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08307)
- 作品数:4 被引量:63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树明郭国林蒋振频安伟涛刘金枝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酒东盆地红山地区下白垩统含铀目的层黏土矿物研究
- 2010年
- 对酒东盆地红山地区下白垩统含铀目的层中黏土矿物进行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EDX)等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含铀目的层碎屑岩的源岩主要是碱交代的酸性岩浆岩,其黏土矿物类型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既有陆源高岭石,也有自生(蚀变)高岭石;高岭石化带(浅色带)可以作为该区铀矿找矿的主要标志层,其厚度和蚀变强度等可以作为判断该区铀矿富集程度的依据之一。绿泥石主要为自生绿泥石,与高岭石形成于不同时期,可能是由高岭石转化而成。黏土矿物研究显示,该区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由温暖潮湿气候逐渐向干旱气候转变的过程。
- 安伟涛张树明李万华刘金枝晏爱华何大鹏廉刚
- 关键词:下白垩统黏土矿物酒东盆地
- 相山铀矿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 对相山铀矿田邹家山、沙洲和横涧矿床铀矿石中的萤石矿物进行系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邹家山矿床-130m标高和206m标高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66.1℃和159.9℃,盐度为11.61 wt%和13.16wt%...
- 张树明王蕾蒋振频郭国林刘金枝安伟涛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铀矿床
- 文献传递
- 江西相山矿田典型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意义被引量:27
- 2012年
- 对江西相山铀矿田3个典型铀矿床邹家山、横涧和沙洲矿床铀矿石中的萤石矿物进行了系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邹家山矿床-130 m标高和206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66.1℃和159.9℃,盐度w(NaCleq)为11.61%和13.16%,密度为0.88 g/cm3和1.00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之间呈抛物线型关系,密度与均一温度为负相关,而密度与盐度正相关。横涧矿床-3 m标高和92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59.9℃和291.7℃,盐度w(NaCleq)为13.45%和7.95%,密度为0.91 g/cm3和0.79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正相关,密度与均一温度负相关、与盐度关系不明显。沙洲矿床-138 m标高和-98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97.3℃和272.9℃,盐度w(NaCleq)为13.73%和11.62%,密度为0.86 g/cm3和0.87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之间规律性不明显,密度与均一温度负相关、与盐度之间关系不明显。计算获得邹家山矿床-130 m标高和206 m标高铀成矿平均深度是860 m和550 m,横涧矿床-3 m标高和92 m标高平均深度是930 m和950 m,沙洲矿床-138 m标高和-98 m标高平均深度为578 m和537 m。与地表标高对比获得,邹家山、沙洲和横涧铀矿床形成后的剥蚀程度分别在320~416 m、190~240 m、727~902 m之间。相山北西部地区的抬升剥蚀程度强于南东部地区,显示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 张树明曹寿孙曾文乐饶泽煌谢国发方欣张莹王蕾张鑫
- 关键词: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铀矿床
- 邹家山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33
- 2009年
- 对相山铀矿田西部的邹家山矿床矿石中的萤石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取自邹家山矿床-130m和206m标高样品流体包裹体的均-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66.1℃和159.9℃,盐度平均值分别为11.61wt%和13.16wt%,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88g/cm^3和1.00g/cm^3。流体包裹体均-温度与盐度之间的关系呈抛物线型,密度与均-温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密度与盐度成正相关关系。计算获得邹家山矿床-130m和206m标高铀的平均成矿深度分别是553m和65m,表明矿床形成后遭受一定程度的剥蚀,其剥蚀深度大约在65~150m。
- 张树明王蕾蒋振频郭国林安伟涛刘金枝邵上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成矿深度
- 相山铀矿田沙洲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25
- 2008年
- 对相山铀矿田中的沙洲矿床铀矿石中的萤石矿物进行系统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洲铀矿床-138m标高和-98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97.3℃和272.9℃、盐度平均值分别13.73%和11.62%、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86g/cm3和0.87g/cm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的规律性不甚明显,密度与均一温度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密度与盐度之间关系不明显。利用流体包裹体方法获得的沙洲矿床-138m标高和-98m标高铀成矿平均深度分别是578m和537m,矿床形成后遭受过较大规模的剥蚀作用,其剥蚀深度大约在190~240m之间。
- 王蕾张树明蒋振频郭国林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成矿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