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257)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庆淮程海霞陈曦杨勤陈志钧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小鼠
  • 2篇病变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电生理
  • 1篇电图
  • 1篇羊膜
  • 1篇羊膜移植
  • 1篇翼状胬肉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翼状胬...
  • 1篇生理学
  • 1篇视觉电生理
  • 1篇视网膜电图
  • 1篇视网膜疾病
  • 1篇术后

机构

  • 5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刘庆淮
  • 3篇程海霞
  • 2篇陈曦
  • 1篇陈志钧
  • 1篇袁松涛
  • 1篇杨勤
  • 1篇刘肖艺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Intern...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慢性CSC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安全性和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我们给予6例6眼慢性CSC患者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IVB治疗。5例患者在第一次注射后3mo接受了第二次相同剂量的注射。注射后1,3,6,12,24mo时随访观察。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OCT、眼底荧光素造影(FFA)。结果:第一次玻璃体腔注射IVB后,2例患者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吸收,但其中1例在随访至3mo复发;3例患者SRF有小幅度上升或下降;1例患者的SRF先上升后明显下降;再次进行IVB后,3例患者SRF完全吸收,其他的3例患者SRF无明显变化。但是SRF的吸收与视力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治疗前后1,2a患者的视力变化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无一例出现眼内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IVB对于治疗慢性CSC患者是安全的,对促进SRF的吸收有一定效果,但从长期结果来看,IVB对于慢性CSC患者的远期视力预后无明显作用。
陈曦刘庆淮刘肖艺
关键词:贝伐单抗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相关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1年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多种激素水平的改变与CS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儿茶酚胺可能通过脉络膜血管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脉络膜微循环损害,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脉络膜血流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而性激素可能通过逆转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CSC中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CSC与体内相关激素变化的相互关系,可为CSC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陈曦刘庆淮
关键词:激素类
原发性翼状胬肉760例术后复发情况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评价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后单纯巩膜暴露法、羊膜移植法及带蒂结膜瓣转移术3种手术方式对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随访门诊2009~2011年749例(76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情况,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并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巩膜暴露法复发率11.43%(24/210);羊膜移植法复发率5.19%(7/135);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复发率3.37%(14/415)。3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1,P=0.0003),其中羊膜移植法与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在治疗翼状胬肉中的疗效相近,复发率较低,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10,P=0.34)。结论羊膜移植法与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在治疗翼状胬肉中的疗效相近,较之单纯巩膜暴露法复发率低。
程海霞陈志钧刘庆淮杨勤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移植复发率
Osteopontin expression in vitreous and proliferative retinal membranes of patients with 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被引量:3
2011年
AIM: To analyze osteopontin (OPN) expression in vitreous and proliferative retinal membranes of patients with 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 (PVR). METHODS: A total of 54 vitreous flu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between 2009 and 2010, which contained 45 with PVR (group A) and 9 without PVR (group B).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was applied to quantify the OPN concentrations in vitreous fluid. Four samples of proliferative retinal membrane were also obtained at the time of vitrectomy, and their contents of OPN were measured by Real-time RT-PCR. RESULTS: The OPN levels in the vitreous fluid were 778.48±62.06ng/mL in group A and 452.99±32.52ng/mL in group B. The vitreous OPN levels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to rise by tim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PVR. The average OPN levels in the proliferative retinal membranes (F =0.14)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etinal pigment cells (F =0) using Real-time RT-PCR. CONCLUSION: The high vitreous and proliferative retinal membrane OPN levels in PVR suggest that OPN migh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VR. The vitreous OPN concentrations are rising by the time in the early phases of PVR.
Xiao-Yi LiuLei LiJia-Qi YaoXi Chenand Qing-Huai Liu
关键词:OSTEOPONTINPROLIFERATIVEVITREOUSRETINOPATHYVITREOUSPROLIFERATIVERETINAL
小鼠图形视网膜电图记录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由于小鼠与人类基因的高度同源性和眼病的高度相似性,小鼠已更多地用于人的眼病模型,视网膜电图(ERG)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是评价小鼠眼病模型视功能不可替代的手段,但目前实验中多采用闪光ERG(FERG)进行检查,只能评价视网膜外层的功能,采用图形ERG(PERG)评价小鼠视网膜内层功能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小鼠PERG的记录方法、波形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视觉电生理在小鼠眼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6周龄清洁级雄性C57BL/6N小鼠30只,采用德国RETLport视觉生理检测系统进行PERG检测,记录电极为自制针灸针电极,置于角膜缘,参考电极和地电极分别置于颊部和尾部皮下,明适应状态下记录小鼠不同时间频率(0.5、1.0、2.0、4.0Hz)、不同空间频率(0.05、0.10、0.20cpd)下的PERG,分析同一时间频率和空间频率组合下不同对比度(95%和99%)、不同通频带(1~100Hz、5~30Hz)设置对小鼠PERG的影响,探讨PERG不同的参数设置对小鼠PERG记录结果的影响。结果正常成年小鼠PERG波形趋势较为明显,N1波约出现在37ms,P波约出现于86ms,N1-P波振幅值为2~6μV。不同的空间频率、时间频率及对比度的设置均影响小鼠电生理的幅值,其中时间频率分别为0.5、1.0、2.0、4.0Hz时,所测得的N1-P波的振幅均值分别为(3.40±0.71)、(5.08±0.88)、(3.21±1.54)、(3.85±1.96)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P=0.00)。在电磁波干扰明显时,通频带设置在5~30Hz时可以得到质量较好的波形,并不影响其记录的振幅值。刺激屏对比度设置为99%、叠加次数为200次时可记录到明显而稳定的波形。结论成年小鼠PERG波形以及变化趋势与人类较为相似,PERG可以作为在体评价小鼠视网膜内层功能的指标用于眼科的实验室研究,合理的
程海霞袁松涛刘庆淮
关键词:小鼠视觉电生理图形视网膜电图
db/db小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4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对DR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DR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葡萄糖毒性产物的形成及其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导致血管性病变和神经性病变。研究表明,DR的发生可能与多元醇通路的活跃、氧化应激的增加、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蛋白激酶C通路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增强等相关。db/db小鼠作为一种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与人类常见的2型糖尿病极为相似,在DR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db/db小鼠在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DR的发病机制及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线索和思路。
程海霞刘庆淮
关键词:疾病模型DB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