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MZ024)
- 作品数:4 被引量:203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晓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211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被引量:13
- 2014年
- 在世界民俗学领域,德国、芬兰、日本等国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密切。德国的民俗复兴、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日本的"一国民俗学"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现象,上述三国的民俗学史显示,当一个民族/国家迫于外来压力时,本民族/国家的知识精英会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维系民族/国族认同的民间文化资源,寻求民族/国家振兴的力量源泉,因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化成为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条件。民族主义将民族、文化、国家、国民等现代理念赋予民间文化,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性本质的公共文化,这些超越地方的公共文化,由于其生成过程的建构性特征,促使人们反思其本真性。
- 刘晓春
- 关键词:民俗民族主义自然诗本真性
-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被引量:153
- 2009年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学者开始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等,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时空、人、社会、表演、变迁、日常生活等系列关键词,表明在语境中研究民俗的学者具有共同的问题、方法以及学术取向,初步具备学术范式的意义。
- 刘晓春
-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范式语境
- 个人本真性的建构被引量:7
- 2011年
- 从16世纪开始,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社会"中的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18世纪,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本真性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存在主义哲学家真正从人类生存的哲学高度探讨了个人本真性问题。海德格尔将时间性的维度纳入到对人的本真存在的考察之中,认为向死而生是人的本真存在,而日常存在却又不断掩藏死的可能性,人的日常存在处于非本真之中,所以本真的向死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萨特从人面对自己的存在时所采取的真诚与自欺这两种态度出发,探讨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这两种存在方式的真实性与超越性。在萨特看来,人就是在真实性与超越性的分裂、矛盾的张力中,维持了自己的本真存在。
- 刘晓春
- 关键词:本真性真诚道德向死而生自欺
- 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被引量:33
- 2013年
- "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刘晓春
- 关键词:本质论建构论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