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SH061)
- 作品数:5 被引量:48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谦张旭东海路冯跃王慧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活”在田野——人类学表述与训练的典型场景被引量:5
- 2013年
- 田野工作之所以成为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标识,缘于两者意趣之共通于"活"的状态。它具体表现在,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所携带的重复与灵动,与文化蕴含的强制性与超越性相呼应,使探究日常生活的田野工作为人类学研究提供着"活"素材;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者的"活态训练场",在关系性力量的生成与磨砺中,给人类学者注入感悟异文化的勇气和智慧,人类学者便有能力在对文化的实证研究中,承担起其"人型文化翻译器"的职责,从而实现对学术共同体的塑造;最后,田野工作有助于面向当代中国文化事项,为促进平等对话提供经验基础,并实现具有中国文化蕴含的表达,谋求人类学生存与发展。
- 刘谦
- 关键词:田野工作人类学
- 家庭研究中感性视角的彰显与价值被引量:8
- 2012年
- 家庭作为感性的生活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将个性、情感、劳动、创造物凝结融合形成人的心灵港湾,它展演着人植根于性生殖与身体的天然联系,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的切实需求与关照。家庭场域下的实践与次级社会群体场域下的人的实践相比,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交换的短途性、身体的基础性与指向的个体性。这三个特点共同指向的感性生活世界,在以往理性审视的基础上,还需要得到更富有感性色彩的关照。因此,家庭研究需要从家庭作为感性生活世界的特质出发寻求更为适宜的研究方法。
- 刘谦
- 关键词:家庭研究
- 非连续性教育的人类学评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从人类学观察的原则出发,博尔诺夫详细分析了教育世界的价值走向,创造性地提出教育学的人类学研究方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非连续性教育探究的必要性、迫切性与适宜性的细腻勾勒。非连续性教育是人类学整体性原则、文化相对性原则、解释性原则乃至实然与应然整合原则的综合体现。对教育的非连续性本质的讨论可能会关注"生存—生活—生命世界"三重格局的教育开展,关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间的整体教育关联,关注社会变迁带来的教育策略的适应性转变。
- 冯跃刘谦
- 关键词:非连续性教育教育人类学博尔诺夫
- 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的人际交往与文化适应策略——基于北京市XZ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被引量:16
- 2014年
- 应用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进入北京市XZ小学考察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的人际交往与其文化适应策略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和谐交往有利于维吾尔族随迁子女更好地实现"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同伴友好交往是维吾尔族随迁子女实现文化适应"整合"策略的必要途径;日常化的亲子交往有利于维吾尔族随迁子女保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使其避免选择"同化"或"边缘化"的适应策略。
- 海路张旭东降初卓玛
- 关键词:维吾尔族随迁子女人际交往文化适应教育人类学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平等机会再思考——基于对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活动的田野调查被引量:5
- 2014年
- 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还得不到平等的机会,这体现在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享受教育条件的不平等和教育效果的不平等三个方面。为了实现"同在蓝天下"的梦想,有关部门应做到:第一,建立中央财政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并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教育救济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真正获得免费的义务教育;第二,完善现行的教育法制和教育政策体系;第三,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地位,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第四,进城务工人员家庭自身有必要对子女做教育规划,重视教育,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
- 樊秀丽王红丽王慧
-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