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210)

作品数:11 被引量:128H指数:7
相关作者:况雪源刘健王红丽提汝媛王苏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降水
  • 2篇植物
  • 2篇植物多样性
  • 2篇热带
  • 2篇古气候
  • 2篇副热带
  • 2篇ECHO
  • 1篇地区降水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东亚环流
  • 1篇冬季风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层上层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植被
  • 1篇中国东部夏季...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涛动
  • 1篇气候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7篇刘健
  • 7篇况雪源
  • 5篇王红丽
  • 3篇提汝媛
  • 3篇王苏民
  • 2篇顾亚进
  • 2篇张耀存
  • 1篇沈吉
  • 1篇童国榜
  • 1篇肖海丰
  • 1篇肖霞云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Scienc...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种再分析资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为了获得对中国区域降水刻画能力较好的再分析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将PREC/L、CMAP、GPCP及NCEP2四种再分析降水资料与台站降水观测资料进行了多年和逐年平均的年、季、月降水量距平的时空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了再分析资料对该区降水刻画能力的差异。首先对该区域的观测资料、CMAP、GPCP及NCEP2资料进行插值,使所有资料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此基础上比较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年、季、月平均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种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距平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变化次序为:PREC/L→CMAP→GPCP→NCEP2,四种再分析资料均能较好地刻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尤以PREC/L资料对该区域降水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描述得最好。最后,利用PREC/L资料与观测资料对该区域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平均降水量具有2.3和3.1年的显著周期,EOF分析的前两个模态的时间变化分别具有2.3和2.8年的显著周期,这些显著周期都通过了95%的红噪声检验。
王红丽刘健况雪源
关键词:GPCPCMAP长江中下游降水
The plant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leoenvironment since 2.78 Ma revealed by pollen records in the Heqing deep drilling core被引量:8
2008年
Multifold palynological diversity indices calculated by pollen data of the Heqing deep drilling core are synthe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nt diversity rapidly increased and its fluctuant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evidently largened during the stages of 2.729―2.608 Ma, 1.176―0.342 Ma and since 0.118 Ma respectively, while during the other periods the plant diversity was relatively low with a gentle fluctuation. To discuss further the relation between ancient plant diversity and paleoenvironmen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lant diversity in the Heqing region lies on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vertical vegetational belts in mountains around the studied area and richness of components of these vegetational belts, and is controlled by amplitude of tectonic uplift of mountains and climatic changes. The high plant diversity during 2.729―2.608 Ma responded to the strong uplift of mountains at the stage, while the plant diversity greatly increased and its fluctuant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markedly largened at about 1.176 Ma was obviously response to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The plant diversity and its fluctuant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increased further at about 0.991 Ma may be superposably affected by both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and the tectonic uplift. The plant diversity increased since 0.118 Ma may indicate that the southwest monsoon strengthened and humid climate more fitted many kinds of plants to grow.
XIAO XiaYunSHEN JiWANG SuMinXIAO HaiFengTONG GuoBang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被引量:54
2008年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冬季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表征急流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指数,进而探讨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风急流强度指数体现了西太平洋与高纬大陆的热力对比,较好地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可作为表征冬季风强弱变化的一个定量指标,急流增强(减弱)对应西伯利亚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加强(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急流强度指数与不同高度冬季风子系统的显著相关表明,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不只是对流层中低层的现象,而在整个对流层都有明显反映,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中层的欧亚脊、东亚大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高层的西风急流是同相变化的。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急流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AO)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急流强度变化体现了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的热力差异,而AO则主要反映极地与中纬度环状模的反相变化,所以急流强度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
况雪源张耀存刘健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北极涛动
BP神经网络在古气候序列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当前小区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受模拟资料分辨率和可靠性的严重制约。为了将大区域的气候模拟资料应用到小区域的古气候研究中去,亟待建立有效的降尺度方法。为此以徽鄂地区为例,建立了一个3层BP神经网络拟合模型,利用相关气象要素作为拟合因子,拟合并重建了该地区近千年来1月、7月和年平均的温度和降水序列,通过与观测及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及重建的近千年气候序列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反映小区域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信号,提高了模拟资料对小区域气候变化的刻画能力。
王红丽顾亚进刘健况雪源提汝媛
关键词:BP神经网络古气候
SEASONAL PERSISTENCE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FACE HEAT FLUX ANOMALY
2010年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intensity based on the data compil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Monthly reanalysis data from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 are also used to study the lead-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WPSH intensity and surface heat flux anomalies.The thre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First,WPSH intensity presents good seasonal persistence,especially from winter to the ensuing summer.Persistence is more significant after 1977,especially from spring to summer,and from summer to autumn;persistence of anticyclonic anomalies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yclonic anomalies.Second,surface heat flux tends to present opposite anomalous patterns between the strong and weak years of the WPSH intensity,which is especially valid at the latent heat flux over the ocean.Simultane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surface heat flux and WPSH intensity in each of the seasons are marked by similar key areas.Finally,surface heat flux from the preceding winter of a strong summer WPSH is quite similar to strong spring WPSH,but the positive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south of Japan are notably stronger.The situations in the weak years are similar except for those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winter surface heat flux shows negative anomalies for a weak spring WPSH,but positive anomalies for a weak summer WPSH.It is suggested that surface heat flux in the previous wint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WPSH intensity in the ensuing spring and summer.
严蜜钱永甫
秋冬季节转换期东亚环流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利用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对秋冬季节转换前后大气环流特征及高低层季节转换的时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表面气温的季节性转变是东亚地区秋冬季节转换的信号,其剧烈的降温将快速引导环流形势向冬季型转变,一定强度的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建立亦是季节转换的指示器。从秋冬季节转换前后的环流形势对比来看,急流南撤至35°N以南、急流中心稳定移至西太平洋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中心退至西太平洋上空时间比较一致,可视为冬季环流建立的标志。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及江准地区表面热通量的变化得知,秋冬季节,青藏高原地面对大气感热及潜热加热的急剧减少,远远超过了净长波辐射加热的增加,这种热量的减少使得离地最近的地面气温出现相应降温,在滞后表面加热突变后2~3候出现季节转换。由于感热的变化主要影响低层,高层对感热变化的响应主要是通过热力适应机制,导致高层的季节转换时间滞后于低层。而江淮流域地区地表潜热加热的急剧减少亦是大气环流改变的一个热力因素,可能是由于潜热加热到达一定的高度通过凝结加热的方式直接影响高层,所以高低层季节转换时间基本一致。
况雪源张耀存刘健
关键词:青藏高原
近千年来中国区域降水模拟与重建资料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8
2009年
依据中国区域27年GPCP降水观测再分析资料、500年旱涝等级资料及近千年冰芯、树轮、湖芯等降水代用资料,对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近千年积分模拟降水进行时空变化的对比分析,检验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模拟降水较好体现了中国区域降水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分布型态,并在年代际变化上与历史记录一致。中国西部模拟降水呈现出与重建资料一致的准200年的百年际周期及20~30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并与湖泊盐度的高低时段对应较好。总体而言,模式成功再现了观测及代用资料所体现的中国区域近千年降水的主要时空变化特征。EOF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3个不同气候特征时期模拟降水存在不同的区域分异特点。
况雪源刘健王红丽提汝媛王苏民
近千年来南北半球气候变化模拟比较被引量:7
2008年
依据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近千年积分的模拟结果,对南、北半球气温及降水变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造成南、北半球气候变化异同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平均气温在年际、年代际、百年际尺度上变化位相基本一致;但从气候阶段转变的时间来看,北半球年平均温度正负距平的转变明显提前于南半球;从距平的振幅变化来看,北半球明显大于南半球.(2)对降水而言,年代际及百年际尺度上的变化南、北半球基本同相,而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两者反相,且年际及年代际的正相关主要体现在中、高纬地区,年际负相关主要体现在低纬地区.(3)中世纪暖期南、北半球的增暖幅度相差不大,而现代暖期北半球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南半球;现代暖期北半球高纬地区气温大幅上升,而南半球高纬地区气温有所下降,呈现出明显的反相变化特征,这是中世纪暖期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时所不具有的一个气候特征.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况雪源刘健王红丽王苏民
关键词:气候变化
鹤庆深钻孢粉记录揭示的2.78Ma以来植物多样性演化及其与古环境的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综合分析根据鹤庆深钻孢粉数据计算的多种孢粉多样性指数,认为鹤庆地区2.78Ma以来,植物多样性分别在2.729-2.608,1.176-0.342Ma和自0.118Ma以来快速增加、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也明显变大,而其他时期植物多样性则相对较低、波动较小。对古植物多样性与古环境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显示,鹤庆地区的古植物多样性取决于周围山地垂直植被带的增减与各植被带组成成分的丰富程度,并受控于山体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的幅度。2.729-2.608Ma期间的植物多样性高值响应于此阶段的山体强烈抬升;而开始于1.176Ma左右的植物多样性大大增加、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明显变大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明显响应;随后一次发生在0.991Ma附近的植物多样性及其波动幅度与频率进一步增加,则可能是受中更新气候转型与构造抬升的叠加影响:自0.118Ma以来的植物多样性增加,可能指示了西南季风增强,湿润的气候更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
肖霞云沈吉王苏民肖海丰童国榜
关键词:孢粉记录植物多样性古植被古气候鹤庆盆地
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ECHO-G海气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的中国东部过去近1000年的降水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得到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主要空间型态:华北和华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反位相,即华北和华南地区降水多(少)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多)。对31年滑动平均后3种空间分布型的时间系数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发现,3个地区均存在准60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均存在准200年的百年际振荡周期,华南地区还存在120年和80年的变化周期。全球海温场与3个地区夏季降水31年滑动平均后的相关分析表明,在40°~70°S,170°~60°W海域海温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负相关,与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正相关除该区外的南北半球(30°~60°)中高纬海域海温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正相关、与华南地区夏季降水负相关,说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时间尺度上,中高纬海域海温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反相的主要因子之一。最后通过对太阳常数、火山活动等外强迫因子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功率谱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与百年际变化周期大都与外强迫因子的变化周期一致,说明外强迫因子,尤其是太阳常数和火山活动的变化是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和百年际振荡的主要原因。
提汝媛顾亚进刘健况雪源王红丽
关键词:夏季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