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106006)

作品数:12 被引量:76H指数:5
相关作者:梁寒黄阁隋伟辉王永明傅刚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中心气象台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气象局科研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强对流
  • 3篇海岸
  • 3篇海岸带
  • 3篇大风
  • 2篇大雾
  • 2篇预警
  • 2篇预警指标
  • 2篇中尺度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可预报性
  • 2篇暴雨
  • 1篇大雾天气
  • 1篇低涡
  • 1篇对流降水
  • 1篇雨团
  • 1篇云图
  • 1篇云团
  • 1篇中尺度雨团
  • 1篇中尺度云团
  • 1篇中国近海

机构

  • 2篇沈阳中心气象...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北京华风气象...
  • 1篇唐山市气象局

作者

  • 2篇黄阁
  • 2篇梁寒
  • 1篇隋伟辉
  • 1篇张宁娜
  • 1篇陆井龙
  • 1篇高山红
  • 1篇傅刚
  • 1篇王永明
  • 1篇史有瑜
  • 1篇曹晓霞
  • 1篇于志明
  • 1篇吴曼丽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海洋预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9·27”环渤海强对流天气监测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FY-2E卫星云图、天气雷达拼图、中央台强对流逐小时监测、海岛站及数值模式产品等资料,对2012年9月27日12:00—20:00(CST)出现在环渤海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内蒙东部的低涡系统东移南压,进入河北东部低涡有干冷空气侵入,槽前暖湿气流与地面冷锋叠加,8:00 0~6 km垂直风切变>20 m/s,K指数为33℃,SI指数为-3.8℃,14:00 CAPE达1 883 J/kg,导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同步监测显示:12:00 MCS生成于北京至河北北部,云图中尺度象元TBB为-65^-25℃,带状对流云团强弱交替变化为3~6 h,渤海西海岸带强对流最强时段在14:00—17:00,出现2条飑线,回波强度大于50 d Bz,其中影响秦皇岛的飑线1 h温度下降10℃、气压下降2.7 h Pa;19:00 MCS主体入海后断裂,20:00—21:00在莱州湾及大连半岛重新增强。渤海西海岸带以短时大风、冰雹为主,东海岸带为强降水,雷电大于8 h。
周艳军郭鸿鸣
关键词:可预报性
一次河北强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
2012年
利用Micaps、物理量场剖面及海岛自动站等同步资料,对2009年11月8~12日发生在河北区域性大暴雪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雪成因为3个不同时空尺度系统影响所致:8日降雨与强锋区弱切变南压及前期大雾抬升有关;9~10日暴雪是在天气尺度锋区的特定环流背景下,不同层面的温、湿场的"三支"气流辐合区恰好覆盖河北东部;11~12日中-大雪为环流快速调整后新生低槽东移所致;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9~10日石家庄地区强降雪时段850 hPa以下为下沉气流即升压降雪,渤海至太行山区偏东风和比湿大值区从8日持续到10日;11~12日新一轮低值系统垂直速度大值区中心为-10.0 hPa/h,12 h后倾45°,中心值为-7.0hPa/h,明显系统降雪时比湿中心高度达600 hPa,移到河北东部降雪时高度回落至700 hPa,与850 hPa的高比湿区形成上下叠加的形式,并随着系统快速东移入海,到20:00河套冷空气已进入太行山区西部降雪逐渐停止,低值系统迅速东移至华北东部出现中-大雪天气。华北东部降雪前渤海大于16 m/s偏东风维持时间大于18 h,950 hPa以下渤海中心区域主导风向水汽输送对强降雪落区动态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相对不同地区衍生的灾害性天气与持续降雪、持续低温及地形有关。
齐义君李延江葛红萍周耘翁
关键词:物理量
渤海西海岸带大暴雨中尺度云团空间结构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叠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度云团,并以50~60km·h-1的速度沿副热带高压588dagpm线西北侧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强降水时段TBB温度值为-96~-115℃,涡旋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低涡,带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同步雷达反演显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强、弱交替变化周期为3~6h,天津地区减弱的雨团移到河北海岸带,在有利的低层风场辐合区产生了新的暴雨云团;该暴雨云团减弱后,对下游锦州上空的中尺度雨团发展是一个快速波动传输过程,且与多单体风暴的传播机理相似。闪电频数与强降水时段的峰值较一致,中小尺度雨团合并和低层辐合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李延江陈小雷张宝贵王丽荣
关键词:中尺度雨团对流降水
基于CCMP风场的中国近海18个海区海面大风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利用1988—2010年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高时空分辨率10m风场分析了我国近海海区的大风(6级以上)日数和大风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按照中央气象台对近海海区的划分,分析了近海18个海区大风的季节变化特征。我国近海大风日数高值中心及大风风速高值中心都集中于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和南海东北部海域,在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海域交界处最高可达140天以上,平均大风风速达到13m/s以上。从季节变化来看,大风日数和大风风速充分体现了东亚季风冬强夏弱的特点。冬半年,大风日数及风速高值中心一直位于东海东北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以及南海西南部海域,12月是一年之中大风日数和强度的峰值时期。从4月开始,南海西南部的高值中心消失,而以北海域的高值区的分布基本不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月。近海18个海区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差别,南海中部和南部的4个海域大风日数呈双峰型变化,冬季的12月至次年1月出现最高值,夏季西南季风时期的7—8月出现次高值。除琼州海峡外,包括南海北部海域的其余13个海区高值均在冬季12月至次年1月,低值出现在夏季6—7月。
王慧隋伟辉
关键词:大风日数风速
渤海强对流天气监测及概念模型初建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micaps系统个例库、秦皇岛雷达、天津雷达、FY-2E红外云图、海岛站、GPS闪电定位仪、探空及中尺度物理量场等资料,采用同步资料叠加分析方法,对2007—2011年4—10月出现渤海西岸区至海区强对流天气的25个例进行综合分析和对应关系的研究。初步得出:(1)强对流发生时三类天气尺度背景场条件下的高空与低层急流配置及K指数和SI指数对应值,渤海边界层辐合线与强对流天气落区对应关系;(2)同步卫星云图中尺度MCC象元动态特征及TBB值;(3)海区中β尺度单体及多单体风暴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特征及阈值,回波顶高与雷电分布对应关系;(4)初步建立渤海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归纳海区强对流预警指标。在2012年5—6月业务试验中效益显著,为渤海海洋强对流天气监测、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延江陈小雷景华李飏王莎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预警指标
唐山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唐山地区2010年7月19~20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在副高外围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强降水区与湿度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θse高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能量;西南低涡、地面低压倒槽以及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
于志明史有瑜曹晓霞
关键词:暴雨西南低涡副高急流
一次渤海强对流天气系统监测与大风成因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FY-2E卫星云图、天气雷达、雷电、海上平台、海岛站及海洋模式产品等资料,对2011年9月1日01—06时出现在渤海湾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位于燕山南麓较弱中β尺度云团,在500 hPa西风急流出口处、低层925 hPa切变线及层结不稳定条件下,触发多单体风暴重新发展,造成西岸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及冰雹天气;中尺度系统主体入海后南压强度少变,在多单体风暴后部下沉气流与后部冷空气动量下传共同作用下,迅速加大渤海湾海区东北大风的分量,在同时具备天文大潮的条件下导致了南岸局部风暴潮灾害的发生。同步监测显示:云图中尺度象元TBB为-25°—-65℃,对流云团强弱交替变化时间为3—6 h,减弱后迅速转向东北岸区;三部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先后监测到NE向低空急流"牛眼"时空尺度特征,同步垂直风廓线(VWP)反演出NE向低空急流由1000 m下降至300 m动量下传过程,与海岛站、平台监测值接近一致,中部与南部海区转为东北大风时间差为3—4 h;20时探空海岸带与风场垂直和水平切变明显,K指数为33℃,SI指数为-3.8℃,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555 J/kg;海洋中尺度数值产品3—6 h的K指数及海区辐合线的动态模拟与云图TBB中尺度象元、雷达回波移向相对一致,但风速明显偏小10—12 m/s。
李延江景华李江波常志坤张宝贵
次级环流在两次辽宁沿海大风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2014年
环黄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灾害性天气频发,灾害性大风天气对于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渔业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提高沿海大风的预报能力,对于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2012年8月28日(台风"布拉万")和2009年2月13日辽宁沿海地区两次大风天气过程中次级环流的作用,发现:(1)急流次级环流下沉支所在区域是地面大风加强的区域,为预报大风落区提供了理论依据;(2)垂直速度引发的动力次级环流的强弱变化对地面大风的强弱变化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大风过程中的成对的垂直速度中心的阶梯状分布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对地面大风有促进作用;(3)热力次级环流对地面大风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能对大风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黄阁梁寒陆井龙盛永
辽宁沿海大风天气学分型及预报指标初探
2014年
大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极易造成海上航运及海上渔船生产作业困难、渔业养殖设施损坏。分析沿海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预报指标及构建预报概念模型,有利于深入了解沿海大风的气候特点、发生发展机理,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利用1971—2010年辽宁沿海17个常规站日最大风速、风向资料,针对辽宁沿海的4个海区及单站的7级以上大风,对其风速和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出现日数最多,最多位于旅顺市,大风总日数为925天,平均每年23.1天;(2)辽东半岛西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偏北大风次数要明显多于偏南大风站次数,渤海北部沿海的大风天气以西南偏南大风为最多;(3)辽宁沿海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中4月份最多为51天,冬季次之,夏秋季出现最少;(4)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5)10月至次年2月辽宁沿海偏北大风占主导地位,4—6月份辽宁沿海偏南大风占主导地位。以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针对1971—2010年26次大风典型个例普查地面及高空影响系统,对辽宁海上大风进行天气学分型,将其分为高低压型、高压型、低压型等3种。按照不同的天气学分型对其分别建立预报概念模型,确定预报关键区并初步总结预报指标。
梁寒黄阁盛永吴曼丽张宁娜
河北海岸带大雾特征分析及天气概念模型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2001—2010年乐亭、秦皇岛大雾监测的252个个例及Micaps3.0常规资料,分析了河北海岸带大雾的时空尺度分布特征,初步建立大雾天气概念模型。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0年大雾年际变化不大,2005年达到日数最少为17次,2006年达到最多为34次;大雾日具有明显的月变化,一年当中各月均有大雾出现,其中以11~12月大雾日数最多,8~9月次之,其他各月较少;南到东南风、弱的均压场、适宜的海温均有利于产生大雾天气。
高英杰李延江王莉葛红萍
关键词:海岸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