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3DIB3J120)
- 作品数:3 被引量:104H指数:3
- 相关作者:赵平周秀骥周定文李洪权范广洲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近40年我国东部降水持续时间和雨带移动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74
- 2006年
- 利用我国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在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偏冷和偏暖阶段,我国东部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雨带南北移动的变化,并分析了与东部降水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处于一个相对偏冷时期,而80—90年代处于偏暖时期;在这样的变暖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年总降水量呈现出“南涝北旱”异常特征,与冷位相比较,在暖位相阶段长江流域年总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其中长江流域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增加引起的,3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也很重要,北方的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从盛夏到初秋的降水减少引起的。平均而言,暖位相阶段我国南方强降水开始时间较早、结束较晚,持续时间较长,而北方强降水开始较晚,持续时间较短。从春末到夏季,冷位相时我国东部强降水带表现出从华南、经过长江流域向华北移动的特征,而在暖位相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从华南向华北移动的特征不明显。雨带的这种异常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有关,在暖位相时夏季东亚大陆低压比冷位相时弱,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使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的西南风减弱,梅雨锋加强,导致雨带滞留在长江流域,使长江流域降水增加、北方降水减少。
- 赵平周秀骥
- 关键词:全球变暖年代际变化
- 青藏高原冬、春季植被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8年
- 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6个气象台站1982—2001年夏季(6—8月)月平均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季植被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认识:青藏高原冬、春季植被呈现东南部覆盖较好,逐渐向西北部减少的特征。近20 a来,高原冬、春季植被总体呈增加趋势,其高原中西部、南部、北部增加明显,而南部侧边界和中东部呈减少趋势。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表明:高原冬、春季植被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有较明显影响,且这种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高原前期植被变化可以作为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长期预报综合考虑的一个参考因子。
- 华维范广洲周定文李洪权刘雅勤李学敏
-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
- 中国西部植被覆盖变化对北方夏季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5
- 2010年
- 植被覆盖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成因之一,植被改变对气候的反馈可能会加强或者减缓气候的变化。文中利用CCM3全球气候模式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西部的植被覆盖资料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这两个时期植被变化对北方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植被增加的地方,地面吸收的辐射通量增加;植被减少的地方,地面吸收的辐射通量减少。地面辐射平衡的变化造成局地大气热量异常,并引起周边大气热量的调整,从而导致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对于70年代的植被状况,用90年代植被模拟的北方地区对流层上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而中、低层为异常反气旋环流,东北亚到中国东部盛行异常北风,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南。这种异常环流特征说明模拟的90年代中国东部夏季风明显减弱,异常的环流形势造成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减少,水汽辐合减弱,年降水量减少了40 mm,呈现减少的特征,这是和观测事实是比较吻合的。降水和环流的异常还造成华北和东北夏季平均地面气温降低了0.4—0.8℃。因此近30年来中国西部植被变化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以及北方夏季降水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 陈军明赵平郭晓寅
- 关键词:植被变化区域气候东亚季风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