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04-05LP45)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为农胡荫奇白云静申洪波赵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病证结合优化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2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病证结合优化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中药组、中西组和西药组3组。中药组(22例)采用病证结合优化方案治疗;中西组(29例)在病证结合方案基础上加用洛索洛芬钠片60mg,每日3次,来氟米特20mg,每日1次;西药组(25例)单纯应用上述西药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观察3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晨僵时间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在VAS评分、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晨僵时间以及ESR方面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和9个月后中西组和中药组在改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3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和中西组(P<0.05)。结论病证结合优化治疗方案治疗RA疗效肯定,在改善疼痛方面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
- 李为农胡荫奇申洪波白云静王义军唐先平李征刘燊怡杜丽彦连智华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临床疗效
- 三维复位外固定器的结构特点与复位机制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赵勇钟红刚何冀川阎兆东李茂林桑志成闫安崔秀仁
- 关键词:骨折外固定器复位
- 病证结合中药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对照试验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消炎镇痛或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进行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并与西药甲氨喋呤加尼美舒利作对照,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病证结合方法给予中药煎剂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7.5~10 mg(1次/周)+尼美舒利分散片100 mg(2次/日),分别在治疗后第8周随访,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2组疾病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81.5%(22/27),对照组有效率为76.0%(1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9〉0.05)。两组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97.0%(26/27),对照组有效率为76.0%(1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关节肿胀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功能分级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试验组在降低C反应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血沉和类风湿因子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证结合中药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但在改善证候积分、消肿、降低晨僵时间、提高双手握力、降低C反应蛋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是值得提倡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有效方法。
- 申洪波白云静胡荫奇李为农
- 关键词:中医治法尼美舒利分散片临床对照试验
- 多维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客观评价多维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标准对照,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运用多维复位固定器及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安全性评估2组比较,经Ridi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共出现7例不良事件,对照组6例,治疗组1例。结论:多维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复位时能使骨折断端旋转、平移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平面的调节,固定时又能使固定器与骨折端形成多维立体固定,做到架随针调,骨随针定。多维复位固定器适合小腿的生物力学要求,为胫腓骨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既无偏心应力,又无应力遮挡,结构稳固利于骨折愈合的弹性固定器。
- 阎兆东赵勇张泰标刘曼陈海华胡万钧张岩周理阎公南李茂林符永新
-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