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616A-06-01)

作品数:7 被引量:124H指数:5
相关作者:冯常茂吴冲龙宋立军何光玉田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推覆
  • 2篇推覆构造
  • 2篇盆地
  • 1篇多岛洋
  • 1篇新生代
  • 1篇燕山期
  • 1篇油气
  • 1篇有利勘探区
  • 1篇中-新生代
  • 1篇山体
  • 1篇十万大山盆地
  • 1篇探区
  • 1篇特提斯
  • 1篇铜矿
  • 1篇铜矿化
  • 1篇盆山体系
  • 1篇盆山耦合
  • 1篇黔中
  • 1篇黔中隆起
  • 1篇黔中隆起及周...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省闽西地...

作者

  • 3篇冯常茂
  • 3篇吴冲龙
  • 2篇宋立军
  • 2篇何光玉
  • 1篇吴磊
  • 1篇李星
  • 1篇沈传波
  • 1篇周江羽
  • 1篇周珍琦
  • 1篇孔春芳
  • 1篇戴圣潜
  • 1篇梅廉夫
  • 1篇潘家永
  • 1篇刘进
  • 1篇资锋
  • 1篇杜远生
  • 1篇胡安平
  • 1篇孙淑静
  • 1篇汤济广
  • 1篇许卫

传媒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年份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成因机制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域预测被引量:19
2008年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扬子、华夏板块的碰撞有关,其内部岩层中4个滑脱层的存在为本构造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其形成过程中,隔挡式褶皱首先形成,然后逐步完成向隔槽式褶皱的转变,并最终在造山带根部形成基底挤出式变形带。受构造带控制,各变形区的油气勘探应有所差别:隔挡式褶皱带内次级背斜、具备较好盖层的隔槽式褶皱带及逆冲推覆体之下具有较好石油地质条件地区成为有利勘探靶区。
冯常茂刘进宋立军
关键词:有利勘探区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含油气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应用均一法测温及激光拉曼探针等技术对黔中隆起地区下组合含油气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烃类包裹体个体较小,无色,形态不规则,其烃类成分以CH4为主,具明显干气特征,部分包裹体内含CO2,分析认为是碳酸盐(碳酸氢钙)因温度、压力的变化分解所致。均一温度测试结果显示下组合油气包裹体形成时的温度分别位于85~12513、12516513两个温度段,结合该地区埋藏史及古地温史研究,确定本区成藏期分别为早中寒武世一早三叠世及早三叠世一中晚侏罗世。
冯常茂牛新生吴冲龙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成藏期黔中隆起
中国南方印支—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被引量:20
2006年
在中国南方,印支期—燕山期发育了多个前陆型盆山体系。这些盆山体系互相影响、互相干扰、互相叠加,成为“复合盆山体系”。文中对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进行了典型解剖,揭示了复合盆山体系的成因是古特提斯多岛洋的闭合和多个块体的汇聚、碰撞和造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构造带及其前陆盆地,在印支期以来的长期盆山耦合演化和复合演化过程中,除了两两交叉形成复合盆山体系外,还最终形成了“三山一盆”的巨型复合盆山体系———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复合盆山体系,简称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在印支—早燕山期后,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与南方地区其他复合盆山体系一起,整体进入改造阶段,最终成为今天如此复杂的盆山结构与形貌。
吴冲龙杜远生梅廉夫周江羽孔春芳
关键词:前陆盆地盆山体系盆山耦合古特提斯多岛洋
钦防海西-印支海槽西界断裂新探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主要根据二维地震剖面并结合野外露头的分析认为,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是钦防海槽向北西冲断-推覆的前锋断层,断裂两侧的中、古生界在地层层位与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钦防海西-印支海槽的西界不应是灵山断裂,而应是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其范围远大于现今博(白)—罗(定)—广(宁)断裂与灵山断裂之间的范围。基底断裂为一无根的推覆构造带,其下掩覆了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许多区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何光玉吴冲龙潘家永于星胡安平金伟锋吴磊
关键词:推覆构造十万大山盆地
闽西南苏桥-小溪洋井田推(滑)覆构造形成演化被引量:6
2008年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资料,深入研究了闽西推覆构造带前峰处的苏桥-小溪洋井田地质特征。结果显示:井田剖面几何形态为一典型的"仑"型背骑式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和层间拆离滑覆构造是井田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层间拆离滑覆构造形成于早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和喜山期;井田在区域拉张环境下遭受剥蚀改造,发育飞来峰构造,并使F5、F6断层产生反转。从而,在构造推覆体下找煤应特别注意地层缺失情况,区域隐伏煤田的预测应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
孙淑静李星宋立军周珍琦冯常茂
关键词:推覆构造
徐州利国早白垩世高镁埃达克质侵入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成矿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利国岩体形成于白垩纪,由闪长玢岩及少量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之伴生有一些铜-铁矿化。利国岩体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迭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SiO_2>56%,较高Al_2O_3 (13.69%~15.15%)、Sr(452×10^(-6)~617×10^(-6))、Sr/Y(30~93)与La/Yb(8~24),但低Y(4.84×10^(-6)~15.55×10^(-6)),Yb(0.48×10^(-6)~1.45×10^(-6)),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87~0.98)。另外,根据其Mg^(4/5)、FeO^T/MgO值,又可以分为高镁、较高镁和低镁三类岩石。高镁的岩石类似于赞岐岩。利国埃达克质岩的(^(87)Sr/^(86)Sr)_i=0.7055~0.7071,ε_(Nd)(t)=-11.46~-4.64,不同于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我们认为,利国较高镁和低镁埃达克质岩的形成可能与拆沉榴辉质下地壳熔融产生的熔体受到地幔橄榄岩不同程度的混染有关,但是高镁埃达克质岩可能由被拆沉下地壳熔融产生的熔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熔融形成。利国岩体可能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产物,并可能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有关。拆沉榴辉质下地壳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的强烈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地幔中金属硫化物的分解,并最终导致区内铜矿化。
资锋何光玉戴圣潜许卫
关键词:拆沉作用铜矿化利国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67
2007年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120~11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快速隆升→平稳→加速隆升3个阶段,并且随着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构造的扩展变形,隆升年龄表现出阶段性递进年轻的特点。大巴山120→110Ma的快速隆升冷却事件是秦岭造山带白垩世区域性隆升剥露作用的体现。随后大巴山进入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阶段,样品滞留在部分退火带中。10~6Ma以来大巴山加速隆升,这一构造事件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向东扩展的响应。
沈传波梅廉夫徐振平汤济广田鹏
关键词:裂变径迹热历史中-新生代隆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