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30016)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德兴陈芳王颖张卓高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蛋壳
  • 1篇遗传修饰
  • 1篇遗传学
  • 1篇原子
  • 1篇原子吸收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研究
  • 1篇群体遗传学
  • 1篇种鸟
  • 1篇微量元素
  • 1篇物种
  • 1篇物种形成
  • 1篇进化
  • 1篇进化生物学
  • 1篇繁殖特征
  • 1篇分子生态
  • 1篇分子生态学
  • 1篇分子生态学研...
  • 1篇NUCLEA...
  • 1篇RELIAB...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沈阳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篇詹德江
  • 1篇高玮
  • 1篇张卓
  • 1篇张德兴
  • 1篇王颖
  • 1篇陈芳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Insect...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A simpl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Helicoverpa assulta (Lepidoptera: Noctuidae)
2011年
Th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the oriental tobacco budworm H. assulta are sibling species, both being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ests. Morphologically, the two insects are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at the egg, larval and pupal stages. One of the big challenges in the study of these insects, in particular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s a timely and dependabl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insects at their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Here, we report a H. armigera-specific nuclear DNA marker, and demonstrate that it can be employed to reliably discriminate between 1-1. armigera and 11. assulta by simp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experiment.
Jia ChenYu-Chun WuXin ChenYa-Jie JiDe-Xing Zhang
关键词:LEPIDOPTERAN
东北地区三种鸟的繁殖特征与蛋壳微量元素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方法,对栗斑腹鹀、大山雀、[树] 麻雀蛋壳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与繁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五种微量元素的仪器工作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证实五种元素之间无干扰。加标回收率实验表明Mn, Mg, Cu, Fe和Zn五种元素回收率均在95%~104%之间,表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微量元素测定表明栗斑腹鹀蛋壳Zn和Mn元素的含量均大于大山雀和[树] 麻雀,但Cu,Fe和Mg含量均小于大山雀和[树] 麻雀。栗斑腹鹀的繁殖成功率和繁殖成活率最低,[树] 麻雀的繁殖成功率和繁殖成活率最高,大山雀居中。方差分析表明,栗斑腹鹀、大山雀和[树] 麻雀的五种微量元素含量、繁殖成功率和繁殖成活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三种鸟繁殖成功率和繁殖成活率与Zn和Mn含量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栗斑腹鹀、大山雀、[树] 麻雀繁殖特性受到蛋壳微量元素Zn和Mn的影响。栗斑腹鹀蛋壳Mg,Cu和Fe含量低,影响其幼鸟在蛋壳内的生长发育,导致极低的繁殖成功率。
张卓高玮王颖詹德江陈芳
关键词:大山雀原子吸收微量元素
对我国分子生态学研究近期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被引量:3
2015年
分子生态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整合性研究领域,是运用进化生物学理论解决宏观生物学问题的科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本学科已日趋成熟,它不仅已经广泛渗透到宏观生物学的众多学科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连接和融合很多不同学科的桥梁,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的范畴,从最基础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到格局和模式的发现和描述,到对过程和机制的深入探讨,再到付诸于实践的行动和规划指导等各个层次。分子生态学的兴起给宏观生物学带来了若干飞跃性的变化,使宏观生物学由传统的以观察、测量和推理为主的描述性研究转变为以从生物和种群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和历史演化背景上检验、证明科学假设及揭示机制和规律为主的机制性/解释性研究,因而使得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规律、生态和进化过程及机制的探索成为可能。分子生态学已经进入组学研究时代,这使得阐明复杂生态过程、生物地理过程和适应性演化过程的机制性研究由原来难以企及的梦想变成完全可以实现的探求;它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其中最有深远影响的将是对分子生态学研究至关重要的进化生物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例如遗传变异理论、种群分化理论、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乃至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构架等等。这些方面的进展必将使宏观生物学迎来一场空前的革命,并对生态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催生诸如生态表观组学这样的新分支学科。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分子生态学组学时代的开启,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提出和建立生命科学的新方法、新假说、新思想和新理论提供了莫大的探索空间——此前我们对宏观生物学方法、理论和思想的发展贡献很小。然而,限制组学时代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是理论、概念、理念、实验方法或分析方法方
张德兴
关键词:进化生物学表观遗传修饰群体遗传学物种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