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05)
- 作品数:3 被引量:42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芳苏新黄永样陆红锋魏士平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北部深海甲烷冷泉自生碳酸盐岩显微结构特征与流体活动关系初探被引量:23
- 2008年
- 对2002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深水冷泉活动区水深约3000m海底获得的1块自生碳酸盐岩展开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显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HD-83站位岩石样品为有多孔不规则块体,属于与扩散流有关的冷泉自生碳酸盐岩。其自生碳酸盐矿物成分为镁方解石或文石,含量达全岩的17%。全岩碳同位素值δ13C为-61.403‰,氧同位素值δ18O为3.5606‰,属于甲烷冷泉喷口成因自生碳酸盐岩,甲烷来源以微生物成因为主。该岩石显微结构有泡孔状、充填通道、不规则裂隙、虫孔边缘加厚4种主要类型。通过对比,推知这些显微结构可能与甲烷分解排气释放或流体逃逸通道有关。本研究注意到在岩石的裂隙或孔道中菌丝体普遍存在,可能属于菌席的组成份子,依靠通道内流体进行化能合成。
- 苏新陈芳陆红锋黄永样
- 关键词:显微结构流体菌丝
- 台西南深海底栖有孔虫及其5万年来冷泉微生境变迁记录被引量:2
- 2020年
- 为探讨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受控因素及其冷泉微生境随时间的变迁,本文对台西南海盆取自九龙甲烷礁和海洋四号区冷泉区的973-4和973-5两根岩心展开了底栖有孔虫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研究。测年结果揭示两根岩心为晚更新世约5万年来海洋氧同位素期(MIS)MIS 3至MIS 1早期的沉积序列。两个站位共识别了底栖有孔虫79属233种,优势类别在973-4组合中为Uvigerina(23.3%)、Bulimina(10.71%)和Cibicidoides(9.87%),在973-5组合中是Bulimina(20.6%),两站位的组合优势和常见属种均以内生类别为主。有孔虫分异度显然同时受到正常深海环境因子TOC和沉积物粒度的影响。总体上,优势和常见类群与TOC相关性较弱,但与δ18 OUvigerinaspp.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有孔虫还受冷泉特殊营养物质和流体因子影响。5万年来,973-4和973-5站位底栖有孔虫组合生活的冷泉微生境,经历了由双壳-自生碳酸盐岩(MIS 3至MIS 2早期)向双壳-菌席(MIS 2晚期至MIS 1早期)的变迁。底栖有孔虫的优势类群也随微生境的变迁而演替,如973-4站位MIS 3-MIS 1的优势类群依次为U.peregrina、Cibicidoide-Bulimina、U.vadescens和Cibicides,973-5站位为Chilostomella+Globobulimina、Cibicidoides、Bulimina。有孔虫壳体氧碳同位素特征也随时间改变,从MIS 3到MIS 2早期,在自生碳酸盐岩水岩交换背景下,具有富δ18 O和亏损δ13 C特点(3.5‰~4.49‰,-2‰^-0.2‰);MIS 2晚期-MIS 1早期因双壳和菌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具有略富集δ18 O和略微亏损δ13 C的特征(2.5‰~3.5‰,-1‰^-0.1‰)。自5万年来两个区甲烷渗漏逐渐减弱,其间发生了几次增强事件。973-4站位记录了1次持续时间约10ka的增强事件(35~25ka);973-5站位记录3次(45ka,35ka,14~12ka)。其中,45ka时海底上涌的甲烷通量可能最大,在海底表面形成水合物。35ka时的甲烷喷溢增强事件可能为区域性事件。
- 苏新曲莹陈芳陈芳周洋杨胜雄于翀涵周洋
-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台西南盆地
- 南海北部冷泉区沉积物中微生物丰度与甲烷浓度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1
- 2007年
- 对2006年“海洋四号”在南海北部陆坡和深水冷泉活动区获得的两个重力活塞岩心中微生物丰度变化和甲烷浓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直接计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冷泉微生物细胞形态有多种类型,但常见和占优势的是杆状、球状和链状。微生物丰度随不同站位和深度变化于106-105细胞个体/g之间。甲烷浓度高异常站位的微生物丰度大于甲烷浓度低的站位。在同一岩心中,微生物的丰度变化也和甲烷浓度变化相吻合,甲烷浓度高,微生物丰度大,反之亦然。该结果表明了冷泉微生物对沉积物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十分敏感。
- 苏新陈芳魏士平张勇程思海陆红锋黄永样
- 关键词:沉积物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