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5038)
- 作品数:15 被引量:291H指数:10
- 相关作者:李栋梁张杰柳苗汤懋苍黄玉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青藏高原夏季凝结潜热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09年
- 结合青藏高原东部3″DEM和102个气象站46年(1961—2006)5—9月的降水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逐年雨季降水量估算模型,并估算和分析了46a的雨季凝结潜热。结果表明:降水量估算模型的相关性显著,基本都通过0.05的信度检验值0.69、0.82、0.90;高原东部雨季凝结潜热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凝结潜热总量变化在18.1×1020~26.8×1020J,并且有波动中增加的趋势;采用EOF分解和REOF分区,将高原东部划分为5个气候区,区域凝结潜热年际变化和第A、B、E区的凝结潜热变化有一致性,而与北坡第C、D区凝结潜热相差很大。由于高度、经度、坡度等对低海拔区降水的正调节作用,使得该区域的凝结潜热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降低;坡向对高海拔区域降水的正调节作用,纬度对降水的负调节作用,使得该区域的凝结潜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 张杰李栋梁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因子
- 我国东部的准经向降水带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根据我国东部明显的准经向地质构造,将我国的准经向类雨带划分为3型,分别为(1)3e:郯庐断裂及其以东沿海多雨,以西为少雨区;(2)3m:南北地震带附近的我国中部多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为少雨区;(3)3d:我国东部有两条多雨带或两条少雨带。夏季经向雨带几乎都出现在4月份地球自转减慢(ΔLOD>0)而且加速减慢(Δ2LOD>0)的条件下,这为汛期经向雨带的预报提供了一条有力的指标。
- 汤懋苍柳苗朱德琴李栋梁
- 关键词:地球自转速率年际变化
-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特征被引量:29
- 2005年
-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沿祁连山山脉存在一个降水日数较多中心区域,并且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降水日数的空间异常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异常和南北相反异常两种类型。根据REOF方法可将西北区东部分为5个不同降水日数气候区,即甘肃中东部及河套区、渭水流域区、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北部区、青海南部区和四川北部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冬季(或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甘肃河西及祁连山地区、宁夏南部等地夏季降水偏多(或少),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渭水流域夏季降水日数偏少(或偏多)。
- 白虎志李栋梁陆登荣方锋
- 关键词:时空变化特征EOF法降水量
- 淮河流域一次MCC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
-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
- 井喜井宇李明娟王明学杜继稳李栋梁
- 关键词:淮河流域MCC
- 文献传递
- 东亚夏季风异常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被引量:32
- 2004年
- 对1961—2000年东亚夏季风与同期6~9月西北区旱涝的相关和强(弱)夏季风年空中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场、高度场和u、v风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主要位于100°E以东的地区;强夏季风年,夏季风西北影响区汛期降水偏多,高度场东高西低,纬向西风、经向南风和水汽通量显著增强,存在大范围的水汽通量辐合;弱夏季风年,夏季风西北影响区汛期干旱少雨,高度场西高东低,纬向西风、经向南风、水汽通量明显减小,除甘肃河东大部(30°~35°N,101°~105°E)存在水汽通量辐合外,其它地方为水汽通量辐散.
- 王宝鉴李栋梁黄玉霞王劲松
- 关键词:西北干旱季风指数干旱指数水汽通量
- 不同植被LAI的MODIS反演及其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应用被引量:4
- 2008年
- 应用Terra和Aqua卫星的MODIS资料和三维叶分布模式,结合MODIS陆地植被覆盖产品数据,估算了6种生物群落的LAI,并与我国西北地区叶面积仪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从两颗卫星连续8天的观测资料可以估算出LAI,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基本在±20%以内,平均相对误差为13.7%,说明该方法可以反演实际植被的LAI;根据植被类型的差异,建立了6种生物群落LAI与NDVI的指数关系,相关性较好;青藏高原东部的LAI时间变化有不一致性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生物群落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不同季节的LAI变化在空间上有很大差异,说明本研究区域西部冷、干和高原东部相对暖、湿的复杂气候特征。
- 张杰张强李栋梁王文
- 关键词:LAIMODIS
- 青藏高原东部雨季降水量分布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 2007年
- 采用高分辨率的3"数字高程模型资料和青藏高原东部10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5-9月份的降水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3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40年(1961-2000年)雨季逐年降水量和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开放度等地理、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估算了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建立的关于青藏高原降水量与诸因子之间方程的相关性显著,相对误差在20%,平均相对误差在4.4%之内,估算模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置信度为0.95的检验;并且地理地形因子对40年平均和逐年降水量分布特征的影响较为稳定,其归一化的模拟系数基本控制在±1之间,这对定量分析和评价站点稀少、地形复杂的高原降水有重要意义。
- 罗琦李栋梁张杰
- 关键词:雨季降水量地形因子青藏高原
- 旱-震-涝关系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可能应用被引量:12
- 2007年
- 利用全国421个气象站1954—2003年5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历年逐月多雨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f值),结果表明:50年的f值平均为40%.f值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大陆强震有很好的相关.f值小的“特干月”有96%出现在≥6.5级开端强震前的0—12个月;震后的“强震活跃期”比“地震平静期”的f值平均要高出14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f值大于40%的时段,50年中共出现4次,均是东亚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强震的时段.最后对强震与降水相关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一点看法,而且认为造成地震的“底劈作用”存在一个“准双月周期”.
- 赵红岩汤懋苍张拥军杨瑜峰张存杰李栋梁
- 夏季风期间青藏高原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被引量:40
- 2008年
- 利用高分辨率的3″数字高程模型资料,青藏高原东部10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5~10月份的降水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类建立青藏高原雨季逐月降水量和6个地理、地形因子间关系模型,估算青藏高原地区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以此方法建立的青藏高原降水量与诸因子间方程的相关性显著,通过置信度0.95的检验,相对误差在20%内;受季风影响,高原东部地区降水呈现出南北差异,降水高值中心也出现北进-东移-南撤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季风水汽输送规律;地理因子、高度及局地地形因子对降水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有很大差异。
- 张杰李栋梁王文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因子
- 旱-震-涝关系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可能应用
- 利用全国421个气象站1954-2003年5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历年逐月多雨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结果表明:50年的多雨站数占的百分比平均为40%。多雨站数占的百分比的变化与东亚大陆强震有很好的相关。多雨站数的百分比特...
- 赵红岩汤懋苍张拥军杨瑜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