萜内酯正交设计抗肿瘤活性
- 大川芎片有效组分配伍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大川芎片有效组分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最佳配伍比例,并找出相关通路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采用U10(108)均匀设计表,设置不同配伍组,以MTT法测定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存活率作为药效评价指标,将均匀设计方法与药效学实验相结合,经统计分析筛选出大川芎片有效组分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最佳配比关系,同时设置验证实验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结果:Na2S2O4对诱导DSH-SY5Y细胞缺氧损伤有较好的效果,且各配伍组对缺氧损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CSZ均匀设计软件输出结果显示:当川芎多糖∶川芎酚酸∶川芎挥发油∶天麻多糖∶天麻总苷生药量配比为4.7∶1∶4.6∶8.7∶1.2时,保护缺氧损伤细胞效果最佳;通过通路图分析,明确乳酸脱氢酶LDH与琥珀酸脱氢酶SDH关系,可通过LDH结果验证MTT结果的可靠性。结论:复方按最佳配伍剂量入药可达到服用相同剂量使药效增强的效果,且组分入药成分清晰,为中药配伍的剂量关系及组分中药的研究探索出新的实验方法。
- 马钰包永睿王帅李天娇孟宪生富力
- 关键词:组分配伍缺氧损伤SH-SY5Y细胞
- 鸡血藤总黄酮对HeLa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相关因子VEGF-A、Caspase-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评价鸡血藤总黄酮对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周期和凋亡及VEGF-A、Caspase-3含量的影响,为鸡血藤用于抗子宫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定不同浓度的鸡血藤总黄酮,用MTT法筛选出合适的给药浓度以及给药时间。运用流式细胞仪将不同浓度的鸡血藤总黄酮作用于HeLa细胞,测定细胞周期与凋亡。运用ELISA试剂盒,测定鸡血藤总黄酮对HeLa细胞分泌Caspase-3、VEGF-A的影响。结果:通过MTT法最终选定药物浓度为2.00、1.45、0.70 mg/m L为最佳浓度,36 h为最佳时间。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鸡血藤总黄酮各组细胞G0/G1期、S期比例及早凋与晚凋比例显著升高,VEGF-A分泌量显著降低,Caspase-3分泌量显著升高。结论:鸡血藤总黄酮对宫颈癌细胞HeLa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
- 王妮佳王嘉仡孟宪生包永睿王帅李天骄
- 关键词:细胞周期ELISAHELA细胞
- 基于HepG2、SMMC-7721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的鸡血藤总黄酮纯化前后药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鸡血藤总黄酮纯化前后对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药效对比的影响;明确鸡血藤抗肝癌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以肝癌细胞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将纯化前后不同剂量的鸡血藤总黄酮分别作用于HepG2和SMMC-7721两株肝癌细胞24h、36h、48h后,采用MTT法检测其对两株肝癌细胞抑制情况。结果:鸡血藤纯化前后的总黄酮均能够显著抑制肝癌HepG2和SMMC-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相同给药时间内,纯化后的鸡血藤总黄酮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均大于未纯化的鸡血藤黄酮抑制率。此外,无论纯化前与后,其抗肝癌作用随着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呈现显著的时-效、量-效关系(P<0.05)。结论:通过体外药效学比较,显示鸡血藤总黄酮纯化后药效优于纯化前药效,表明鸡血藤总黄酮是鸡血藤抗肝癌的主要物质基础,为鸡血藤在治疗肝癌方面的发展及临床合理利用奠定基础。
- 潘虹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 关键词:肝癌药效对比HEPG2细胞SMMC-7721细胞
- 不同产地金银花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进行分析比较,为金银花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5%冰醋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波长为327nm,对14种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进行测定,建立金银花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采用程度相似度计算法,结合聚类分析对金银花药材进行比较,评价其质量和品质。结果:对14种金银花药材进行测定,建立金银花药材指纹图谱,并确定14种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的18个共有峰,且14种金银花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以上。结论: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的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为金银花的质量考察、品种鉴定及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 杨欣欣王帅包永睿卢晓敏孟宪生
- 关键词:金银花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 基于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三维培养条件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基于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考察合适的海藻酸钠、氯化钙浓度,形成良好的海藻酸钙凝胶,优选三维条件下肿瘤细胞的培养条件。方法在96孔板中培养SMMC-7721细胞,基于L9(34)正交表设计实验,以MTT法检测并计算氯化钙溶液、柠檬酸钠溶液不同浓度与作用时间下的细胞存活率;结合正交优选结果,考察适宜的海藻酸钠浓度,筛选适合的成胶、溶胶条件,并在三维培养模式下进行细胞活力确证。结果最佳凝胶应用条件为1%氯化钙溶液与1%海藻酸钠溶液作用15 min内用于成胶,10%柠檬酸钠溶液作用凝胶10 min内用于溶胶,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为94.97%。该三维培养条件下的肝癌细胞72 h内生长状态良好,存活率可达92.10%,细胞堆积紧密,出现肿瘤细胞球样聚集体。结论本实验筛选出适合肿瘤细胞三维培养的成胶、溶胶条件。在该条件下培养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细胞生长与聚集形态与传统二维培养存在差异,更接近细胞体内生存环境。基于该方法进行肿瘤细胞三维培养,可为深入研究肿瘤细胞生长状态,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提供更有利的方式。
- 郑义博徐为峰王帅包永睿孟宪生
- 关键词:肿瘤细胞SMMC-7721海藻酸钙
-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被引量:4
- 2014年
-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体外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并验证其适用性,该模型为研究各种心血管药物以及新药快速、有效筛选提供基础。本实验采用软光刻技术和模塑法制作一种扇形微流控芯片,芯片中培养心肌细胞并进行细胞活力检测,通过缺血台氏液建立I/R损伤模型;利用瑞氏-吉姆萨染液检测模型中心肌细胞形态变化;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模型中损伤指标含量变化;最后采用心肌损伤治疗药物葛根素验证该I/R损伤模型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芯片中心肌细胞活力接近98%以上;与空白组相比,I/R损伤模型中心肌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变化,损伤指标CK-MB、LDH蛋白分泌量显著增加;葛根素组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凋亡形态缓解,CK-MB、LDH蛋白分泌量显著降低,I/R损伤模型的适用性良好。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的体外大鼠I/R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成功,本研究为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心血管修复新药开发领域开拓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 孙佳琳庞磊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葛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