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11B109)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蒋天平纪琳胡朝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疯癫
  • 2篇权力
  • 2篇美国小说
  • 1篇异化
  • 1篇战场
  • 1篇战争
  • 1篇拯救
  • 1篇知识分子
  • 1篇审美现代性
  • 1篇尼采
  • 1篇青年形象
  • 1篇文学
  • 1篇西方文学
  • 1篇垮掉一代
  • 1篇反叛
  • 1篇疯狂

机构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南华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5篇蒋天平
  • 1篇胡朝霞
  • 1篇纪琳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语教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疯癫:文化的反叛和文化的拯救——2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的青年形象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青年经历了"沉默一代"和"反叛时代",他们追求自我、本能体验和社会反叛,疯癫构成三者间的共同特性,但各群落所负载的"疯癫"有不同内涵。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神经症人群、垮掉一代和嬉泼斯特等三类青年群体,厘清三者在表征、价值观念和命运之间的联系和衍变,同时挖掘他们疯癫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差异,并发现疯癫概念的内在演化过程。
蒋天平
关键词:疯癫垮掉一代
战争与疯狂:美国二战小说中“疯狂”策略运用
201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后小说重要主题之一。小说作者从狂欢理论、人格理论、偏执妄想狂病理特征、异化等角度多样性地描述"疯狂"的形象和本质,表述了理想主义者反对战争、反对权力和人格异化、追求人性的愿望,以及试图改造现实和理想破灭带来的绝望。精神疾病已超越病理学、美学和道德范畴,进入政治和种族领域,被符号化、功能化、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最顺手的修辞学工具。小说中疯狂成为隐喻意象,表现为嗜血狂、双重人格、偏执妄想狂以及人格异化,各种疯狂形态都隐含着尼采的非理性哲学精神。
蒋天平
关键词:异化权力尼采
西方文学中的疯癫现象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西方哲学中理性与非理性之争日益激烈,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原因,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疯癫形象及其研究日益增多。国外研究中性别疯癫研究、男性研究逐渐取代女性疯癫研究,断代史中的疯癫研究成果丰富,少数族裔研究成为特色;国内多隐喻研究和女性疯癫研究,同时在理论运用、研究深度以及研究文本创新方面存在不足。针对国内研究现状,需要加强男性疯癫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此外尝试运用新理论进行文本阐释。
蒋天平
关键词:西方文学疯癫
美国二战小说中的隐形战场——性被引量:2
2012年
美国二战小说具有两个主题——反法西斯以及控诉现代社会权力,两个战场——敌我斗争的前线战场和官兵之间阶级斗争的后方战场。根据性的政治属性,本文研究美国二战小说中的性行为,发现性作为隐形战场和写作策略为前两个战场的意识形态服务,并隐含威胁士兵生命的第三条战线。文章揭示了二战小说作者如何通过各种性行为,包括异性、同性和性暴力,谴责战争和抗议权力。当性行为变成政治表述工具时,它失去本身的含义而承载作者和读者过多的期望。
蒋天平纪琳
关键词:战场权力
现代疯癫的演化:问题与反思——以20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20世纪以来非理性思潮渗透进美国文化、文学中,取代理性对西方文化、文明发展的引导功能。尤其在20世纪中期,两种思潮激烈交锋,美国文学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对疯癫形象的解读,发现现代疯癫是对古典时代疯癫的嬗变以及颠覆,并呈现出其鲜明特征。在其背后折射出创作者对美国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启蒙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对美国社会的批评一方面凸显出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社会一定程度上的误读。
蒋天平胡朝霞
关键词:美国小说疯癫审美现代性知识分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