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1037)

作品数:37 被引量:1,289H指数:16
相关作者:陆玉麒俞勇军董平李平华杨忠臣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6篇历史地理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双核结构模式
  • 4篇双核
  • 4篇空间结构
  • 4篇城市
  • 3篇双核结构
  • 3篇区域经济
  • 3篇区域可达性
  • 3篇可达性
  • 3篇核结构
  • 2篇通达
  • 2篇通达性
  • 2篇路网
  • 2篇旅游
  • 2篇公路
  • 2篇长江
  • 1篇等级公路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点-轴系统理...
  • 1篇点轴理论

机构

  • 38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新沂市第三中...

作者

  • 37篇陆玉麒
  • 7篇俞勇军
  • 6篇董平
  • 4篇王亭娜
  • 4篇李平华
  • 4篇杨忠臣
  • 3篇韩艳红
  • 3篇王颖
  • 3篇张莉
  • 2篇尹贻梅
  • 1篇周玉翠
  • 1篇邓祖涛
  • 1篇徐旳
  • 1篇闫保银
  • 1篇刘志高
  • 1篇侯立春

传媒

  • 8篇人文地理
  • 4篇经济地理
  • 3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水道港口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地理学与国土...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城市规划汇刊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特区经济
  • 1篇江苏商论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7篇2006
  • 7篇2005
  • 6篇2004
  • 7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被引量:247
2002年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宁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山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形成类型看,可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2种类型的双核结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其典型代表。对于后者,还衍生出由新旧首都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核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流域有莫大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流域自然条件、运输结构的改变,以及运输主通道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双核结构的形成区域由流域拓展至其它一般区域。
陆玉麒
关键词:双核结构模式区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
我国山地垂直人文带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04年
山地垂直人文带是叠加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上的一种人文现象,包括文化、民族、宗教、语言、人口、聚落等人文事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我国山地垂直人文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科研工作相对滞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山地土地利用、山地农业、山地人口、山地聚落、山地民族等方面。今后对山地人文带的研究应加强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新技术、跨学科知识的应用。研究方向也应作适当调整,山地聚落类型的机理与模式研究、山地文化在垂直方向上的研究应得到重视。
邓祖涛陆玉麒尹贻梅
关键词:山地人文现象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65
2005年
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本文综合了可达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近期可达性评价方法的进展与动态。随后分别在区域和国家尺度与城市内部尺度上总结了可达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服务设施提供、城市社会问题等各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讲,国内关于可达性的研究尚不丰富。最后,本文阐述了目前可达性研究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平华陆玉麒
关键词:可达性空间结构
中国省界线形成的地理背景被引量:3
2003年
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对中国省界线形成的地理背景进行分析 ,得出省界线的形成是自然、政治、历史、民族、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同时分析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省界线存在的问题 ,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建议 .
王颖陆玉麒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5
2006年
经济地理学发展不仅与人文地理的其他分支交互发展,并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内吸收营养。文章通过历史性地考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尝试探索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考察发现:古典经济地理学时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交织、彼此影响;1930、1940时代到1970、1980年代,经济学引领经济地理发展,而经济地理学者没有对主流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经济地理学吸收经济学相关理论,实现了文化、制度和关系的转向,同时主流经济学则出现了地理化趋势,出现了新经济地理学运动。1980年代以来,演化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起来,演化经济学理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地理学家接受了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开始尝试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和经济学的下一个交叉点。
刘志高尹贻梅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经济学演化经济地理学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数学推导被引量:67
2003年
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区域可达性的计算公式,其实质都是给定区域中某一质点的居中性的测量,因此,现有的区域可达性其实仅指区内可达性。据此,将区域可达性理解成由区内可达性和区外可达性2部分组成,并重点讨论了区外可达性的测算方法。研究表明,区外可达性定量模型的建立无法简单地套用现有的区内可达性的测算方法,原因是门户质点的区外可达性值由于距离为0故无法运用现有的公式予以测算,为此我们通过区外虚拟质点的引入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依据重新定义的区域可达性,本文在均质平原背景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制及相应的参数条件。流域作为双核结构模式形成的理想区域,也在此得到了验证。由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仅是区域空间结构类型的一种,因此,随着模型参数的改变,即可进一步推导出其它的空间结构类型。这样,本文建立的关于区域可达性的系列测算公式,显然已不仅仅适合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验证,而是一个适用于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与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分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数学工具。
陆玉麒俞勇军
关键词:区域可达性
交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区域效应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35
2005年
交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一直没有公认的结论。大家普遍同意交通条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交通投资只有在生产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才会促进经济发展。但交通投资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必须与生产投资保持适当比例。交通投资对交通条件改善的区域影响较为复杂,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影响。通达性是目前进行交通网络影响评价最为常用的手段。通达性指标有时间通达性、经济潜能和日通达性。不同的通达性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通网络区域效应进行评价。本文旨在对我国主要交通设施区域影响的评价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俞勇军陆玉麒
关键词:交通投资经济发展通达性
城市适度空间规模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探讨被引量:28
2005年
本文根据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子系统运行的目的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的假设,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城市适度空间规模存在的理论依据。以江苏为例,对各地级市的人口规模、空间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在人口空间结构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城市最佳空间规模是存在的,不同城市的最佳规模在当前水平下差异较大,在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将趋于一致。目前,江苏省地级城市的最佳人口规模为280万人,最佳空间规模为2030平方公里。本文的结论对于江苏省进行地级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俞勇军陆玉麒
关键词:成本-收益分析城市间规人口规模
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被引量:13
2006年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利用南京市2001年至2003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得出,南京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足迹也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能源消费生态足迹在近3年的生态足迹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南京目前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其他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仍然很严重。
王亭娜董平陆玉麒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被引量:136
2002年
从理论渊流看 ,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 ,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 )、线 (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 )、面 (农业等腹地资源 )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 ,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 ;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 ,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 ,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 =4的空间结构模式 ,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变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 ,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 ,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 ,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 ,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正是因为如此 ,区域可达性、空间扩散方式等方面的理论创新 ,构成为点—轴系统理论得以提出的科学基础。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 ,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 ,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陆玉麒
关键词:点-轴系统理论论域区域可达性区域经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