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0DFA32680)

作品数:15 被引量:60H指数:6
相关作者:夏之宁陈华杨丰庆李正华赵荣华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7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抗氧化
  • 3篇药物
  • 3篇自由基
  • 3篇活性
  • 2篇学成
  • 2篇溶剂
  • 2篇微波
  • 2篇微波辅助
  • 2篇抗氧化活性
  • 2篇抗氧化剂
  • 2篇抗氧化能力
  • 2篇化学成分
  • 2篇黄酮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电性
  • 2篇分子电性距离...
  • 2篇FRAP
  • 1篇丹参
  • 1篇定量结构-性...
  • 1篇多极性

机构

  • 16篇重庆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南宁职业技术...

作者

  • 16篇夏之宁
  • 5篇陈华
  • 4篇杨丰庆
  • 3篇许泽龙
  • 3篇陈际达
  • 3篇赵荣华
  • 3篇徐盼
  • 3篇李正华
  • 2篇梁荣辉
  • 2篇崔丽君
  • 2篇贾巧
  • 2篇贾曼
  • 2篇程凡圣
  • 2篇任小姗
  • 2篇吕瑞
  • 2篇肖尚友
  • 2篇卢静
  • 1篇邱细敏
  • 1篇林叶新
  • 1篇杨靖

传媒

  • 3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中成药
  • 2篇有机化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合成化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色谱
  • 1篇中国科学:化...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邻苯二胺与醛反应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反应机理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以4-甲基苯甲醛与邻苯二胺反应合成2-(4-甲基苯基)苯并咪唑的反应为例,以HPLC方法跟踪反应进程,对关键中间体与产物的结构通过1H NMR,FT-IR及LC-M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了在邻苯二胺和醛物质的量比为1∶1时同时生成单席夫碱和双席夫碱中间体的反应机理,并提出了该类反应的影响规律.
崔丽君肖尚友杨昊书徐盼程凡圣李正华梁荣辉夏之宁
关键词:芳香醛邻苯二胺苯并咪唑衍生物反应机理
基于果糖自氧化体系的抗氧化剂筛选方法被引量:3
2013年
机体内果糖的自氧化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自由基,并最终转化为羟自由基,苯甲酸钠可捕获羟自由基生成具有强荧光信号的羟基苯甲酸钠.本文采用荧光光度法考察了影响果糖自氧化体系的各种因素,建立了果糖自氧化产生羟自由基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果糖浓度为8.00 mmol/L,CuSO4浓度为20.0μmol/L,苯甲酸钠浓度为24.0 mmol/L,pH=7.4,温度为37℃及反应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果糖自氧化体系最终可产生19.27μmol/L的羟自由基.抗氧化剂的存在可清除果糖自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使最终生成的羟自由基的量减少,从而导致生成的羟基苯甲酸钠减少,荧光信号减弱,由此建立了基于果糖自氧化体系的抗氧化剂筛选方法.利用本评价体系考察了抗氧化剂盐酸小檗碱和阿魏酸的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标准品盐酸小檗碱和阿魏酸均能有效清除果糖自氧化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其IC50值分别为0.023和0.036 mmol/L.
贾曼陈华赵荣华陈际达夏之宁
关键词:果糖自由基抗氧化剂
微波辅助N-芳基乙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2011年
以取代苯胺为原料,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五个N-芳基乙酰胺化合物,产率63%~94%,其结构经IR确证。
崔丽君夏之宁肖尚友许泽龙冯安勇
关键词:苯胺微波
涂层毛细管电色谱法评价药物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2011年
建立了一种新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法以用于开展药物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研究.该方法利用物理吸附将血小板固定于毛细管内壁,并通过改变血小板进样时间控制涂层长度.根据涂层长度与药物淌度的关系,建立了药物与血小板结合常数的计算方程,得出阿司匹林与血小板的结合常数为0.579g-1L,大于阴性对照品帕珠沙星与血小板的结合常数0.249g-1L.最后,用亲和萃取法所得结果与本方法对比,说明了本方法能够用于评价抗凝血药物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吕瑞杨丰庆陈华陈际达夏之宁
关键词:血小板阿司匹林帕珠沙星
抗糖尿病天然药物的PPARγ活性部位筛选被引量:7
2016年
PPARγ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的其中一个亚型,与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在内的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PPARγ已成为糖尿病类新药研发的热门靶点。本文利用在He La细胞上构建以PPARγ为靶点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从12种天然药物的58种不同极性提取物中筛选和评价出了对PPARγ具有高活性的8个部位,分别是绿萝花的乙酸乙酯萃取物(EB1)、正己烷提取物(EA)和正丁醇萃取物(EB2),黄连的EB1部分,翼首草的EA、乙醇提取物剩余部分(EB3)和水提物去多糖部分(EC)以及猪牙皂的EB1部分,其最高激活倍数分别相当于阳性对照0.5μg/m L罗格列酮的253%、199%、121%、127%、121%、107%、109%和105%。为开发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型、安全和高效的天然药物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林叶新夏之宁
关键词:天然药物糖尿病PPARΓPPARΓ激动剂
林檎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性研究
目的研究林檎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DPPH、FRAP方法考察林檎叶总黄酮清除有机自由基的能力。结果黄酮浓度0.100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1.96%,IC50为17.80μg/mL,FRAP(铁...
卢静夏之宁林叶新
关键词:林檎叶总黄酮DPPHFRAP
文献传递
尖嘴林檎叶的化学成分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对尖嘴林檎干燥叶的抗氧化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参考文献鉴定单体成分结构。结果从尖嘴林檎干燥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齐墩果酸(3)、熊果酸(4)、阿江酸(5)、白杨素(6)、根皮苷(7)、三叶苷(8)和isoetin 5'-glucoside(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首次从苹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蔷薇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卢静杨丰庆夏之宁
关键词:化学成分萜类黄酮
基于抗氧化活性的丹参药品质量评价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提出从抗氧化能力评价药物质量的新观点。方法采用Luminol-Fe2+-H2O2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评价了3种抗氧化剂单体和8种丹参药品的抗氧化能力,以药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对浓度作多项式四阶拟合,由拟合方程计算出各自IC50值,以IC50值表示自由基清除能力,从而直接反应8种丹参药品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该方法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精密度,峰面积的RSD分别为2.3%和3.2%。抗氧化单体和丹参各种药品都表现为低浓度下羟自由基清除率与浓度成正比,高浓度则不然。结论该方法简单,高效,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可推广应用于各抗氧化型药物的质量的实际疗效的初步评价。
贾巧陈华赵荣华任小姗夏之宁
关键词: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化学发光
相对淌度在微乳液电动色谱法测定药物脂水分配系数中的应用
2011年
利用峰漂移法微乳液电动色谱,评价了相对淌度在药物脂水分配系数(lg Po/w)测定中的应用.使用5种不同疏水性化合物验证了此法的可行性,与采用淌度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应用提出的方法测定了3种药物的lg Po/w值,实验值与文献值的平均误差为0.18,准确性好.结果表明,使用相对淌度描述被分析物的迁移行为,有效避免了实验过程中溶液粘度变化、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等实验条件的波动引入的误差,提高了lg Po/w测定准确性,为药物疏水性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杨靖夏之宁杨丰庆吕瑞
麦冬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被引量:8
2013年
分别以80%的乙醇、去离子水及稀碱提取麦冬,部分水提物用无水乙醇沉淀,获得麦冬的醇提物、水提物、水提醇沉物和稀碱提取物,并以VC和BHT作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DPPH法、化学发光法及FRAP法测定了4种提取物对1,1-二苯基-2-苦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及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麦冬提取物能有效地清除DPPH.和.OH,并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但是同一提取物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所含成分及活性氧的性质有关。
陈华赵荣华贾巧任小姗夏之宁
关键词:抗氧化能力活性氧FRAP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