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379)
- 作品数:30 被引量:78H指数:9
- 相关作者:张志强金晨晨高慧清连丽燕黄淑丽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被引量:8
- 2013年
-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分析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嗜银细胞可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两者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20~0.49,从食管至直肠都以闭合型细胞为主。分布密度食管和胃体最高,空肠最低。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习性有关。
- 牛鑫鑫金晨晨咸振飞黄淑丽曹双凤张志强
- 关键词:消化道嗜银细胞
- 3至50日龄滑鼠蛇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变化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胚后发育50日龄内滑鼠蛇(Ptyas mucosus)关键生活史阶段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变化。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鉴别和定位50日龄内6个发育阶段消化道不同部位的SS细胞。结果SS细胞形态多样,散在或聚群分布于黏膜层或腺上皮细胞之间。除40日龄组外,3、7~10、20、30和50日龄组的分布密度胃底或幽门最高,十二指肠、食道或空肠最低;食道40日龄组高于20和30日龄组,十二指肠40、50日龄组显著高于3、7~10日龄组,胃底、空肠和直肠分别在20、20和50、30、40和50日龄组最高,均在3日龄组最低,贲门、幽门和回肠无日龄差异。结论滑鼠蛇消化道SS细胞见于胚后发育早期,形态多样,分布密度多变,这可能与其平衡胃肠激素含量和保护肠道细胞的功能有关。
- 伍亮刘溯源姚利杨会会汪寅张志强
- 关键词:消化道生长抑素分布密度胚后发育
- 水位变化影响蝌蚪存活、形态表型和植物血凝素反应被引量:2
- 2022年
- 为探究黑斑侧褶蛙蝌蚪形态和生理特征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对480只大小相似的蝌蚪进行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处理,统计各发育时期时长和存活率,测定变态完成后幼蛙的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以及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结果表明:对照组蝌蚪的变态时长最长,显著长于快速、中速和慢速干涸组;不同处理变态存活率在72.5%~90.8%,其中对照组最高,快速干涸组最低。对照和慢速干涸组幼蛙的体重和体长均显著高于中速和快速干涸组,快速干涸组体宽、体重与体长的比值、胴体湿重以及肺和脂肪体的湿重系数均最低,但心、脾、肾和消化器官的湿重系数和消化道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不同处理幼蛙对PHA-P的最大反应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 h,且中速和慢速干涸组的最大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快速干涸组与各组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黑斑侧褶蛙蝌蚪可通过加速变态发育进程来应对干旱胁迫,但会出现个体变小、细胞介导的免疫能力下降,不利于其成功登陆。
- 伍亮高歌史爽李龙萱彭秀娟李文慧王萍张志强
- 关键词:黑斑侧褶蛙干旱胁迫植物血凝素
- 温度对黑斑侧褶蛙变态时长及PHA-P反应的影响被引量:9
- 2021年
- 为探究温度对蝌蚪变态时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在21、23、25和27℃水温条件下,测定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37期蝌蚪的变态时长,以及变态后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体重、体长及体重与体长的比值均无组间差异,21、23℃组的变态时长显著高于25和27℃组;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 h,随温度升高呈递增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21℃组注射后3 h显著高于0、9和12 h,23℃组注射后3 h显著高于0和12 h,25和27℃组注射后3和6 h都显著高于0 h;升温使黑斑侧褶蛙的变态时长明显缩短,对PHA-P的反应峰值趋于增加但未前移或延迟,说明发育过程中适当升温并不以降低细胞介导的免疫能力作为代价。
- 张志强王佳慧金冰艳陈利杨雨晴刁迎珠伍亮
- 关键词:蝌蚪水温植物血凝素
- 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免疫学参数的选择及其优缺点分析被引量:32
- 2015年
- 脊椎动物通过免疫系统抵御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侵袭。如何发展出简单实用、稳定性好且易于操作的野外免疫学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动物生态学研究,是新兴学科——生态免疫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脊椎动物为例,结合生态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应用较广的免疫学测定指标,概述了这些测定指标在野外研究中的优缺点,强调了免疫学指标体系间的复杂关系,建议在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使用多层次的免疫学指标体系来度量动物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在生态学和生活史进化的背景下理解免疫功能与其他生理活动或免疫系统内部的权衡关系,提出受所研究目标动物的物种特异性和野外操作条件的限制,多种免疫学参数的有效性尚需确证。
- 张志强
- 关键词:免疫学指标脊椎动物生态学
- 中华蟾蜍登陆后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增龄变化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比较幼体、亚成体和成体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各部位分布密度的差异。方法结合微波技术改良的Grimelius银染法对幼体、亚成体和成体雄性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染色。结果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两类。幼体胃底密度显著高于消化道其他各段,亚成体胃底和贲门密度显著高于幽门、空肠、回肠和直肠,成体胃底和贲门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各段。幼体和亚成体十二指肠的密度都高于成体,消化道其他部位的密度无年龄差异。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无增龄变化,各年龄组均在胃部密度较高,十二指肠的密度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这可能与其消化生理状态及十二指肠主要执行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有关。
- 汪寅汪子怡刘溯源伍亮陈颐佳张志强
- 关键词:中华蟾蜍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
- 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和形态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别和定位雌雄各6只北方狭口蛙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5-羟色胺细胞。结果 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幽门部,胃体和十二指肠其次,贲门最低。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从食管至直肠呈"V"形分布,胃幽门部为比值的最低点。食管、贲门和肠道各段的5-羟色胺细胞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胃体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数量几近相等,胃幽门部以闭合型细胞为主。结论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型和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方式有关。
- 黄淑丽金晨晨牛鑫鑫咸振飞曹双凤张志强
- 关键词:消化道分布密度
- 王锦蛇出生至1月龄白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模式及其适应意义被引量:9
- 2017年
- 为探究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胚后发育免疫系统的建立过程,为其健康养殖和疾病诊断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在室温为(26±2)℃、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每组5条幼蛇,连续监测了出壳组(0 d)、蜕皮组(出壳后7~10 d),灌喂鸡蛋液10 d组(出壳后20 d)和20 d组(出壳后30 d),其体重、体长、重长比和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0 d至30 d,体重增加了20.37%,但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蜕皮组和灌喂10 d组的体长显著高于出壳组(P<0.05);重长比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无组间差异(P>0.05);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出壳组较高,灌喂10 d组较低,但无组间差异(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灌喂10 d组高于出壳组(P<0.05);胚后发育30 d内,王锦蛇的体重和体长持续增加,各型白细胞在出壳时已发育完全,但随发育进程的推进,单核细胞的百分比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则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开口后的食物刺激及基于它们的生活习性而导致的被咬伤的概率增加有关,提示在养殖过程中应先以流质食物灌饲为主,并避免将个体差异较大的幼蛇置于同一蛇箱中。
- 孙嘉珞高慧清连丽燕张志强
- 关键词:王锦蛇胚后发育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 黑斑侧褶蛙消化道重量及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差异被引量:7
- 2014年
- 消化道是联系脊椎动物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重量和长度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弹性(flexibility)。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东聊城地区2012年夏季(16只,8♀/8♂)、秋季(19只,9♀/10♂)及翌年春季(17只,8♀/9♂)其体重、体长、胴体湿重和干重系数、总消化道及各段(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湿重、干重和长度系数的性别和季节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雌、雄蛙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体长均高于雄蛙,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雄蛙的胴体湿重系数高于雌蛙,夏季高于秋季;胴体干重系数既无性别差异,也无季节差异。2)除食道湿重系数无性别差异外,雌蛙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均高于雄蛙;除胃湿重系数无季节差异外,春季或秋季的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都高于夏季;雌蛙的总消化道干重和胃干重系数高于雄蛙,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无性别差异,所有的干重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3)除雌蛙的大肠长系数高于雄蛙外,总消化道及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性别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总消化道长、食道长及胃长系数均高于夏季,小肠长和大肠长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更替,黑斑侧褶蛙消化道各段的重量和长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这与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
- 金晨晨张志强
- 关键词:黑斑侧褶蛙消化道性别
- 变态期花背蟾蜍蝌蚪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戈斯纳(Gosner 1960)分期表为标准,以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在46期蝌蚪小腿部位注射20μL不同浓度(1、2.5和5 mg·mL^(-1))的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溶液,对侧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测定了注射前(0 h)及注射后3、6、9和12 h被注射部位组织厚度的变化情况,确定了蝌蚪对PHA-P反应的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条件下,比较了37、42、44和46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46期蝌蚪对3种不同浓度的PHA-P溶液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但反应峰值有先后,2.5 mg·mL^(-1)为最适注射浓度;42期蝌蚪在注射后3 h达反应峰值,而37、44和46期分别在注射后3~6、3~9及3~12 h出现反应峰值;37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峰值高于46期,但与42和44期的蝌蚪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蝌蚪对PHA-P的反应模式随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42期为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的单峰值,其他水生阶段反应峰值有后延现象,且在登陆后反应峰值强度下降、持续时间延长,这可能与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有关。
- 高慧清张琼文孙思琪连丽燕王红张志强
- 关键词:花背蟾蜍植物血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