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

作品数:495 被引量:3,336H指数:23
相关作者:罗勇周滢周萍曾志华王勇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9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8篇医药卫生
  • 21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4篇细胞
  • 49篇缺血
  • 40篇中医
  • 36篇脑缺血
  • 33篇蛋白
  • 30篇灌注
  • 29篇再灌注
  • 27篇关节炎
  • 25篇血管
  • 24篇局灶
  • 23篇电针
  • 23篇色谱
  • 23篇疗效
  • 22篇相色谱
  • 21篇液相色谱
  • 21篇高效液相
  • 21篇高效液相色谱
  • 18篇内皮
  • 16篇中药
  • 14篇针灸

机构

  • 130篇重庆医科大学
  • 81篇重庆医科大学...
  • 72篇重庆市中医院
  • 37篇重庆医科大学...
  • 34篇重庆市药物种...
  • 27篇重庆市中药研...
  • 19篇西南大学
  • 18篇重庆三峡医药...
  • 1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2篇重庆市北碚区...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重庆市第一人...
  • 8篇重庆市中医骨...
  • 7篇成都中医药大...
  • 6篇重庆市肿瘤医...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重庆工商大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0篇罗勇
  • 39篇周滢
  • 34篇周萍
  • 21篇曾志华
  • 14篇王勇
  • 13篇韩凤
  • 12篇李勇华
  • 11篇方勇飞
  • 11篇罗川
  • 11篇徐晓玉
  • 11篇王琴
  • 9篇秦文熠
  • 9篇蒋电明
  • 8篇张小梅
  • 8篇刘毅
  • 8篇封孝兰
  • 7篇刘杰
  • 7篇苏咏梅
  • 7篇邢茂
  • 5篇庞月珊

传媒

  • 50篇中国中医急症
  • 25篇中国药房
  • 20篇实用中医药杂...
  • 17篇世界科学技术...
  • 16篇时珍国医国药
  • 16篇第三军医大学...
  • 14篇中成药
  • 13篇中国实验方剂...
  • 12篇中国中药杂志
  • 12篇重庆医学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9篇中药材
  • 8篇中国药业
  • 7篇中国康复理论...
  • 6篇针刺研究
  • 6篇中国中西医结...
  • 6篇河南中医
  • 6篇中医药导报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5篇激光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13篇2019
  • 12篇2018
  • 26篇2017
  • 39篇2016
  • 66篇2015
  • 96篇2014
  • 73篇2013
  • 50篇2012
  • 34篇2011
  • 25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15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4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市大学城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调查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市拓展区儿童乳牙龋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大学城曾家拓展区1164名4~6岁儿童进行乳牙龋齿流行病学检查。结果调查的1164名儿童中患龋535名,共发现龋齿2148颗,受检者龋均为1.84,患龋率为45.96%;患龋者龋均为4.01,其中龋均在5~10颗的儿童有174名,龋均达10~20颗的儿童有42名。患龋率与龋均未见性别差异。治疗率和充填率极低,据统计仅有26名儿童曾经接受过龋齿治疗,占本次调查人数的2.23%。后牙患龋率较前牙患龋率高,上颌患龋率较下颌患龋率高出15.46%,其中,龋坏率最高的是下颌Ⅳ(26.67%),其次为上颌Ⅱ(14.99%),龋坏率排第3的是上颌Ⅰ(14.90%),龋坏率排第4的是上颌Ⅴ(14.82%),所有牙位中龋齿率最低的是下颌Ⅱ(0.76%)。随年龄增加,患龋率、龋均升高。结论乳牙龋齿治疗率和充填率极低,与幼儿监护人的口腔健康意识、喂养习惯有关。
黄丽娜邱叶李杨翁淑娟李丛华
关键词:乳牙龋齿儿童患龋率龋均
低浓度亚砷酸钠抑制Oct4、Sox2基因表达诱导肝癌干细胞分化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Hep G2、Hep3B、Hu H7和SMCC-7721细胞对亚砷酸钠的反应,CD133及CD13分子的表达和肿瘤球形成的差异,分析低浓度亚砷酸钠处理前后Hu H7和原代HCC细胞Oct4、Sox2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低浓度亚砷酸钠对HCC细胞生长的抑制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0、0.1、0.2、0.4、0.6、0.8、1.0μg/m L不同浓度亚砷酸钠处理48、72、96 h对Hep G2、Hep3B、Hu H7和SMC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分析Hep G2、Hep3B、Hu H7、SMCC-7721和原代HCC细胞CD13、CD133表达及肿瘤球形成能力,确定是否含肝癌干细胞(LCSCs);观察0.5μg/m L亚砷酸钠处理Hu H7和原代HCC细胞前后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低浓度亚砷酸钠对LCSCs有何作用。结果亚砷酸钠处理HCC细胞48、72、96 h,亚砷酸钠明显抑制Hep G2、Hep3B、Hu H7和SMCC-7721细胞生长,对HC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亚砷酸钠处理HCC细胞96 h,0.2、0.4μg/m L亚砷酸钠已经明显抑制SMCC-7721细胞生长(P<0.05,P<0.01)。0.4μg/m L亚砷酸钠明显抑制Hep G2(P<0.01)和Hep3B(P<0.01)细胞增殖。0.1、0.2、0.4、0.6μg/m L亚砷酸钠刺激Hu H7细胞增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8μg/m L亚砷酸钠非常明显抑制Hu H7细胞增殖(P<0.01)。亚砷酸钠对Hu H7细胞存在低浓度刺激Hu H7细胞增殖和较高浓度抑制Hu H7细胞增殖的双向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相同浓度下抑制作用增强。低浓度亚砷酸钠对SMCC-7721、Hep G2和Hep3B细胞几乎无刺激增殖作用。Hep G2、Hep3B和SMCC-7721既不表达CD133,也不形成肿瘤球。Hu H7和原代HCC细胞同时表达CD133、CD13标志,也具有形成肿瘤球能力,Hu H7和原代HCC细胞含有CD133+CD13+LCSCs。Hu H7和原代HCC细胞表达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0.5μg/m L亚砷酸钠可以下调Hu H7和原代HCC细胞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结论低浓度亚砷酸钠下调或抑制含CD133+CD13+LCSCs的Hu H7和原代HCC细胞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推测低�
金世龙张鹏匡远黎杜波唐华明王郑谭智明
关键词:肝癌干细胞亚砷酸钠OCT4SOX2
狼疮脑病的临床治疗概述被引量:8
2017年
狼疮脑病(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表现多样,进展快速,预后极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相关文献中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和取得的疗效,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NP-SLE效果显著,中西结合治疗或成为治疗NP-SLE的有效途径。
罗靓何英
关键词:狼疮脑病中西医结合
RP-HPLC法测定复肝口服液中大黄素的含量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复肝口服液中大黄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5∶15),检测波长为430nm,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1。结果:大黄素进样量在0.075 2~0.376 0m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6);平均回收率为99.77%,RSD=1.03%(n=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复肝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敖利赵倩宋健
关键词:大黄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药熏洗法联合针灸治疗痔疮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4
2016年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法联合针灸治疗痔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针灸组各70例,中药组给予中药复方汤剂的熏洗治疗,针灸组给予针刺次髎、长强等穴位,针药组给予中药熏洗法联合针灸治疗,各组治疗时间均为20 d。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症状及体征改善、复发情况。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中药组72.86%、针灸组71.4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三组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肛门疼痛、肛门水肿等临床体征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针药组对临床体征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中药组和针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6、9、12个月后,针药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中药组及针灸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法联合针灸治疗痔疮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及单纯针灸治疗。
周萍李风华曾志华
关键词:痔疮针灸中药熏洗法针药联合
益髓理血饮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型31例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益髓理血饮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型(myelodysplastic syndrome-RA,MDS-RA)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MDS-RA患者给予中药复方益髓理血饮(药物组成:熟地黄、天冬、人参、淫羊藿、黄芪、当归、枳实、柴胡、土茯苓)进行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贫血、出血、发热等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检及远期疗效等情况。结果:31例患者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4例,进步4例,失败3例,有效率为77.76%。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改善较为显著,实验室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在血红蛋白的提升方面,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P<0.01)。结论:益髓理血饮治疗MDS-RA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黄玉静熊德上徐酉华于洁戴碧涛蔡锷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
电针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9
2007年
目的:探讨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Wistar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选取双侧“合谷”穴为电针穴位,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素(Ang-1)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VEGFmRNA、Ang-1蛋白、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加(P<0·05),电针组VEGFmRNA、Ang-1蛋白比模型组增加更明显(P<0·05),而En-dostatin蛋白表达增加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上调血管生长因子和下调血管抑制因子的表达来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新生。
马璟曦罗勇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人胚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人源性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2,hKGF-2)对体外长期培养人胚神经干细胞(human neural stem cells,hNSCs)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液氮冻存17代hNSCs复苏常规培养7 d形成神经球后,取少许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干细胞及分化细胞特异抗原。一部分神经球浓缩后种植至12孔培养板中,分为7组,每组6孔,均添加1 mL基础培养液[含N2(1∶100)、20 ng/mL EGF的DMEM/F12培养基]后,B、C、D、E、F组分别添加10、30、60、90、120 ng/mL KGF-2,G组添加10 ng/mL bFGF,A组为空白对照组;培养7、14 d观察并计数神经球与hNSCs,了解神经球生长与增殖情况。另一部分浓缩后种植至置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玻片的6孔培养板内,分为4组,每组6孔,均添加3 mL DMEM/F12培养基后,A1、B1、C1、D1组对应加入N2(1∶100)、N2(1∶100)+90 ng/mL hKGF-2、FBS(1∶20)、FBS(1∶20)+90 ng/mL hKGF-2;培养14 d内观察神经球生长与分化情况。7 d时各取5孔玻片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神经球的生长与分化状况。结果复苏后培养形成的神经球含大量巢蛋白阳性细胞,充满整个神经球;诱导分化后表达分化细胞特异性蛋白神经丝200(neurofilament200,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各组神经球培养7 d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大;随hKGF-2浓度增加,神经球数量和hNSCs数目均依次增多,呈递增趋势,E、F、G组显著高于A、B、C、D组(P<0.05);B、C、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间以及E、F、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诱导过程中,A1、B1、C1、D1组分化细胞生长旺盛程度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NF-200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GFAP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A1、C1、D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4 d后各组生长均达峰值,以星形细胞�
阳运康蒋电明阳明明
关键词:人胚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仔麝离乳时间对其后期体重增长的影响
2016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哺乳仔麝提前离乳对其后期体重增长的影响,以明确适宜离乳时间。选取体重和出生时间基本一致的健康仔麝,分成5组,分别于50日龄、60日龄、70日龄、80日龄时离乳,以自然离乳(90日龄)为对照组,观测记录离乳后体重增长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日龄仔麝离乳后10d^30d内,相对于对照组,其体重增速减缓(P<0.05);成长到150日龄时,所有试验组仔麝体重均略高于对照组;对180日龄、360日龄、540日龄时平均体重的多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表明,哺乳仔麝提前离乳是可行的,其中仔麝以60日龄为离乳最佳时间,此时离乳仔麝后期生长发育最好,母仔麝也将获得较长的体况恢复时间。
封孝兰张承露赵贵军陈强竭航余米胡周强曾德军
关键词:体重增长
牛蒡子苷自微乳在体肠吸收分析方法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牛蒡子苷自微乳中牛蒡子苷含量并考察牛蒡子苷自微乳在大鼠小肠吸收情况。方法采用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MEDDS)技术制备牛蒡子苷自微乳,并运用大鼠在体灌流的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以流动相乙腈-水(35:6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为色谱条件,测定自微乳中牛蒡子苷含量及肠循环液中牛蒡子苷、苷元含量,并考察药物的吸收。结果牛蒡子苷含量测定方法在2—200μg/mL浓度范围内,苷元含量测定方法在1~100ng/mL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线性,回收率均在95%~105%范围内,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5%。测得牛蒡子苷自微乳载药量为(40.090±0.001)mg/g;在体肠吸收结果表明在10~50μg/mL范围内,药物单位时间吸收百分率小于25%;牛蒡子苷自微乳在小肠有一定的吸收,但在30min后开始水解为牛蒡子苷元。结论所建HPLC法专属性强,准确度及精密度能够满足牛蒡子苷自微乳以及在体肠吸收液中牛蒡子苷、苷元含量的测定。
赵德华卢来春管海燕张卿尚京川
关键词:HPLC在体肠吸收
共5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