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08018)

作品数:5 被引量:106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建龙李静波赵璇王旭明李福志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硝化
  • 1篇地下水
  • 1篇电絮凝
  • 1篇絮凝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有机物
  • 1篇水处理
  • 1篇碳源
  • 1篇天然有机物
  • 1篇自养
  • 1篇污泥
  • 1篇硝化污泥
  • 1篇硝酸盐
  • 1篇聚己内酯
  • 1篇颗粒化
  • 1篇颗粒污泥
  • 1篇己内酯
  • 1篇固体碳源
  • 1篇好氧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2篇赵璇
  • 2篇李静波
  • 2篇王建龙
  • 1篇李福志
  • 1篇解明曙
  • 1篇李向东
  • 1篇王旭明
  • 1篇吴伟伟
  • 1篇张子健

传媒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环境科学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全自养硝化污泥的颗粒化过程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利用SBR反应器,以浓度(以N计,下同)120~650 mg/L的自配氨氮废水,在0.48~3.60 kg/(m3.d)的氨氮负荷下,探讨了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以硝化污泥接种,氨氮负荷为0.48 kg/(m3.d),温度为30℃±2℃,逐渐缩短沉淀时间至10 min的条件下,硝化颗粒可以在第22 d形成,并在第43 d进入相对稳定期,平均粒径达到500μm左右.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变化经历了迟滞期、快速增长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污泥平均粒径由接种污泥的127μm增长到稳定期的500μm左右.在快速增长期,平均粒径增长速度可达12μm/d.成熟颗粒污泥的形状规则、分界清晰,分布有大量杆菌,粒径>300μm的颗粒污泥所占比例达74.6%,污泥相中已基本没有絮状污泥.污泥在颗粒化过程中,颜色由接种污泥的灰褐色转变为颗粒污泥的黄红色.硝化颗粒污泥表面分布有大量杆菌和块状的EPS结构.
张子健吴伟伟王建龙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硝化颗粒化废水处理
电絮凝-微滤去除饮用水中的氟被引量:17
2007年
饮用水中的氟离子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电絮凝-微滤组合工艺技术,去除饮用水中超量的氟离子,并探讨电流密度、极板间距、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电絮凝-微滤组合技术除氟效果明显;水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所研究的电絮凝反应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电流密度σ=15.8 A/m2,极板间距d=1.0 cm,pH值在5.7~7.0范围内。水中SO42-和PO43-离子的存在会影响除氟效率,而阳离子Fe3+、Mg2+、Ca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除氟反应的进行。
李静波赵璇李福志
关键词:电絮凝饮用水除氟
电絮凝-微滤法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采用电絮凝-微滤组合工艺技术去除水中过量的腐殖酸,探讨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pH值对去除腐殖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微滤组合技术去除腐殖酸效果明显,电絮凝反应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电流密度=3.17 A.m-2,极板间距=1.0 cm,pH值在酸性范围内.
李静波赵璇解明曙李向东
关键词:天然有机物腐殖酸
固体碳源用于异养反硝化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被引量:49
2008年
研究了可降解餐盒(BMB)与聚己内酯(PCL)同时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结果表明,以BMB和PCL为碳源能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在30℃和pH7.5条件下,两者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52.80和42.77mg(NO3-N)/(m^2·h),出水的pH介于7-8之间,NO2-N浓度小于0.1mg/L,但以PCL为碳源的反硝化更有利于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与BMB相比,温度对PCL支持的反硝化的影响更大,在10-30℃下,两者的反硝化温度常数分别为0.045和0.068。从反硝化效率和成本方面看,BMB更适于作为地下水反硝化脱氮的碳源。
王旭明从二丁罗文龙王建龙
关键词:地下水硝酸盐反硝化聚己内酯
Removal of nitrate from groundwater by heter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using the solid carbon source被引量:20
2009年
Removal of nitrate from groundwater was investigated using biodegradable meal box (BMB) and poly(?-caprolactone) (PCL) as carbon source and biofilm carri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nitrate in groundwater can be effectively removed using BMB and PCL as carbon source. Denitrification rates supported by BMB and PCL were 52.80 and 42.77 mg (NO3-N)/(m2·h), respectively, at 30°C and pH 7.5. The pH value of effluent ranged from 7 to 8, and NO2-N concentration was less than 0.1 mg/L. Compared with BMB, PCL could decrease nitrite accumulation; however,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denitrification was observed for PCL as carbon source. Temperature constants for BMB and PCL were 0.045 and 0.068, respectively, at 10–30°C. Based on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and cost, BMB is more suitable as a carbon source for denitr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than PCL.
WANG XuMingWANG JianLong
关键词:GROUNDWATERNITRATEDENITRIFICATION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