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9050703590901)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吴昊张彤黄晓婕李威黄舒燕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HIV
  • 4篇免疫
  • 4篇病毒
  • 3篇缺陷病
  • 3篇梅毒
  • 3篇免疫缺陷
  • 3篇免疫缺陷病
  • 3篇免疫缺陷病毒
  • 3篇艾滋病
  • 3篇HIV感染
  • 2篇亚群
  • 2篇人类免疫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细胞亚群
  • 2篇免疫缺陷病毒...
  • 2篇急性感染
  • 2篇T细胞
  • 2篇病毒感染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贵港市人民医...
  • 1篇安阳市第五人...

作者

  • 11篇吴昊
  • 5篇张彤
  • 4篇黄晓婕
  • 3篇李威
  • 3篇杨雪
  • 3篇黄舒燕
  • 3篇焦艳梅
  • 3篇张宏伟
  • 2篇计云霞
  • 2篇高艳青
  • 2篇张美
  • 1篇孙伟
  • 1篇郭彩萍
  • 1篇代丽丽
  • 1篇张小丹
  • 1篇夏炜
  • 1篇娄金丽
  • 1篇汤宏
  • 1篇石英
  • 1篇孙欣

传媒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国际流行病学...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IV/AIDS伴发神经系统病变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总结HIV/AIDS住院患者中伴发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病率、疾病谱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2011年在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HIV/AIDS伴发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表现、诊治情况及预后。结果 620例HIV/AIDS住院患者中,伴发神经系统病变者60例(9.7%)。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46例(76.7%)、发热43例(71.7%)、呕吐28例(46.7%)、肢体活动障碍23例(38.3%)、脑膜刺激征20例(33.3%)、意识障碍18例(30.0%)等。一般神经系统病变主要包括脑梗死5例(8.3%),多发性神经根炎5例(8.3%),不明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例(11.7%);AIDS中枢神经系统指征性疾病40例,主要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16例(26.7%),弓形体脑病10例(16.7%),结核性脑膜炎5例(8.3%)等。一般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病死率为0.0%,40例中枢神经系统指征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为10.0%(4/40),8例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占位的患者的病死率为50.0%(4/8)。结论 HIV/AIDS患者合并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比较多见,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呕吐等。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指征性疾病中,以隐球菌性脑膜炎和弓形体脑病的发病率最高;早期诊断可以降低病死率。
李仕雄胡海军李威郭彩萍张彤吴昊代丽丽
关键词:艾滋病神经系统合并症机会性感染
清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新策略研究进展
2012年
尽管HAART能有效降低HIV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长远影响尚不明确。过去几年关于HIV病毒储存库的特征性描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成功消除体内HIV的策略,因此清除}Ⅱv感染重新受到关注。此文主要描述了达到彻底治愈HIV的目标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以及最新研究策略。
杨雪吴昊黄晓婕
关键词:HIV储存库
流行性腮腺炎1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各种并发症转归。方法选择16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化验检查等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结果16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中,男122例(76.3%),女48例(30.0%);发病年龄1~40岁,1—12岁105例(65.6%),13~40岁55例(34.4%)。合并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包括多重并发)患者106例(66.3%),住院平均天数6.8d。16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均有发热及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3.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3~7d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心肌炎最常见。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早期易与其他多种疾病混淆。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减少误诊率。
张小丹杨雪吴昊李威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并发症
梅毒合并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与预防被引量:8
2010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毒合并艾滋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会影响密螺旋体感染的诊断、自然病史、治疗及预后。该文针对梅毒合并HIV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疗效判定、预防复发、治疗失败的应对措施,以及妊娠梅毒对之进行了综述。
孙伟黄舒燕吴昊
关键词:艾滋病密螺旋体
梅毒与HIV混合感染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近年来,梅毒与HIV混合感染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多。既感染了梅毒螺旋体又感染了HIV的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可使梅毒的自然病程、梅毒血清反应及治疗反应发生变化。此文就HIV阳性人群中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随访的一些关键问题作了综述。
黄舒燕吴昊张彤黄晓婕汤宏高艳青
关键词:梅毒HIV
早期梅毒对HIV感染者CD4^+ T细胞计数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在男男性接触人群中早期梅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在男男性接触人群中建立HIV感染者新发早期梅毒的研究队列,确诊梅毒后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梅毒感染前、感染期间和成功驱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外周血CD4细胞,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对比梅毒感染前与感染期间、感染期间与成功驱梅治疗后3个月、6个月CD4的变化。结果 HIV合并早期梅毒感染者共50例,其中有45例驱梅治疗成功。与梅毒感染前相比,感染期的CD4计数降低(P=0.04);驱梅治疗后3个月CD4计数较感染期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CD4计数较感染期显著升高(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螺旋体的早期感染使HIV感染人群的CD4计数下降,而成功的驱梅治疗可以逆转这一趋势。
黄舒燕吴昊张明孙欣黄晓婕焦艳梅李娟高艳青
关键词:早期梅毒苄星青霉素CD4+T细胞
抗病毒治疗早期艾滋病病人CD_4^+ T细胞亚群与免疫重建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ART)早期阶段,艾滋病(AIDS)病人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免疫重建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21例接受ART规律治疗的艾滋病病人,收集病人服药前及服药第2、4、8、12周时的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染色技术检测CD4+T细胞的水平,分析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免疫活化间的相关性。结果 ART后,CD4中心记忆细胞(CD4CM)和CD4幼稚细胞两种形式的CD4+T细胞增加,且在前4周治疗增长迅速。治疗4周时CD4CM的变化与治疗12周时CD4+T细胞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D8+CD3+8T细胞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ART能有效地重建AIDS病人的T淋巴细胞免疫,并且CD4CM可能是免疫重建的早期指标。
杨雪焦艳梅吴昊
关键词:免疫重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受体表达水平与HIV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5(chemokine receptor5,CCR5)的表达,比较健康人群、HIV急性期患者和HIV慢性期患者之间CCR5表达的差异,明确CCR5表达在正常人和HIV感染者之间的差异,以及CCR5表达与HIV病情进展的关系,以明确CCR5在HIV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意义,并为CCR5拮抗剂在HIV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临床标本依据。方法收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260例HIV感染者和6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其中急性期感染者98例、慢性期感染者162例,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中PBMC,在显微镜下进行淋巴细胞计数,应用直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表面CD4分子及CCR5进行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对流式细胞术所得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测结果表明:(1)HIV急性期患者和HIV慢性期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HIV慢性期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显著高于HIV急性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项研究表明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的差异与HIV的易感性、疾病进展情况密切相关。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的检测,将对HIV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石英刘宁计云霞魏征张彤陈德喜娄金丽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CCR5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毒1型急性感染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2009年,据联合国估计在世界范围内约有3320万人感染H1V-1,约有260万人为新发感染,因此,对HIV-1感染的预防迫在眉睫。此文综述了HIV-1传播和急性感染方面的重大进展。
李威吴昊黄晓婕
关键词:HIV急性期
慢性HIV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慢性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ART治疗的慢性HIV感染者17例,分别于治疗0,4,8,12,24,48,60周采集静脉血,同时选取健康者、长期不进展者(LTNPs)各15例为对照。常规进行CD4^+/CD8^+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测定;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亚群,ELISA测定血浆IFN-α水平;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特点。结果(1)ART治疗前HIV感染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百分比及绝对计数明显低于健康组和LTNP组(P〈0.001)。ART治疗60周后,HIV感染者mDC明显增加,与健康组、LTN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RT治疗过程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数量和血浆IFN-α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且接近健康组、LTNP组水平。(3)ART治疗前DC亚群细胞计数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ART治疗12、24、60周,mDC细胞计数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与病毒载量负相关。ART治疗8周mDC细胞计数增加值与治疗60周CD4^+T细胞计数增加值正相关,与病毒载量下降值负相关。结论HIV感染者mDC细胞数量明显减少,ART治疗后明显上升,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提示mDC在控制HIV感染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治疗早期mDC细胞数量可能是ART治疗后免疫重建的早期预测指标。
张美焦艳梅张宏伟张彤计云霞吴昊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树突状细胞干扰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