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711509)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1
相关作者:胡健民陈虹武国利王伟王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岩群
  • 1篇杂岩
  • 1篇韧性剪切
  • 1篇韧性剪切带
  • 1篇糜棱岩
  • 1篇拉斯曼丘陵
  • 1篇剪切带
  • 1篇格架
  • 1篇构造格架
  • 1篇变质
  • 1篇变质杂岩
  • 1篇层序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2篇陈虹
  • 2篇胡健民
  • 1篇刘晓春
  • 1篇武国利
  • 1篇董晓朋
  • 1篇赵越
  • 1篇王伟
  • 1篇王伟

传媒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的层序与构造变形过程
2021年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胡健民王伟王伟王伟陈虹赵越
关键词:拉斯曼丘陵构造格架
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不对称旋转碎斑系剪切指向模拟实验研究现状及其问题被引量:11
2009年
韧性剪切带是大陆变形过程中形成于地壳深层次的重要构造变形形迹,是重建构造变形温压环境、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剪切变形方向的确定是韧性剪切带研究的基础环节之一。尽管指示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的标志很多,但是由于韧性剪切带变形过程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往往很难准确地限定剪切方向,甚至常常会发现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指向相反的剪切标志。在变形岩石中,不对称旋转碎斑系被认为是判断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的可靠标志。根据有拖尾的旋转碎斑系判断剪切指向要比"云母鱼"、"多米诺"等组构可靠得多。总结前人的理论和模拟试验成果,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碎斑系的演化是其形态、轴率、初始方位、基质及其界面性质、运动学涡度、剪应变强度、剪切带宽度/碎斑短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刻认识不对称旋转碎斑系在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的发育过程、限制条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准确地运用它们来判断韧性剪切变形的构造指向,以便进一步研究与该韧性剪切变形相关的大陆动力学。
陈虹胡健民武国利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糜棱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