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0630535)
- 作品数:47 被引量:399H指数:12
- 相关作者:王结臣沈定涛宗跃光陈焱明左平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08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面向对象的地图投影转换模块设计被引量:2
- 2009年
- 以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地图投影转换模块设计,探讨该方法在地图投影转换中以及具体投影转换模块的设计及实现,在VC6.0平台下通过相关接口的建立以及地理坐标系和投影坐标系两大主要类的设计和扩充,实现地理坐标系间、投影坐标系间或两者间的投影转换。该模块有利于快速、高效编程的实现,并具有扩展性强和易于维护等优势。
- 陈焱明王结臣李丽
- 关键词:面向对象地图投影地图投影变换地理信息系统
- 铜陵矿区土壤和油菜中铜的分布特征被引量:7
- 2007年
- 采集铜陵市几个矿区周围土壤和油菜作物样品,研究了铜在矿区不同土壤及油菜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铜陵矿区周边耕作土壤铜含量普遍较高;矿区周围残坡积母质上发育的旱作土壤和下游水稻土的污染较严重,而距矿区较远的潮土污染水平较低;水稻土与矿区周围残坡积母质上发育的旱作土壤全铜含量相近,前者的铜主要来自受污染的灌溉水并有着较高的生物有效性.3种类型土壤的有效铜与全铜含量均显著相关.供试土壤中铜的平均活化率(有效铜占全铜含量的百分比)为15.0%,且与土壤全铜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pH和锰含量呈负相关.油菜籽和油菜秸秆中铜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和5.8mg.kg-1.当土壤中有效铜含量较低时,油菜中的铜含量随着土壤中有效铜含量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当土壤中有效铜含量大于30mg.kg-1时,油菜作物吸收铜的能力下降,油菜富集铜的效率逐渐降低.
- 沈昌高高超王登峰汪磊陈富荣
- 关键词:铜油菜生物有效性
- 多元统计及物源分析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输运趋势被引量:36
- 2010年
- 通过对北部湾东部海域表层底质样的粒度和重矿物分析,获得了粒度和矿物组成特征。对粒度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了4个主控因子,其中因子2和3分别代表细颗粒的悬移质组分和陆源粗颗粒推移质组分,指示来自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西岸、西北岸的物源贡献,而且因子2的高得分区与弱环流背景相吻合;因子4反映了粤西和海南岛东岸沿岸流的物源贡献。采用重矿物组合,将研究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划为4个分区。分别对4个物源分区使用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把它们合并后获得了整个研究区的趋势矢量,其中海湾北部沉积物输运汇聚中心的位置与余环流的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海南岛西部海域沉积物显示为向北输运的特征,与地貌、水动力特征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物源混合造成的影响。在使用粒径趋势分析模型获取沉积物净输运方向时,需要综合考虑物源差异和空间尺度对沉积物粒径趋势的影响。
- 徐志伟汪亚平李炎马菲张凡叶长江
- 关键词:粒度重矿物粒径趋势分析
- 盐城滨海滩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6
- 2015年
- 使用Arc GIs软件对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外围滩涂表层沉积物中的镉(Cd)、铬(Cr)、铜(Cu)、铅(Pb)、锌(Zn)及镍(Ni)6种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并采用环境风险指数法(HPERI)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I)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旨在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滨海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Cr、Ni、Pb的含量均高于背景值;Cu、Zn、Cd、Pb 4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I类标准,属I类沉积物;Cr为Ⅱ类沉积;环境风险指数法表明该区域Cr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大,综合环境风险由东南至西北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表明Cd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与环境风险指数的变化规律大致一致,以新洋港入海口和渔业活动最密集处为最高。六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均在40以下,远小于150,总体也属非常轻微程度的生态危害。
- 王俊杰黄阳黄雪左平赵善道邹欣庆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
- 长江大通站床沙粒径变化及其对流域工程建设的响应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根据长江大通水文站1977-2006年的水文监测资料,研究分析出大通站床沙物质组成主要为砂(94.48%)和粉砂(3.78%),粘土(0.77%)和砾石(0.95%)的含量较少.利用肯德尔秩相关检验和有序聚类分析等方法,着重对床沙中值粒径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通站床沙粒径在1977-2006年间呈现出整体变粗的趋势.并且,1980年和1994年为阶梯上升的跳跃点,跳跃幅度分别为11.4%和2.3%,2003年为阶梯下降的跳跃点,跳跃幅度为-4.3%.研究表明,1977-2003年通过大通站水文断面的水流含沙量下降是导致大通站河床粗化的主要原因,水流含沙量下降导致水流挟沙力增大,对河床侵蚀能力增加.而含沙量的下降主要是受葛洲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及长江上游"长治长防工程"影响所致.2003年以来,大通站床沙粒径有所减小,可能是受到三峡水库的影响.
- 何坚潘少明沙红良陈望琴
- 关键词:床沙粒径粗化含沙量长江
-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苏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被引量:12
- 2008年
- 利用苏州市区1991年TM遥感影像和2001年ETM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分析了1991年到2001年苏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计算出1991年到2001年的转移矩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了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结果表明,1991-2001年,苏州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且有集中趋势,退耕还湖工程效果显著。预测到2011年,水域在太湖保护政策下面积将比2001年有少量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将继续扩张,但耕地面积由于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将只减少3.8%,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点面积将减少2.7%。
- 肖翔黄海涛吴海均濮励杰朱明涂小松
-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影像马尔可夫模型耕地保护
- 江苏全新世灾变事件考古地层学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2
- 2009年
- 通过对江苏境内全新世典型考古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及其灾变事件信息的提取和时间序列的建立,结合与自然沉积地层和现代洪水沉积物以及已知海相地层的对比分析,是了解该区全新世以来考古地层揭示的海侵、海啸、古洪水、黄泛与淮泛等灾变事件过程和环境质量变化历史的重要手段;探讨全新世灾变事件的确切年代及其考古地层学可靠的判定依据和特征,探索微体古生物学在本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海侵层调查中的应用是今后江苏及我国沿海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努力方向。
- 朱诚李兰林留根马春梅周生路潘卫东水涛李中轩范超章森桂
- 关键词:考古地层学灾变事件全新世
-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度分析和锆石形态研究发现该区域在人类出现之前可能经历过浅水泻湖环境;结合重矿物及铷锶研究发现,该区域在全新世早期降水量较大,气候较为湿热,之后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地层中文化层样品的重矿物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ZTR稳定系数及Rb/Sr分析发现,全新世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气候经历过温湿与干凉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良渚文化时期的中晚期稳定系数出现了该地层的最高值,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热,降水量偏多,这与良渚文化的消失与洪水有关的结论相一致。
- 李兰朱诚林留根张广胜欧阳杰周慎明
- 关键词:粒度重矿物锆石形态RB/SR沉积环境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的暴雨径流过程模拟分析——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被引量:25
- 2009年
- 应用水文模型HEC-HMS模拟分析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不同重现期暴雨下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中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将导致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增加,而建设用地扩展幅度则直接影响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增加的程度;同时发现,随着暴雨重现期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逐渐减小;此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以靠近城市中心的子流域响应最为显著。
- 陈莹许有鹏尹义星
- 关键词:水文模型
- 平面点集凸包Graham算法的改进被引量:34
- 2010年
-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平面点集最小凸包的快速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平面点集进行扫描,查找到最左、最右、最上、最下4个方向上的极值点,以此构造出一个初始凸包,并删除初始凸包内部的所有点;然后把剩余点集分组,每组运用格雷厄姆(Graham)算法生成一个新的凸包;最后将所有子集凸包的顶点看作一个新的点集,再次运用Graham算法生成最终凸包。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可较大幅度地提高执行效率。
- 吴文周李利番王结臣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