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5-04)

作品数:18 被引量:173H指数:9
相关作者:孙珍赵中贤陈广浩周蒂马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盆地
  • 7篇海洋地质
  • 4篇南沙海域
  • 4篇海域
  • 3篇地质
  • 3篇前陆
  • 3篇前陆盆地
  • 3篇陆盆
  • 3篇南沙海槽
  • 3篇海槽
  • 2篇地层
  • 2篇地层系统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石油地质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热流
  • 2篇礼乐盆地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作者

  • 7篇孙珍
  • 5篇赵中贤
  • 5篇陈广浩
  • 4篇许鹤华
  • 4篇周蒂
  • 4篇马辉
  • 3篇陈爱华
  • 3篇丘学林
  • 3篇孙龙涛
  • 3篇张云帆
  • 3篇刘海龄
  • 3篇李鹏春
  • 2篇夏少红
  • 2篇赵明辉
  • 2篇施小斌
  • 2篇李家彪
  • 2篇詹文欢
  • 2篇刘唐伟
  • 2篇赵俊峰
  • 2篇林鹤鸣

传媒

  • 11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年份

  • 1篇2012
  • 14篇2011
  • 3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1年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足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南海的扩张发生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并且在南海的扩张中至少包括一次洋脊跃迁.本文采用上升离散地幔流和热对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南海东部海盆扩张、洋中脊跃迁和扩张停止后岩石圈的热结构演化和岩浆熔融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洋中脊跃迁是南海扩张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由于洋脊跃迁使得在两洋脊之间形成一个部分熔融岩浆区,岩浆部分熔融的存在使洋脊之间海底火山分布也相对较多以及地形相对较高,同时造成南侧的洋脊两侧地形以及海山都分布不对称的现象,这反过来也能论证跃迁模型的可行性.
许鹤华马辉宋海斌陈爱华
南沙地块内破裂不整合与碰撞不整合的构造分析被引量:32
2011年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南沙地块内的破裂不整合面(BU)存在穿时现象,在地块东侧的礼乐盆地时代为T60(约23.8 Ma),而在地块西侧的北康和南薇西盆地内,BU时代为T40(约16 Ma),与碰撞不整合面重合.碰撞不整合面在南沙地块东部也为1 6 Ma左右.碰撞之后的几个构造界面时代比较一致,而之前的张裂事件界面可能也有穿时性.深度与空盆构造沉降速率一阶拟合结果显示,南沙地块中西部从Tg以后就表现出伴随前陆作用的岩石圈挠曲,90N09剖而和94N07剖面上,前隆的高度逐渐增高,并在16 Ma的层面上表现出最大的前隆高度,之后减弱;整体上挠曲程度西强东弱,且挠曲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推测与岩石圈强度、俯冲的古南海洋壳宽度和陆陆接触的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
孙珍赵中贤李家彪周蒂王章稳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被引量:3
2012年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算表明,盆地区域大地热流平均值约为62mW.m 2;地幔热流值约37—44mW.m 2,对地表热流贡献达60%—70%。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处于构造热恢复阶段,地表热流受中中新世挤压构造环境影响相对较低且主要受深部地幔控制,莫霍面温度介于500—600℃,热岩石圈较薄,厚度约60—70km。通过计算岩石圈热结构及居里面深度特征揭示揭示盆地深部岩石圈温度较高以及热活动稳定可能是南沙群岛海域地震发生很少的重要原因。
马辉许鹤华赵俊峰万菊英陈爱华刘唐伟
关键词:南沙海槽大地热流生热率热导率热结构
南沙海域礼乐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被引量:31
2010年
礼乐盆地是南沙海域热点研究区域.为揭示该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依据礼乐盆地地震剖面、钻井及拖网资料,对礼乐盆地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探讨该盆地的油气成藏潜力.中生代和古新世-早渐新世沉积是主要烃源岩;晚渐新世礁体以及中生代风化碎屑岩是主要储层;识别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礁体和中生代晚期风化剥蚀而形成的断块构造是最主要的圈闭类型.长期活动断层沟通底部中生代地层和浅层礁体,是主要的油气垂向运移输导体,控制了礼乐盆地油气的空间分布.晚中新世的菲律宾弧碰撞运动类似南海北部东沙运动,有利于排烃和油气运移,之后构造活动减弱,有利于稳定成藏.礼乐盆地具备油气成藏的6大要素条件,盆地中、东部断裂发育区是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优势前景区域.
孙龙涛孙珍詹文欢刘海龄樊浩
关键词:礼乐盆地中生代油气成藏资源潜力石油地质
南海东北部居里面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10年
居里面是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因温度升高达到居里点而由铁磁性变为顺磁性时的温度界面,在这个面以下的岩石由于温度超过居里点而被认为几乎无磁性。1985年中美双船地震扩展排列东剖面(ESPE)和1993年中日合作海底地震仪剖面(OBS93)均穿越南海东北部各主要构造带和盆地,获得了完整的地震及重、磁资料。通过上述剖面的磁测异常反演出其磁居里面,同时由热流探测资料计算其地温场并从中获取了热居里面(575℃等温面)数据(热居里面是笔者相对于磁居里面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指由海底热流探测资料经地温场模拟而获得的居里面)。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居里面深度在很多地区并不一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有可能存在未知热事件的地区,计算稳态地温场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立,因而由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热居里面在这些地区并不能真正反映居里面的深度,从而形成了它与磁居里面的显著差异。通过计算研究区磁及热居里面并根据其差异可以快速判定该区下部是否存在10Ma以来的热侵事件以及是否有浅层热源,这对于研究南海东北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深部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烃源岩成熟生烃作用以及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等,均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和地球科学意义。
赵俊峰施小斌丘学林刘海龄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石油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被引量:21
2011年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白云岩广泛发育,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结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残余灰质白云岩、藻云岩、亮边雾心白云岩、环带白云岩及少量膏云岩等结构类型。白云岩交代现象明显,δ18O普遍为中—高负值(-3.2‰~-8.7‰);δ13C值基本为低中负值(-3‰~-0.77‰),Z值大多集中在118~123之间,成岩温度大部分集中于36~51℃范围,属于低温白云岩。白云岩具有低Mg/Ca比值,而Fe/Mn比值变化较大;白云石成分显示高铁白云石和低铁白云石之分;Sr同位素组成(0.708 8~0.709 7)普遍与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相当,但也存在个别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10 1~0.710 9)。结合塔中地区奥陶系古地理演变特征,白云岩化类型可划分为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发生于海底(主要是潮间)成岩环境,主要是在潮坪环境或滩相环境中,其白云岩形成温度较低,具低87Sr/86Sr比值,白云石单矿物具低Fe含量;而埋藏白云岩化存在两种模式,一种为早期浅埋藏过程中的卤水回流模式,其白云岩形成温度亦较低,具高87Sr/86Sr比值,白云石单矿物具高Fe含量;另一类发生于还原性较强晚期埋藏较深的成岩环境,在埋藏阶段白云岩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调整,其白云岩形成温度较高,白云石捕获的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李鹏春陈广浩曾乔松易金胡罡
关键词:白云岩地球化学下奥陶统
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模拟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模拟盆地演化。通过模拟重建了盆地沉积沉降、构造活动、挠曲变形动态演化过程,预测了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的几何形态、重力异常、沉积厚度等结果。模拟实验预测的0Ma阶段重力异常和盆地地形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由构造沉积负载造成的最大盆地挠曲仅约2 300m,结合地质资料表明区域地壳在前陆盆地形成之前已经挠曲,且盆地挠曲可能受深部岩石圈负载作用。
马辉许鹤华吴世敏刘海龄
关键词:前陆盆地数值模拟中中新世南沙海槽
南沙海域盆地的地层系统与沉积结构被引量:30
2011年
南沙海区是我国领土的重要部分,富含油气资源,但也存在很多的科学问题.为了系统分析和对比各盆地的结构特征和沉积历史,结合已有的地震剖面资料,对南沙海区的万安、曾母、北康、南薇西和礼乐盆地几个代表性盆地,开展了沉积层序的划分对比.结果发现,除曾母盆地以外,南沙海区的沉积地层基本上可以根据张裂不整合面(Tg)、解体不整合面和断拗不整合面分为3个构造层4个构造期.其中,下构造层为中生代地层,分布范围不连续,东区的礼乐盆地要比中区和西区中生代地层厚,隆起下比凹陷内部厚,属于断陷前层序;中构造层在曾母和万安盆地以T40为顶界,其他几个盆地都以T60为顶界面,下部为断陷层序,上部为断拗层序,断拗层序推测为漂移期沉积;T40(或T32)之后的上构造层为拗陷期.根据地层的翘倾、削蚀和褶皱的情况来看,南沙地块内盆地在中中新世(T40)前后发生了一期明显的受压抬升和褶皱变形事件,这一变形事件在北康-南薇西盆地表现尤为明显,T40界面之下地层表现出明显的透镜状增厚,且伴随着新断裂的发育,中新世(T40-T32)地层具有顶薄翼厚的披覆沉积特点,推测其与南沙地块和婆罗洲的陆陆碰撞接触有关.经过初步的共轭对比认为,曾母盆地与莺歌海盆地比较相似,北康-南薇西盆地的沉积结构和演化历史与琼东南盆地有很多相似;根据南海海盆的共轭对比可知,礼乐盆地在南海海盆扩张前,大致以西南次海盆与中沙隆起共轭,这与礼乐盆地内解体不整合面为T60的解释一致.
孙珍赵中贤周蒂杨少坤林鹤鸣陈广浩
关键词:南沙海域地层系统海洋地质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特征和沉降演化被引量:16
2011年
为了认识南沙海域新生代的整体沉降规律,对覆盖南沙海域的5条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分析和沉降计算.结果表明,南沙海域大部分伸展断层活动到T40(16Ma)和T60(23.8Ma),而T60(23.8Ma)前的构造沉降表现为断陷盆地特征,T60后为坳陷特征,所以T60(23.8Ma)应为南沙海域大的构造转换面;南沙海域的沉降中心出现在NE向南沙海槽的延伸带上,它和前缘的逆冲推覆体一起成为南沙海域最显著的特征;由逆冲推覆体的构造和地层特征判断其形成于T40(16Ma)后,构造沉降速率拟合曲线也表明,南沙海域在T40(16Ma)-T32(10.2Ma)受到SE端的挤压和负载最强烈,产生宽约200km的相对隆升,并伴生有火山、张裂活动,因此,T40(16Ma)可能是南沙海域区域应力场由伸展向挤压转换的界面;上新世-第四纪(5.3~0Ma)是南沙海域的快速构造沉降期,可能与SE端的挤压强度减弱有关.
赵中贤孙珍陈广浩张云帆
关键词:沉降新生代海洋地质
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及南北共轭陆缘对比被引量:14
2011年
南海南部最新深地震探测对于南海南北共轭陆缘的对比研究及南海形成演化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南海深地震探测发展历程和南海南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借鉴世界上典型共轭陆缘对比研究的方法,结合2009年新获得的两条海底地震仪测线,指出了南海南部及深海盆深部结构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提出西南次海盆的深部结构、洋盆中海山的速度结构与属性及南北共轭陆缘张裂体系,是今后南海形成演化理论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赵明辉丘学林徐辉龙夏少红吴振利李家彪
关键词: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海洋地球物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