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1065003)
-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2
- 相关作者:谢立信黄钰森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晶状体纤维分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在组织学和mRNA水平上初步了解大鼠后发性白内障模型形成过程中晶状体纤维的分化。方法对48只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在术后即刻、1d、3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取不同时间点后发性白内障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晶状体蛋白基因-αA、αB、βB1、βB2、βA2、γD的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大鼠术后均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术后即刻,晶状体前囊膜下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术后1d,LEC已增殖迁移至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区;术后3d,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轻度混浊、皱缩,晶状体囊袋内布满增生的LEC,周边部发生晶状体纤维分化。术后7d,后囊膜中央混浊继续加重,呈放射状皱褶,周边形成Seommering环。术后14d,瞳孔区囊膜组织纤维机化,Seommering环更为明显;术后1个月。新生晶状体纤维填满晶状体囊袋,形成类似正常晶状体的赤道部。术后2、3个月,晶状体纤维继续增生,体积接近正常晶状体。半定量RT-PCR显示术后αA、αB、βB1、βB2、βA2、γD mRNA的表达逐渐增加。结论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短期内即会发生明显的后发性白内障,并表达α、β和γ晶状体蛋白。该动物模型可用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晶状体再生的应用基础研究。
- 黄钰森谢立信
- 关键词:白内障晶体蛋白质类
- BALB/c小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观察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建立BALB/c小鼠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动物模型并检测Sox1/2胚胎晶状体发育调控基因在PCO中的表达。方法腹腔麻醉联合表面麻醉下对30只BALB/c小鼠行右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分别于术后即刻、3d、1周、2周和1个月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PCO形成的时间、部位、发展过程及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ox1/2胚胎晶状体发育调控基因在术后不同时间点PCO中的表达。结果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后囊膜皱褶、混浊由周边部向中央区发展伴Elschnig小体和晶状体纤维生成,其程度随时间推移日渐加重;再生晶状体形态和大小与正常晶状体相似但透明度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后即刻,赤道部和前囊膜下可见单层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epithelialcell,LEC),后囊膜表面无LEC及晶状体皮质残留;术后3d,赤道部LEC增生并迁移至后囊膜,囊袋周边部LEC开始早期纤维分化,但核仍靠近后囊膜表面;术后1周,赤道部LEC继续分化,细胞伸长呈带状伴核远离后囊膜表面;术后2周,周边部晶状体纤维细胞持续增多,形成与正常晶状体赤道部形态类似的弓形带;术后1个月,新生晶状体纤维几乎填充整个残余囊袋,排列欠规则,细胞核罕见。RT-PCR检测:术后3d、1周、2周及1个月的PCO组织中可检测到Sox1/2条带;术后即刻囊袋组织中无Sox1/2表达。结论BALB/c小鼠可成功建立PCO动物模型并检测到Sox1/2胚胎晶状体发育调控基因的表达,为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一步探索PCO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孟瓅谢立信
- 关键词:后囊膜混浊SOX小鼠
- 25-G玻璃体手术系统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在无灌注状态下应用25-G玻璃体切除头切除视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和玻璃体前皮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为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对连续30例(40只眼)儿童白内障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晶状体前囊环形撕开、白内障吸出和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后,在前房保留黏弹剂的状态下,经扁平部应用25-G玻璃体切除头行视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和前玻璃体皮质切除。观察记录手术切除时间、眼压变化、穿刺口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无前房塌陷、晶状体后囊膜撕裂和其他并发症,IOL均位于囊袋内。视轴区后囊膜切开和玻璃体前皮质切除的时间为20~60s,平均(38.8±11.2)s。有2只眼术后发生短暂低眼压,均在3d内恢复正常,其余患儿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术后2只眼前房出现轻度纤维性渗出,在术后3~7d完全吸收。超声活体显微镜显示巩膜穿刺口在术后1个月左右痊愈。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儿瞳孔均圆而居中,无虹膜后粘连、后囊膜切开区混浊、IOL偏位或夹持、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脉络膜脱离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结论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利用25-G玻璃体切除头在无灌注状态下行视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和玻璃体前皮质切除术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操作容易控制,术后炎症反应轻。长期疗效及与其他手术方式疗效的比较还需进一步观察。
- 谢立信黄钰森
- 关键词:白内障儿童玻璃体切除术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