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18B09)

作品数:10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吕帆保金华邓军徐菁菁郑景伟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近视
  • 3篇角膜
  • 2篇硬性透气性
  • 2篇年龄
  • 1篇点扩散函数
  • 1篇对比度视力
  • 1篇多焦
  • 1篇性别
  • 1篇眼角
  • 1篇眼角膜
  • 1篇眼镜
  • 1篇硬性透气性角...
  • 1篇原位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视力
  • 1篇术后
  • 1篇推介
  • 1篇托品酰胺
  • 1篇评估软件

机构

  • 7篇温州医学院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吕帆
  • 7篇保金华
  • 3篇徐菁菁
  • 3篇邓军
  • 2篇郑景伟
  • 2篇瞿佳
  • 1篇许爱琴
  • 1篇龚露
  • 1篇樊凡
  • 1篇汪辉
  • 1篇李红霞
  • 1篇王勤美
  • 1篇刘波
  • 1篇薛安全
  • 1篇许薇
  • 1篇张静
  • 1篇姜珺
  • 1篇乐融融
  • 1篇任凤英
  • 1篇刘旭

传媒

  • 4篇眼视光学杂志
  • 3篇中华眼视光学...
  • 2篇眼科研究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视眼LASIK术后与RGPCL配戴后的点扩散函数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通过测量点扩散函数(PSF),对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早期与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近视后明暗视下的视觉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屈光度匹配的两组中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对比观察.A组为LASIK组,22例(44眼),等效球镜度为(-6.84±1.65)D,行常规LASIK;B组为RGPCL矫正组,25例(49眼),等效球镜度为(-6.43±1.59)D,给予同一材料和设计的RGPCL矫正.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两组行3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的PSF检查.对两组矫正前后组内和组间的PSF差异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结果 ①LASIK组:术后3个月,近视患者低中频率调制传递函数(MTF)值较术前下降(3 mm瞳孔直径,2.98~23.81 cpd;6 mm瞳孔直径,2.98~9.42 cpd;P均<0.01),而高频MTF值变化不明显.②RGPCL组:与戴框架眼镜时比较,3 mm瞳孔下,低中频率MT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频率MTF值升高(18.85~37.70 cpd,P均<0.05);6 mm瞳孔时,各空间频率(2.98~37.70 cpd)MTF值均有上升.③无论瞳孔大小,RGPCL组各空间频率MTF值变化均明显大于LASIK组(P均<0.05).结论 LASIK手术后早期患者视觉质量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而配戴RGPCL可改善患者视觉质量.
张静张士胜姜珺郑景伟瞿佳王勤美王玲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硬性透气性点扩散函数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渐进多焦镜和单光眼镜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延缓作用比较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渐进多焦镜、单光眼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延缓作用。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85例(170眼),年龄9~14岁,屈光度-1.00~4.OHDD。将这些患者分为3组给予不同矫正方式:RGPCL组30例,散光均低于1/2球镜;渐进镜组30例,均为近距内隐斜伴调节滞后≥+0.25D;单光镜对照组25例。3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要求每日配戴6h以上。戴镜前和戴镜后1年,对各组眼生物参数进行测量和比较。对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变化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随访1年后.3组近视患者的等效屈光度均有增长的趋势,RGPCL组增长(-0.48±0.42)D,渐进镜组增长(-0.54±0.36)D,单光镜组增长(-0.93±0.53)D,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6,,P=0.01),其中单光镜组屈光度增加最多。3组患者的眼轴均有增长,角膜曲率均有变平的趋势,前房深度均有增加,品状体厚度也有变薄的趋势,但各组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光框架眼镜比较,RGPCL有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渐进多焦镜能延缓近距内隐斜患者的近视增长,但两者均不能阻止近视进展。
刘波汪辉
关键词:近视角膜接触镜硬性透气性渐进多焦镜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阅读状态下不同屈光组调节反应的差异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之间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调节因素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45例受试者参加本实验,分为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组,各15例。阅读材料为位于距受试者左眼角膜平面25cm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的一篇中文短文,通过RSVP软件呈现单个字符,字体大小为9pt,文字呈现速度为150字/min。使用SEIKO-WV500自动验光仪测量其开放视野阅读状态下左眼的调节反应。结果所有受试者在4D的调节刺激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个体差异较大。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低于正视组[(2.32±0.43)Dvs(3.19±0.53)D,P<0.01],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亦低于稳定性近视组[(2.32±0.43)Dvs(3.07±0.34)D,P<0.01],而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差异无显著性(P=0.441)。结论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有较高的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造成的模糊斑可能是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促成因素,随着近视发展的稳定,调节反应恢复至一般水平。
任凤英保金华乐融融吕帆
关键词:近视
模糊适应对模糊敏感性和对比度视力的影响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模糊适应对近视者与正视者眼模糊敏感性和LandoltC视力(100%和10%对比度)的影响以及近视者与正视者模糊敏感性和对比度视力(contrast Visual acuity,CVA)之间的差异。方法在双眼调节麻痹的情况下,通过远距屈光全矫基础上引入+2.00DS进行模糊适应30分钟。在模糊适应前后,采用Badal系统,通过5mm人工瞳孔控制瞳孔大小,分别测量20名近视者和15名正视者右眼的模糊敏感阈值、模糊分辨阈值;在模糊适应的过程中,每隔10分钟对高、低CVA进行一次测量。结果模糊适应后,近视者和正视者的高、低CVA均有显著性提高(P=0.000);近视者远模糊敏感阈值显著减小(t=2.282,P=0.034),正视者近模糊敏感阈值显著增加(t=2.703,P=0.019),主观焦深没有显著变化;近视组与正视组相比,近视组的远模糊敏感阈值、主观焦深和模糊分辨阈值均小于正视眼的各测量值(t=3.594,P=0.001;t=2.879,P=0.007;t=2.216,P=0.034)。结论人眼在离焦状态下适应一段时间后,近视者和正视者的高、低CVA均有显著提高;近视者较正视者对模糊察觉的敏感性增强。
王文惠保金华邓军瞿佳
关键词:对比度视力
近视眼在持续性近距离阅读时周边屈光状态的变化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 研究近视者在持续性近距离工作状态下,近视眼周边屈光状态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近视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25名近视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年龄为23~33岁,平均年龄为(26.6±0.4)岁,等效球镜度数为-1.50~-6.50 D,平均为(-3.75±0.33)D,散光量〈0.75 D.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其双眼进行全矫,采用Grand Seilko WAM-5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视远5 m和近注视33 cm调节状态下,以及33 cm注视距离下持续阅读45 min后右眼中心和颞侧30°的周边屈光度数20次,排除(均数±2×标准差)范围外的数据,然后取均值.屈光度数和周边屈光状态分别采用等效球镜和相对周边屈光度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视远状态时,人眼的相对周边屈光度为(0.99±0.66)D,呈现远视化状态;近注视调节状态时,周边屈光度为(0.73±0.61)D,远视化程度下降,较视远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10);持续性近距离阅读工作后,周边屈光度为(1.05±0.68)D,远视化程度更明显,较阅读前近注视状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0);近距离阅读前调节反应为(2.15±0.32)D,近距离阅读后略有上升至(2.19±0.33)D.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7).对持续近距离工作前、后的调节反应变化值与周边屈光状态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无显著相关性(r=-0.272,P=0.188).结论 近视眼在持续近距离工作状态下周边屈光度数有显著变化,呈现暂时性的远视性漂移,比近距离工作前周边远视性离焦更大.由此推测,近视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与持续性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周边屈光度数的变化(即周边显著离焦)有关.
龚露保金华邓军吕帆
关键词:近视
利用残余调节客观测量方法研究美多丽P对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的效果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客观法测量眼残余调节(RA)量,评估美多丽P(质量分数0.5%托品酰胺+质量分数0.5%苯肾上腺素)在近视儿童中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方法 85例近视儿童,年龄6~14岁;主觉等效球镜-0.75~-5.75D。受试者双眼点用美多丽P滴眼液3次,每次1滴,间隔5min;第3次点用30min后,应用开放视野的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单眼注视4m与33cm处0.2SnellenE视标的调节反应。远距离与近距离的调节反应均值之差为RA量。结果平均RA量右眼为(0.22±0.27)D(95%CI:0.16~0.28),左眼为(0.24±0.27)D(95%CI:0.18~0.30)。RA量在左右眼间(t=-0.84,P=0.41)和不同性别的同眼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t=0.02,P=0.98;左眼:t=-0.82,P=0.41);应用美多丽P滴眼液后左右眼的RA量呈正相关(r=0.49,P=0.00);应用美多丽P滴眼液后眼RA量与年龄、近视度数之间均无相关性(r=0.10,P=0.39;r=-0.15,P=0.17)。结论大多数受试者低度的RA量表明,美多丽P滴眼液在近视儿童中是一种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
刘旭保金华吕帆
关键词:睫状肌麻痹托品酰胺近视儿童
高度近视眼角膜生物学特性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李红霞樊凡薛安全许爱琴方海珍郑景伟吕帆
关键词:高度近视生物学特性眼角膜年龄病理改变角膜厚度
屈光矫正对近视者眼-足反应时间的作用
2009年
目的研究屈光矫正与非矫正状态下近视眼眼-足反应时间的差异。方法使用运动视觉测试仪(Wayne Sac-cadic Fixator)对31名近视受试者进行测试,其中男性17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为(25.8±1.9)岁。根据屈光状态将受试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0.50^-3.00D)9人,中度近视组(-3.25^-6.00D)12人,高度近视组(-6.25^-9.00D)10人。在屈光矫正和非矫正两种状态下,分别测量受试者的眼-足反应时间、视觉反应时间和动作反应时间,重复测量5次,取平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屈光矫正与非矫正两种状态下,低、中、高度屈光组的眼-足反应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1、-1.16、-0.15,P>0.05)。三个屈光度组的视觉反应时间和动作反应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与非矫正两种状态下,优势足与非优势足的眼-足反应时间、视觉反应时间、动作反应时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形觉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屈光矫正与否对近视眼的眼-足反应时间、视觉反应时间、动作反应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邓军保金华徐菁菁吕帆
关键词:近视
年龄和性别对运动视觉中“预判时间”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测试者的特定运动视标的预判时间的测试,了解个体因素(年龄和性别)对预判时间的影响。方法参加本研究测试162人(男性74人,女性88人),按照年龄分为4组,其中定义7~9岁为低龄儿童组35人,10~12岁为大龄儿童组44人,13~16岁为少年组15人,18~30岁为成人组68人。使用预判测试仪Speed Trac测量预判时间,每位受试者在测量前接受"预判时间"预测练习10次,正式测试30次,取后30次成绩作为实验数据。采用恒定误差(constant error,CE),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AE)和变异误差(variable error,VE)描述预判时间。结果低龄儿童组的平均预判时间(5.03±4.14)ms,表现为延迟,而其他组的平均预判时间表现为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9,P<0.05)。低龄儿童组的预判时间绝对误差与其他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龄儿童组与成人组的预判时间绝对误差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预判成绩的绝对误差减少。除少年组和成人组之间的误差变异值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预判成绩误差的变异值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预判成绩的变异误差变小。从全年龄段看,男性组和女性组预判成绩的恒定误差、绝对误差和变异误差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人组男女预判时间绝对误差和变异误差存在显著差异(P<0.01),男性均优于女性。结论随年龄增加,预判时间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增加,成年男性预判时间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均较女性佳。
张斌俊陈浩保金华徐菁菁吕帆
关键词:年龄性别
动态视力评估软件DVA-Ⅰ的推介和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介绍新开发的动态视力评估软件DVA-Ⅰ,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方法设计符合动态视力检测要求的评估软件,并选取37例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性测量,通过DVA-Ⅰ软件呈现大小分别为9pt及6pt的旋转视标,测量受试者在1m远处所能分辨的视标最大转速及识别速度。结果软件运行结果稳定。所有受试者可分辨的9pt视标转速高于6pt视标[(131.76±17.37)r/min vs(115.54±37.73)r/min,P=0.005],9pt视标辨认时间少于6pt视标[(15.35±12.16)svs(23.77±13.41)s,P=0.000]。不同性别及不同屈光状态组间可辨认的动态视标最大转速及辨识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A-Ⅰ型动态视力评估软件可准确测量受试者的动态视觉分辨能力及分辨速度,并可通过有效控制环境因素减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一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运动视觉辅助设备。
许薇徐菁菁保金华吕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