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630137)

作品数:10 被引量:108H指数:6
相关作者:赵斌李新建朱朋毕小青韩盼盼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扎根
  • 2篇扎根理论
  • 2篇量表开发
  • 2篇绩效
  • 2篇创新绩效
  • 1篇动机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农民
  • 1篇新生代农民工
  • 1篇信息性
  • 1篇幸福感
  • 1篇幸福感研究
  • 1篇知识存量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农民
  • 1篇农民工
  • 1篇农民工工作
  • 1篇犬儒
  • 1篇自我决定

机构

  • 10篇天津理工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商务职业...

作者

  • 8篇赵斌
  • 4篇李新建
  • 3篇朱朋
  • 2篇毕小青
  • 2篇韩盼盼
  • 1篇李雪娜
  • 1篇魏津瑜
  • 1篇王丽平
  • 1篇夏立明
  • 1篇栾虹
  • 1篇宇卫昕
  • 1篇张琦
  • 1篇黄山珊
  • 1篇杨贵宇
  • 1篇刘开会

传媒

  • 2篇华东经济管理
  • 2篇科技进步与对...
  • 2篇科学学研究
  • 1篇软科学
  • 1篇预测
  • 1篇管理工程学报
  • 1篇管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技人员主动创新行为: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被引量:38
2014年
基于个体内在动力视角,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以企业科技人员为样本,对主动性创新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和量表开发。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将个体主动行为理论应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界定了科技人员主动创新行为概念的内涵,并通过质性实证研究加以验证;进而,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分析、修正行为事例,建构了该核心概念的初始维度与量表;最后,通过540份问卷的定量分析确定了其最终维度构成与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员主动性创新行为具有二阶维度结构内涵:自发性,由渴望创新1个子维度支撑;前期准备,包涵思维准备和资源准备2个子维度;跨越障碍,由不畏风险、克服困难和坚韧性3个子维度构成。
赵斌栾虹李新建毕小青魏津瑜
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被引量:1
2013年
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文章研究发现,知识存量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范畴: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和同质度是影响共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前提条件,共生模式主要体现为信息丰度、物理参数和共生界面三个因子,在共生环境中信任、组织支持和声誉收益是三个关键影响因子;上述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共享,最终导致企业的知识存量增长。
夏立明李雪娜宇卫昕
关键词:知识存量共生理论扎根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的员工主动创新行为双路径产生机制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从创新动机视角出发,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了员工主动创新行为双路径产生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员工主动创新行为的产生从阶段上可以分为动机形成与行为产生两阶段,从产生路径上包含由内部动机主导的内部价值驱动与认同动机主导的外部价值驱动双路径。研究结论揭示了员工主动创新行为产生机制的"黑箱",丰富与补充了个体创新行为理论体系,为后续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也为组织在管理实践中激发员工更多的主动创新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斌韩盼盼
关键词:内部动机扎根理论
基于因果定向理论的外部目标追求对创新行为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依据因果定向理论,将个体区分为自主定向与控制定向两类,并引入基本心理需求概念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自主定向个体外部目标追求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控制定向个体外部目标追求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关系通过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产生;自主定向个体需求主要体现为自主需求和胜任需求,控制定向个体需求主要体现为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胜任需求;工作复杂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加剧了自主定向个体外部目标追求对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的正向影响,及控制定向个体外部目标追求对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胜任需求的负向影响。
赵斌杨贵宇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研究:个人—组织多重匹配的分析视角被引量:7
2014年
文章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的视角,从微观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理论推演和514份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其工作组织之间的三个匹配维度(价值观匹配、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匹配、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的匹配)对工作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到的工作意义在此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现代性,即个体的价值取向,在该影响关系中有正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匹配、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匹配对工作幸福感的作用关系上。
赵斌朱朋李新建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个人-组织匹配
促进还是抑制:科技人员外部目标追求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激发科技人员对物质财富、名誉地位等外部目标的追求,从而提高创新绩效是目前众多组织普遍采用的创新管理措施。然而外部目标追求是促进还是抑制创新绩效,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本研究基于权变视角,依据―过犹不及‖效应,将外部目标追求区分为―适度‖追求与―过度‖追求,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上述议题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科技人员外部目标追求对其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适度追求外部目标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而过度追求则显示抑制作用;2.该影响关系是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产生的,主要体现在自主需要和胜任需要的满足;3.知识作业难度具有调节作用,知识作业难度越高,外部目标追求与自主需要、胜任需要的倒U型关系就越明显。
赵斌朱朋李新建
关键词:创新绩效自我决定理论
组织不公正与犬儒主义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关系补救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及多层回归分析法对312名企业员工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分析,从组织不公正视角探讨了员工犬儒主义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关系补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人际不公正、信息不公正及程序不公正均与犬儒主义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关系补救在其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对程序不公正的调节效果比对人际不公正和信息不公正的调节效果相对较弱。研究不仅提示组织意识到员工犬儒主义行为的存在及其负向影响,同时为组织以关系补救作缓解途径提供借鉴和指导。
王丽平张琦
外部目标对员工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信息性与控制性认知差异视角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激发员工对物质财富、名誉地位等外部目标的追求,从而提高创新绩效是众多组织普遍采用的创新管理措施。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追求强度视角对外部目标与创新绩效关系展开分析,但结论并不统一。基于认知视角,结合认知评价理论,将外部目标区分为信息性认知和控制性认知,并引入自主动机与知识作业难度,分别作为中介与调节变量,探究外部目标认知差异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通过对541个有效样本的研究发现:1外部目标信息性认知对个体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而控制性认知对个体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2自主动机在两种外部目标认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均起到中介作用;3知识作业难度正向调节外部目标认知与自主动机的关系。
赵斌黄山珊朱朋
关键词:创新绩效
人—工作匹配、辱虐管理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被引量:20
2016年
基于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探讨人—工作匹配、辱虐管理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471份对上下级匹配调查问题为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人—工作匹配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主管辱虐管理负向影响创新行为;人—工作匹配通过能力需求间接对创新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辱虐管理通过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能力需求间接对创新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辱虐管理分别弱化了人—工作匹配与关系需求、能力需求之间的正向关系。
赵斌韩盼盼
员工被动创新行为构念界定与量表开发被引量:28
2015年
西方主流理论认为个体创新行为多为主动与自愿,且必然导致高创新绩效的行为,然而难以解释我国创新实践中充斥大量被动、无奈及低绩效创新行为的现实。基于中国社会与组织情境,从员工个体创新动机视角出发,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当前创新管理实践现象中萃取、提炼出员工被动创新行为的概念内涵,构建结构维度,开发测量量表。研究发现,被动创新行为在我国创新管理实践中大量存在,且表现各异,依据员工自我建构状态差异,被动创新行为表现为三类:应付性创新、权宜性创新与服从性创新。
赵斌刘开会李新建毕小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