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23)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永莉张虹吴应琴张平中陈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增溶
  • 2篇质谱
  • 2篇色谱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化合...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气相色谱-质...
  • 2篇相色谱
  • 2篇化合物
  • 2篇腐殖酸
  • 2篇NE
  • 2篇TIBETA...
  • 2篇CLIMAT...
  • 2篇GC/MS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多环芳烃
  • 1篇异构化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兰州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王永莉
  • 4篇吴应琴
  • 3篇张虹
  • 2篇文启彬
  • 2篇张平中
  • 2篇夏燕青
  • 2篇王有孝
  • 2篇何大祥
  • 2篇陈慧
  • 2篇李元茂
  • 2篇杨辉
  • 1篇贾继红
  • 1篇吴秀平
  • 1篇周静
  • 1篇雷天柱
  • 1篇张德忠
  • 1篇王江林
  • 1篇王宗礼
  • 1篇许涛
  • 1篇张铭杰

传媒

  • 2篇质谱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OSSIBLE ORIGI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n-ALKAN-2-ONES IN JURASSIC BITUMENS FROM THE SICHUAN BASIN IN SOUTHWEST CHINA
Lipid extracts from two Sichuan(China) bitumen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
Yingqin WuYongli WangTianzhu LeiJiang ChangYanqing Xia
关键词:ORIGINCLEAVAGE
文献传递
Distribution of biomarkers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of the Linxia Basin,NE Tibetan Plateau,NW China:Significance for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n-alkanes,isoprenoids and n-alkyl-ketones were detected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the Maogou se...
Yongli WangXiaomin FangTongwei ZhangYuanmao LiYingqin WuDaxiang HeYuan GaoPei MengYouxiao Wang
文献传递
甘南郎木寺中全新世泥炭总有机碳和脂类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特征被引量:15
2008年
根据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南部郎木寺泥炭总有机碳含量的时间序列,重建了该区7.3~4.0kaB.P.(中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变的历史,其中较为显著的变冷事件分别集中在6.8cal.kaB.P.,5.0cal.kaB.P.和4.3cal.kaB.P.。同时分析了3个不同深度的泥炭脂类分子化合物。结果表明,正构烷烃和直链烷基-2-酮都由长链组分所构成,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和很高的碳优势指数值(CPI〉5)表明,这些长链组分来自草本高等植物。样品中还检出脂肪酸甲酯系列,也以长链组分为主,可能是沉积早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产物。异构烯烃的存在及菲系列化合物低的甲基菲指数(MPI)和镜质体反射率(Rc)值,说明样品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很小而且几乎没有遭受现代的污染,即泥炭保存完好,各个指标可以真实反映泥炭的组成、性质及其形成时的环境条件。根据总有机碳含量的时间序列和不同阶段样品中的脂类分子化石的组合特征,探讨了各阶段气候和植被的演化特征。
周静张平中贾继红王宗礼王永莉张虹张德忠桑文翠吴秀平王江林
关键词:中全新世泥炭总有机碳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泥炭纤维素提纯中的应用与萃取组分特征
2009年
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应用于泥炭纤维素中有机脂类物质的提纯工作,并对萃取物进行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在萃取物中检出了一系列甲酯类、乙酯类、少量有机酸及正构烷烃组分。首次检出的脂肪酸乙酯系列化合物多数呈高碳数分布,具偶碳优势。长链正构烷烃主峰碳为nC33或nC31,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泥炭生成过程的气候条件,记录了气候变化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能够很好地完成除去纤维素中有机脂类这一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泥炭纤维素δ13C值检测的准确度,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许涛王永莉张铭杰张平中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萃取脂肪酸酯脂肪酸正构烷烃
不同生长期油松针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现代活体不同生长期(2个月、14个月、26个月)油松松针中提取的有机组分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检测出丰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倍半萜类系列化合物等。通过特征离子碎片和文献对比鉴定,从松针叶片中检测出15种倍半萜类化合物。从生长初期(2个月)至枯萎过程中(14个月、26个月)倍半萜类化合物均有检出并且化合物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来看,该类化合物的形成主要是松针叶片在生长过程中的自身产物。随着生长期的增加,松针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于正构烷烃丰度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而且结果显示,单环芳构化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较不饱和二环烯烃倍半萜更易于降解。实验还记录了植物叶子生长过程中环境条件变化的相关信息。
何大祥王永莉李元茂吴应琴文启彬杨辉张虹王有孝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倍半萜类化合物
蒽在腐殖酸溶液中的增溶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2009年
采用批平衡试验法,研究了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蒽在腐殖酸溶液中的溶解热力学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腐殖酸对蒽有一定的增溶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增溶程度增强.在25℃下蒽在腐殖酸溶液中的增溶行为为自发、吸热的熵增过程,ΔGθ=-1.682 kJ/mol,ΔHθ=11.96 kJ/mol,ΔSθ=45.78 J/(K.mol);在35℃、45℃下ΔGθ分别为-2.140 kJ/mol和-2.598 kJ/mol.用几种溶解动力学曲线方程对腐殖酸增溶蒽的溶解动力学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腐殖酸增溶蒽的溶解动力学曲线更符合Elovich方程.
吴应琴陈慧夏燕青王永莉
关键词:腐殖酸胶束增溶热力学动力学
高过成熟烃源岩成熟度指标-姥鲛烷异构化指数
<正>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时间早,经历了长期演化和复杂的生烃与成藏过程,热演化程度偏高,如下寒武统烃源岩等效Ro值普遍大于2%,最高可达6%~7%,已达到过成熟;下二叠统烃源岩等效Ro值普遍大于1.3%,最高)可达4...
吴应琴王永莉雷天柱张虹高苑孟培王有孝夏燕青
文献传递
Predominance of even carbon-numbered n-alkanes from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Linxia Basin,NE Tibetan Plateau: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reports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predominant even C-numbered n-alkanes from sediments in the contin...
Yongli Wang~(a,b),Xiaomin Fang~(b,c,*),Tongwei Zhang~c,Yuanmao Li~a,Yingqin Wu~a,Daxiang He~a, Youxiao Wang~a a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Research,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b Institute of Tibetan and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 c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Ministry,College at Ear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University of Lanzhou,Lanzhou 730000,China
文献传递
时间梯度下油松松针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现代活体不同生长期油松松针中提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检测出丰富的类脂物分子,包括正构烷烃、饱和脂肪酸甲酯、脂肪酸乙酯和正烷基-2-酮等。随着生长期的增长,松针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和主峰碳数不变,均呈现奇碳优势;正构烷烃∑C21-/∑C22+平均值为0.013,比值较低,显示高碳数正构烷烃优势,反映了样品采集区域(干旱荒漠地区)高等陆源有机质的特征;正构烷烃∑C21-/∑C22+比值和CPI、OEP随着生长期的增长均呈现规律性降低,记录了植物叶子生长过程中环境条件变化的相关信息;从生长初期(2个月)至枯萎过程中,脂肪酸甲酯、乙酯以及正烷基-2-酮类化合物均被检出,这3类化合物的形成主要是松针叶片在生长过程中的自身产物。样品中脂肪酸甲酯和正烷基-2-酮的∑C21-/∑C22+比值均随生长时间的增长呈现规律性增加,表明松针叶片低碳数脂肪酸甲酯(C13~C21)和小于C20的正烷基-2-酮随着生长期的增长明显增加。研究样品的脂肪酸乙酯的∑C21-/∑C22+比值较低,平均为0.007,显示高碳数脂肪酸乙酯占有明显优势。不同生长期松针中CPI值特征表明,脂肪酸甲酯具有显著奇碳优势、乙酯具有偶碳优势、正烷基-2-酮显示高碳数奇碳优势,此分布特征与现代土壤中该类型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相近,表明它们可能是现代土壤中相应各类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李元茂王永莉何大祥杨辉张虹王有孝文启彬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
腐殖酸对蒽的增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09年
对比研究了腐殖酸(HA)及3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Tween80,TX100)对典型多环芳烃蒽的增溶性,并探讨了离子强度、共存有机物对HA增溶多环芳烃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物质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蒽的表观溶解度与表面活性物质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且HA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比,其增溶效果明显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顺序为HA>Tween20>Tween80>TX100;同时离子强度及共存有机物对HA增溶蒽的程度均有较大的影响.
吴应琴陈慧王永莉雷天柱夏燕青
关键词:腐殖酸多环芳烃表面活性物质增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