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2FZ0083)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4
- 相关作者:高素萍张硕雷霆吴佩纹杨丽娟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蓝花丹结实率低的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初探被引量:4
- 2016年
- 为解释蓝花丹自然结实率低的原因,该研究从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入手,采用TTC法与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分别测定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动态变化;用花粉-胚珠比(P/O比)、杂交指数(OCI)估算蓝花丹繁育系统类型并通过人工控制授粉试验验证。结果表明:(1)蓝花丹L型雌器官与S型雄器官、L型雄器官与L型雌器官成熟时间重叠区域较多,雌雄性器官在成熟时间上无显著差异;而S型雌器官与L型雄器官、S型雌器官与S型雄器官成熟时间重叠区域较少,但蓝花丹持续开花的模式缓解了雌雄性器官时间差异而引起的生殖隔离。(2)蓝花丹L型花P/O为502.00±52.30,S型花P/O为482.70±87.91,OCI为4,综合判断蓝花丹的繁育系统属于专性异交型且具有异型自交不亲和的特性。综上可初步解释蓝花丹自然结实率低的原因为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雌雄性器官同熟时间短不是主要原因,而其本身较强的自交不亲和性可能是自然结实率低下的关键性内因。由于蓝花丹的专性异交繁育系统使其成功授粉需要传粉媒介,但因引种地与原产地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开花模式不集中导致的缺乏传粉者完成异花授粉或许是引起异交成功率降低的主要外因。因此,提高蓝花丹的结实率应从克服其自身自交不亲和性以及适当引入安全传媒昆虫入手。
- 吴佩纹高素萍张硕赵志惠
- 关键词:传粉生物学结实率自交不亲和
- 二型植物蓝花丹开花物候特征观察及其生态意义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在群体、个体和单花水平上对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二型植物蓝花丹( Plumbago auriculata Lam.)的开花物候期及开花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蓝花丹每年开花1次,花期一般从每年6月初到11月初。在群体水平上,长花柱型( L型)群体的始花、盛花和终花日期分别为6月15日、8月9日和10月24日,而短花柱型( S型)群体的始花、盛花和终花日期分别为6月9日、9月4日和11月3日,二者的开花持续时间分别为148和132 d,显示L型和S型群体的开花物候期差异明显。在个体水平上,L型个体的始花、盛花和终花日期分别为6月5日、8月5日和10月3日,而S型个体的始花、盛花和终花日期分别为6月2日、8月28日和10月27日,二者的开花持续时间分别为61.7和71.6 d,差异极显著;L型和S型个体的开花振幅分别为5.39和3.43、开花总量分别为332.1和241.9朵、盛花期日产花数分别为7和5朵,也有明显差异;L型和S型个体相对开花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39和0.35,其中,约有50%的S型个体相对开花强度在0.4左右,而L型以相对开花强度0.2-0.4的个体为主;L型和S型个体开花同步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69,表明二者的开花同步性均较低。在单花水平上, L型和S型植株的平均单花开花持续时间为5.3和4.2 d,差异显著;虽然其分布频率有一定差异,但二者的单花开花持续时间集中约为5d。由此可见,蓝花丹二型植株的生殖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花期长但开花同步性较低,较长的花期可以减少非法花粉的干扰、保持其种群基因多样性,这是二型植物维持种群存活、优化生殖模式的生态对策之一。
- 高素萍张硕吴佩纹
- 关键词:开花物候期生殖策略
- 蓝花丹的花部形态二态性及自交不亲和特性被引量:6
- 2014年
- 花部形态的二态性在异型自交不亲和中的作用一直颇具争议。为了探讨其对自交不亲和的作用,选择代表植物蓝花丹,观测其花部形态,利用激素调控其花柱高度,对调控后的花柱授粉,并分析结实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蓝花丹的花部形态在众多方面存在二态性;(2)IAA,NAA,GA在适宜的浓度都能调节其花柱的长度;(3)调节后的花柱自然和人工授粉,结实率与空白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说明蓝花丹的花部形态有着典型的二态性特征,此特征是蓝花丹对花型间互补式雌雄异位的进化适应策略;而雌雄性器官的空间分布并没有通过影响合法花粉的有效传播而影响自交不亲和性;异型花的自交不亲和性更多地还是体现在生理机制上。
- 张硕高素萍
- 关键词:自交不亲和花部形态花柱
- 蓝花丹二型花雌、雄蕊发育进程及内源激素对花柱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为了解二型花雌、雄蕊发育进程及内源激素对长、短花柱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蓝花丹(Plumbago auriculata Lam.)为材料,观察分析了长花柱(L型)、短花柱(S型)花朵内雌、雄蕊的发育特征,并分别检测了L、S型花柱中的内源激素水平。结果显示:蓝花丹雌、雄蕊发育进程基本符合逻辑斯蒂变化曲线,并可划分为5个时期,即T1初始发育期、T2转折期(一)、T3快速发育期、T4转折期(二)、T5平稳发育期;在整个发育进程中,L型花朵中雌蕊的生长速率始终高于雄蕊;S型花朵中雌蕊的生长速率在T3期由快转慢,导致T3~T5期雌蕊的生长速率始终低于雄蕊,从而形成了雌蕊低于雄蕊的短花柱特征。这说明花柱的分化是在二型花雌、雄蕊快速发育的T3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花柱异长植物最显著的花部形态特征。IAA、IPA和GA含量均在T1~T3期增加、T4~T5期降低,且在L型花柱中的含量始终高于S型,而AB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这3种生长促进类激素相反,说明在蓝花丹花柱发育过程中,IAA、IPA和GA可能参与调控花柱的伸长生长,而ABA主要在发育后期促使花柱成熟。
- 闻金燕张硕高素萍雷霆罗良旭罗雁
- 关键词:内源激素发育进程
- 白三叶化感作用的物候规律与关键部位被引量:3
- 2016年
- 研究白三叶化感作用的物候特征和主要部位。在白三叶返青、开花、种子成熟与枯黄4个物候期,用其叶、根-匍匐茎与根际土壤制备成水浸提液,而后处理受体(高羊矛)种子。种子成熟期提取液使受体种子萌发能力与幼苗形态最小。返青与枯黄期提取液使受体幼苗生物量显著降低。叶片提取液显著削弱了受体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根-匍匐茎与根际土提取液抑制作用较弱。当RI<0时,RI_(叶片)小于RI_(根-匍匐茎)和RI_(根际土)。白三叶化感作用效应依赖于物候期,生殖生长期白三叶化感作用对受体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态抑制作用最强,营养生长期对受体幼苗生物量抑制效应最大;叶片可能是最主要的化感物质储存部位。
- 雷霆高素萍谢苑杨丽娟
- 关键词:白三叶化感作用物候
- 高羊茅与黑麦草混播种间相互作用对密度效应的响应被引量:4
- 2014年
- 以人工草地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在各生长发育阶段,随密度水平变化植物间正、负相互作用的转化,采用复合De Wit取代试验设计,研究了高羊茅与黑麦草生长前期、中期、后期,不同种植密度(低(32株/钵)、中(64株/钵)、高(128株/钵))水平上的叶片长和宽、根长、生物量及根冠比变化。结果表明:单播时,两种草叶片宽度在各个时期都受到密度制约;叶片长度、根长、干质量及根冠比在生长前、中期没有严格受密度效应制约,而后期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混播的植株形态与生物量在后期显著高于单播方式,并且种植密度越大该现象出现越早,此外生物量随密度增加下降的程度也小于单播;中、后期混播根冠比显著小于单播。混播时正、负相互作用的表现依赖于生长时期和密度梯度,特别在生长后期,混播有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同一时期内高密度使正作用削弱,但有利于正作用在较早时期产生。混播可能引起两个草种对潜在生态位的利用,出现生态位分化。因此,在生长后期,同一密度下混播草种间表现出正相互作用,而不同密度又表现出负相互作用,说明混播草坪生态系统比单播的草坪更加稳定。
- 雷霆高素萍张岚杨丽娟
- 关键词:人工生态系统高羊茅黑麦草密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