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68)
- 作品数:4 被引量:186H指数:4
- 相关作者:秦克章李光明李金祥肖波陈敬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西藏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蚀变-矿化特征及高氧化成矿流体初步研究被引量:19
- 2006年
-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的铁格山岩浆弧中。具O型埃达克岩特征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中。岩体内及其围岩中蚀变强烈,分带明显,各种细脉、细网脉特别发育,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矿化为铜-金组合。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矿物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黄铁矿很少,矿区内还发育丰富的石膏脉,说明母岩浆是高氧化性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高温阶段气相和含子矿物包裹体普遍共存,中高温阶段液相和气相包裹体共存,暗示流体沸腾可能是主要的成矿机制,成矿流体是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600~900°C)的具高氧化性、(超)高盐度的富含Cu、Au、S元素的岩浆流体。成岩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系古特提斯洋闭合俯冲增生阶段的产物。
- 李光明李金祥秦克章张天平肖波
-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中金红石的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25
- 2008年
-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铜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富金斑岩铜矿床。金红石是富金斑岩铜矿中最特征的副矿物之一,对其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可以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并确定斑岩铜矿的主矿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钾化带、强粘土化叠加钾化带样品中的金红石研究表明,金红石主要发育在黑云母斑晶中及其附近,呈不规则状、颗粒状(粒径约5~20μm)、长条状(一般长10-50μm,宽3-5μm)等。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显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中的金红石相对富集SiO2、V2O3、FeO,SiO2含量(质量分数,不同)在0.04%~4.40%范围之内;V2O3介于0.39%~1.13%,FeO为0.51%~3.01%;而其他成分相对较少,CaO 0.02%~2.71%,MnO最高可达0.2%,SnO 0.1%,A12O3最高达1.97%,MgO 0.96%,Cr2O3 0.63%,KzO 一般0.11%~0.49%,Na2O一般0.1%~0.23%,CuO最高可达0.56%,不含NiO。Fe、A1、V、Sn、Cr、Si、Cu原子数与Ti表现出很好的负相关性,表明这些原子替代金红石的Ti而占据晶格;而金红石中K、Na、Ca较高则可能是由于补偿电荷平衡而进入金红石的晶格。金红石较高含量的CuO、K2O、Na2O,表明成矿热液富含Cu、K和Na,同时也暗示金红石在钾化带中形成。金红石与黑云母密切的关系表明,大多数金红石形成于黑云母蚀变或者重结晶的过程中。另外,多不杂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中的金红石w(V2O3)〉0.4%,表明金红石中的V含量有助于确定斑岩铜矿中主矿体的范围,从而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肖波张天平雷晓光
- 关键词:地质学金红石电子探针分析
- High-temperature magmatic fluid exsolved from magma at the Duobuza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Northern Tibet
- The Duobuza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proven Cu resources of 2.7 Mt,0.94%Cu and 13t gold, 0.21 gt Au) is lo...
- J.X.LI,G.M.LI,K.Z.QIN AND B.XIAO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s,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
- 文献传递
-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被引量:158
- 2007年
-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化带、中级泥化带、泥化带、伊利石-水白云母化-褐铁矿化带-角岩带或青磐岩化带(围岩是中基性火山岩时)。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成矿为铜-金组合,为典型的富金斑岩铜矿。初步识别出(1)钾化带中主要发育M型、EB型、A型及部分B型脉;(2)绿泥石化带(中级泥化带)中发育B型、C型、石英-绿泥石脉及S型、G型脉;(3)在粘土化带(泥化带)中主要发育C型脉、G型脉及S型细网脉;(4)在围岩中主要发育B型、C型、D型及G型细网脉以及碳酸盐脉、M型脉等。矿区范围内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中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而黄铁矿很少,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在石英斑晶及各种脉系中识别出三个大类和十个亚类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最高(达935℃、压力200MPa)的均一温度出现在石英斑晶中,这种由含不透明子矿物、简单多相、含硅酸盐子矿物、赤铁矿多相包裹体类型构成的具45%NaCleq盐度的多相包裹体可能代表本矿床最原始的成矿流体组成;这种成矿流体上升到3km左右、冷却到580℃左右发生沸腾,分离出超高盐度(60%~80%NaCl eq)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并导致大量磁铁矿的结晶和还原硫的释放,且伴随部分金属硫化物及部分金沉淀,形成早期的M、A型脉;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和分离出的流体包裹体的聚集,在500℃~480℃之间、22~40MPa之间、深度约1.5km发�
- 李光明李金祥秦克章张天平肖波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西藏班公湖
- Mineralogy and 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Cretaceous Duolong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he Bangongco Arc,Northern Tibet
- The Early Cretaceous Duolong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s a newly discovered deposit with proven 5.38 ...
- Jinxiang LIGuangming LIKezhang QINBo XIAOLei CHENJunxing ZHAO
- 关键词:MINERALOGY
- 文献传递
-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
-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
- 李光明李金祥秦克章张天平肖波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西藏班公湖
- 文献传递
- 冈底斯中段尼木斑岩铜矿田的K-Ar、40Ar/39Ar年龄:对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和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
-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
-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杨列坤
- 关键词:40AR/39AR年龄K-AR年龄岩浆-热液演化
- 文献传递
- 湖泊沉积物α-纤维素提取方法被引量:6
- 2009年
- 作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α-纤维素受到了古气候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稳定同位素已成功应用于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目前,纤维素稳定同位素研究受到限制的原因在于从湖泊沉积物提取纤维素非常困难,已经建立的纤维素提取实验流程复杂。在综合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四阶段提取沉积物α-纤维素实验方法(5%NaOH碱洗、5%HCl酸洗、亚氯酸钠和冰醋酸漂白以及17.5%NaOH碱洗)。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纤维素谱线图是一致的;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与前人研究方法提取的纤维素的碳、氧同位素对比表明本实验方法是可靠的,且简便易行。
- 朱正杰陈敬安
-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Α-纤维素红外光谱
-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中金红石的特征及其意义
-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铜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富金斑岩铜矿床。金红石是富金斑岩铜矿中最特征的副矿物之一,对其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可以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并确定斑岩铜矿的主矿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钾化带、...
-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肖波张天平雷晓光
- 关键词:地质学金红石电子探针分析
- 文献传递
- 西藏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蚀变-矿化特征及高氧化成矿流体初步研究
-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的铁格山岩浆弧中。具O型埃达克岩特征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中。岩体内及其围岩中蚀变强烈,分带明显,各种细脉、细风脉特别发育,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
- 李光明李金祥秦克章张天平肖波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