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3189)

作品数:16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宋建新宋莹龚凤云王丽丽谢旭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孝感市中心医院武汉市普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单胞菌
  • 10篇铜绿
  • 10篇铜绿假单胞
  • 10篇铜绿假单胞菌
  • 10篇假单胞菌
  • 4篇外排泵
  • 4篇细胞
  • 3篇葡萄球菌
  • 3篇球菌
  • 3篇基因
  • 3篇沉默
  • 2篇炎性反应
  • 2篇突变
  • 2篇转录
  • 2篇转录因子
  • 2篇耐药
  • 2篇核转录因子
  • 2篇白假丝酵母
  • 2篇NOD2
  • 2篇SIRNA

机构

  • 1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普爱医...
  • 1篇孝感市中心医...
  • 1篇武汉华中科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4篇宋建新
  • 10篇龚凤云
  • 10篇宋莹
  • 9篇王丽丽
  • 7篇夏超
  • 7篇谢旭华
  • 5篇陈佳
  • 5篇许东
  • 5篇申爱霞
  • 5篇邢铭友
  • 3篇占伟丽
  • 2篇张江国
  • 2篇龚风云
  • 1篇冯觉平
  • 1篇叶露
  • 1篇王卫华
  • 1篇张定宇
  • 1篇毛艳
  • 1篇邢名友
  • 1篇李玲

传媒

  • 6篇中华微生物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Journa...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OD2在巨噬细胞对金黄葡萄球菌的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通过观察对比巨噬细胞NOD2基因沉默前后对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了解NOD2基因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real-time RT-PCR的方法检测巨噬细胞NOD2基因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时的表达情况,合成针对NOD2的siRNA并干扰巨噬细胞.采用ELISA、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NOD2基因沉默对其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时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水平、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巨噬细胞可引起细胞内NOD2表达增高.巨噬细胞NOD2基因沉默可导致其吞噬金黄葡萄球菌的能力降低,分泌细胞因子水平降低,NF-κB激活不足.金黄葡萄球菌可以引起巨噬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 在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巨噬细胞的过程中,位于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NOD2在病原体识别、信号转导、NF-κB激活中发挥关键作用.
谢旭华王丽丽龚风云夏超宋莹宋建新
关键词:金黄葡萄球菌巨噬细胞核转录因子
肝硬化细菌移位引起肠道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表达增强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肝硬化模型中细菌移位与肠道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表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其中5只SD雄性大鼠作为空白对照,55只SD雄性大鼠持续服用四氯化碳诱导形成肝硬化腹水模型,细菌培养及细菌DNA测序法,检测其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及移位后细菌的种类,PCR法检测细菌DNA移位情况,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测定NGAL在肠道黏膜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提示肠道黏膜在细菌移位时有NGAL表达,且在MLN细菌移位组表达明显强于细菌DNA移位组及无移位组或对照组(P<0.05);NGAL在细菌DNA移位组表达又较无细菌移位组或对照组强(P<0.05)。结论细菌移位时肠道黏膜表达NGAL增强可能通过抑制肠道细菌铁吸收并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进而抑制细菌移位;这可能是机体参与抑制细菌移位的机制之一。
张江国龚凤云李玲赵满枝吴朱花宋建新
关键词:肝硬化模型细菌移位中性粒细胞明胶酶
siRNA干扰铜绿假单胞菌MexA-MexB-OprM外排泵mexB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对铜绿假单胞菌MexA—MexB-OprM外排泵mexB基因表达及有关功能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4条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siRNAl、siRNA2、siRNA3和siRNA4)序列,构建干扰RNA(short hair pin RNA,shRNA)表达载体,将带有siRNA质粒电转入PAOI和临床耐药株PA03。应用E-test方法检测PA01和PA03抗生素MIC的变化。用半定量RT—PCR和定量PCR方法检测mexB的表达变化。结果经酶切鉴定siRNA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明显提高PAO和临床耐药株PA03对抗生素的敏感性。RT-PCR结果显示干扰后的PA01和临床耐药株PA03mexB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siRNA成功干扰MexA-MexB-OprM外排泉mexB基因的表达,提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降低其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龚凤云王丽丽宋莹邢名友宋建新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小肠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及凋亡作用的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研究小肠上皮细胞Caco-2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反应。方法采用细胞内菌落技术法推算Caco-2细胞内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Caco-2细胞NOD2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Caco-2细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化水平和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 Caco-2细胞能够内吞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引起Caco-2细胞内NOD2表达增高,NF-κB活化水平增高,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aco-2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率随感染后时间延长增高。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激活Caco-2细胞的免疫反应,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NOD2在识别细胞内细菌、信号传导、核转录因子激活中发挥关键作用。
谢旭华王丽丽龚凤云夏超宋莹申爱霞宋建新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CACO-2细胞核转录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与其表面抗原基因突变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基于一个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的4个时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不活动期和HBeAg阴性肝炎阶段),研究HBV表面抗原各抗原表位的免疫逃逸突变分布。方法收集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按照HBV自然史的不同时期分为4组,提取DNA并荧光定量,通过巢式PCR扩增HBV表面基因序列,以PCR产物作为模板进行DNA测序。分析比较4组乙肝表面抗原中辅助性T细胞(Th)表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及B细胞抗原表位的突变差异。结果 Th抗原表位突变中,4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的是17-31、37-51、67-81等区域,CTL抗原表位突变中具有差异的是14-22、41-49等区域,在B细胞抗原表位区域发现了Q101K、P120S、T126S、Q129H、M133L、M133I、和M133T等7个乙肝表面抗原免疫逃逸突变。结论在HBV感染自然史中,表面抗原突变的累积发生在免疫清除期,突变的产生有利于HBV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王卫华宋建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
siHybrids技术沉默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B基因体外效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初步研究siHybrids技术对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PA01外排泵mexB基因体外沉默效应。方法针对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OI外排泵mexB基因设计并合成3条特异性silly—brids分子和l条阴性对照siHybrids分子。在分子浓度为50nmol/L下,分别以合成的siHybrids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PA01,并设实验组为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PA01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camble(SC)-001,干预组siHybrids(si)-001、siHybrids(si)-002及siHybrids(si)-003,分别在干预12h及24h后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实验组中靶基因mexB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采用Mueller-Hinton倍比稀释法检测50nmol/L浓度下,siHybrids分子干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PA01前后氯霉素(CP)、红霉素(EM)、左氧氟沙星(L-OFLX)、头孢他啶(CAZ)、美洛培南(MER)的最小抑菌浓度(Mm)值。结果不同siHybrids分子干预PA0112h后,mexB基因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性;但干预24h后,mexB基因mRNA表达量:干预组(si-001,si-002,si-003)比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c-001)有明显下降。对比干预12h、24h后mexB基因mRNA表达量,可以发现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c-001)mRNA的表达量成上升趋势,而干预组(si-001,si-002,si-003)mexB基因mRNA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siHybrids分子在干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24h前后的氯霉素(CP)、红霉素(EM)、左氧氟沙星(L—OFLX)、头孢他啶(CAZ)、美洛培南(MER)MIC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在mRNA表达水平上,siHybrids分子能体外干预铜绿假单胞菌PA01mexB基因mRNA表达,此种沉默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且在24h能有效地发挥干预作用。
毛艳陈佳许东邢铭友王丽丽谢旭华龚凤云夏超申爱霞宋莹占伟丽宋建新
关键词:RNAI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REAL-TIME
siRNA干扰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MexB基因表达的体内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RNA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MexB基因的体内效应。方法针对MexAB-OprM外排泵MexB基因设计siRNA小分子,构建干扰RNA(shRNA)表达载体,将带有小分子干扰RNA(siRNA)质粒电转入铜绿假单胞菌,从小鼠支气管内直接予以siRNA质粒干扰PAO琼脂菌体悬液(1×10^7CFU/ml)攻击,建立PA01野生型及siRNA2干扰型和siRNA阴性对照分子干扰型菌株的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于感染后第1、2、3天腹腔注射美罗培南(100mg/kg,2次/d)。感染后第3、5、7天评估各组小鼠肺部细菌学、肺部病理学、细胞因子水平及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募集(MPO)水平变化。结果siRNA2干扰组小鼠,感染后3、5、7d的肺部细菌负荷明显下降。且与siRNAnon组和ScrambledsiRNA组比较,siRNA2干扰组小鼠感染早期(3d)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MPO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2)表达水平升高。而在感染后期(7d)siRNA2干扰组小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则下降。结论siRNA分子干扰明显增加小鼠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肺部细菌的载量,增加早期中性粒细胞募集到感染部位并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的早期免疫应答。siRNA分子联合抗生素的治疗,为慢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龚凤云张定宇张江国占伟丽宋莹冯觉平宋建新
关键词:SIRNA铜绿假单胞菌
pvdQ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pvdQ(PA2385)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pvdQ基因表达质粒pME6032-pvdQ,鉴定后,采用电穿孔法将其转入PAO1野生株中,构建pvdQ高表达株。同时将空质粒pME6032采用电穿孔法转入PAO1野生株中,构建pME6032空质粒株,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株pvdQ mRNA的表达。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PAO1野生株、pvdQ高表达株和pvdQ突变株培养24、48和72 h时生物膜的生长情况。结果 Real-time PCR证实成功构建pvdQ高表达株。结晶紫染色的结果显示:培养24h时PAO1野生株、pvdQ高表达株和pvdQ突变株形成的生物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 h和72h时与PAO1野生株比较,pvdQ高表达株生物膜明显变薄(P<0.05),pvdQ突变株生物膜明显增厚(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株、pvdQ突变株和pvdQ高表达株体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vdQ基因可能影响铜绿假单胞菌体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王丽丽龚凤云谢旭华夏超陈佳宋莹申爱霞邢铭友许东宋建新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的跨界相互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这两种条件致病菌可共存于人体。两者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即跨界相互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换,抑制其生物膜形成并毒杀其菌丝;白念珠菌则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绿脓素形成并抑制其丛集运动。跨界相互作用可能存在3种机制:信号转导通路、生物膜和毒力因子。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信号分子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xo-C12-HSL)抑制白念珠菌形态转换,而白念珠菌通过信号分子法呢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绿脓素生成和丛集运动,即存在信号分子介导的跨界相互作用。跨界相互作用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念珠菌各自的致病性。如能充分利用跨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优化治疗的选择。
陈佳宋建新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铜绿假单胞菌
pvdQ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群集运动的作用
2011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vdQ(PA2385)基因对群集运动的作用。方法构建pvdQ基因表达质粒pME6032-pvdQ并鉴定,采用电穿孔法将带有pvdQ基因的质粒转入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01中,构建pvdQ-高表达株。同时将空质粒pME6032采用电穿孔法转入PA01中,构建pME6032空质粒株。选择含有反向筛选基因sacB的pEX18Gm质粒作为自杀载体,构建缺失pvdQ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无痕缺失突变株,溶菌肉汤(LB)液过夜培养,观察菌株的直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经鉴定,成功构建pvdQ-高表达株和pvdQ突变株,比较4株菌的群集运动直径变化:PAO1为(20.52±1.80)mm,pME6032空质粒株为(19.39±2.10)mm,pvdQ高表达株为(51.20±2.16)mm,pvdQ突变株为(3.30±0.55)mm。pME6032空质粒株与野生株PA01相比,直径无显著变化(t=-0.1493,P〉0.05),pvdQ突变株与野生株PAO1相比,直径减小(t=2.8525,P〈0.05),pvdQ高表达株与野生株PAO1相比,直径增大(t=1.4230,P〈0.05)。结论pvdQ基因参与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群集运动,且能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群集运动。
王丽丽龚凤云叶露宋建新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突变质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