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2005c10)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叶志中庄俊汉张丽君汪迅罗秀霞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系统性红斑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狼疮
  • 3篇红斑
  • 3篇红斑狼疮
  • 2篇英文
  • 2篇基因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强直
  • 1篇强直性
  • 1篇强直性脊柱炎
  • 1篇系统性红斑狼...
  • 1篇流行病

机构

  • 4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4篇叶志中
  • 3篇庄俊汉
  • 2篇汪迅
  • 2篇尹志华
  • 2篇罗秀霞
  • 2篇张丽君
  • 1篇曾惠琼
  • 1篇李文根
  • 1篇甘达强
  • 1篇李剑松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SLE患者已成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高危人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SLE患者最常见的CVD之一。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不能完全解释SLE早发AS,非传统危险因素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内皮功能障碍、系统性炎症反应等在SLE早发AS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入研究这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早发AS的致病作用,将有助于防治SLE患者的CVD,提高SLE患者生存率。
李文根庄俊汉叶志中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TNFR2基因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06年
本研究通过调查中国南方SLE人群和健康对照人群中TNFR2基因两个位点(nt587,nt694)的多态性频率,探讨TNFR2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汉族SLE人群的易感性相关。结果发现128例SLE中,nt587G的等位基因频率为54个(21.1%);而135例健康人群中nt587G的频率为35个(13.0%);SLE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P<0.05),携带nt587G的个体SLE发病危险性大。同时128例SLE中,nt694 A的等位基因频率为41个(16.0%);而健康人群中nt694 A的频率为32个(11.9%);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49)。提示TNFR2基因nt587的多态性与中国南方SLE人群相关,可能通过影响TNFR2的表达而参与SLE的发病,而nt694(G-A)的多态性与中国南方SLE人群不相关。
尹志华叶志中庄俊汉甘达强汪迅罗秀霞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多态性
Survivin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异常表达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检测Survivin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Survivin基因在SL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32例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和26例SLE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Survivin基因的表达,以GAPDH基因为内对照,结果以Survivin基因与GAPDH基因的RT-PCR产物的灰度比值表示。同时分析Survivin基因与SLE患者病情活动度的三个实验室指标dsDNA、补体C3和C4的相关性。结果:半定量RT-PCR显示Survivin基因mR- NA表达在SLE患者组为0.83±0.61,正常对照组为0.49±0.59,SLE患者的Survivin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的抗dsDNA抗体水平与Survivin基因表达呈正相关(R=0.62,P<0.01),C3水平则与Survivin基因表达呈负相关(R=-0.41,P<0.05),而C4水平则与Survivin基因表达无显著相关(R=-0.28,P>0.05)。结论:Survivin基因在SLE患者外周血中异常高表达,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且其高表达与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有关。
尹志华叶志中罗秀霞曾惠琼张丽君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
深圳市3个社区5922名居民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英文)被引量:7
2006年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深圳市缺如。全面了解强直性脊柱炎在深圳市流行的情况可为有关部门制订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目的:了解深圳市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设计:随机整群抽取,横断面调查。单位:广东医学院深圳风湿病研究所。对象:于2001-12/2004-06从深圳市3个地区(水乡点、山区点和外来人口聚居点)中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居民点(村民点),经年龄标准化后16岁以上为调查对象,共计6684名,实际调查了5922名,受检率为88.6%,其中男性为2659名,女性为3263名,分别为44.9%与55.1%,男女比例为1∶1.23。方法:第1,2期询问过筛,由调查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对调查对象逐人按调查表内容进行询问、记录。第3期由风湿病专科医师对1、2期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格检查。第4期对疑似强直性脊柱炎病例,行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检测和X射线摄片,其中包括骨盆平片、腰椎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脊柱其他部位及周围关节。主要观察指标:风湿病症状频率;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阳性频率;并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相关数据做比较。结果:①一般风湿病症状频率为21.6%,风湿病症状频率以膝关节为最高,依次为腰、肩、颈和手。女性各部位的症状频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因风湿病不得不停止工作的,共13例,占4.7%。②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为0.37%,男女性患病率之比约为4.5∶1,多数患者是在青年起病。③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阳性频率为5.0%。④强直性脊柱炎误诊率、早期诊断率和长期不合理用药率分别为64%,27%和73%。结论:深圳市强直性脊柱炎(0.37%)患病率高于国内北京(0.26%)、汕头地区(0.26%)和美国(0.20%)、希腊西方白种人(0.24%),可能与深圳市人口结构青壮年比例较多有关。
叶志中庄俊汉汪迅李剑松张丽君
关键词:患病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