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C51B01)

作品数:24 被引量:328H指数:11
相关作者:王黎娟江志红江静张媛胡海波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降水
  • 7篇环流
  • 6篇大气环流
  • 5篇热带
  • 5篇夏季
  • 5篇梅雨
  • 5篇持续性
  • 4篇低频振荡
  • 4篇江淮流域
  • 3篇低频
  • 3篇振荡
  • 3篇气候
  • 3篇强降水
  • 3篇江淮梅雨
  • 3篇持续性强降水
  • 2篇雨期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气旋
  • 2篇全球变暖

机构

  • 14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安徽省气象局
  • 2篇江苏省气象科...
  • 2篇广东省江门市...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云南省气候中...
  • 1篇山西省气候中...
  • 1篇海宁市气象局

作者

  • 6篇王黎娟
  • 3篇江静
  • 3篇胡海波
  • 3篇江志红
  • 3篇张媛
  • 2篇何金海
  • 2篇郭品文
  • 2篇任雪娟
  • 2篇庞玥
  • 2篇黄青兰
  • 2篇袁媛
  • 2篇杨修群
  • 2篇曹鑫
  • 2篇于波
  • 1篇晏红明
  • 1篇李熠
  • 1篇周洋
  • 1篇蒋益荃
  • 1篇李巧萍
  • 1篇杨慧娟

传媒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南京大学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2篇Advanc...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Journa...
  • 1篇Journa...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副高位置变异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被引量:24
2011年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讨论了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非绝热加热的关系。通过个例合成研究发现:副高位置变异与强降水持续期间大气非绝热加热关系密切。强降水持续期间,副高北侧的江淮流域和西侧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均存在强烈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强降水发生前3 d,江淮流域Q1z开始增大,到降水发生后2 d的Q1z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减小,降水结束后变化趋于平缓,此期间不利于副高北抬;此外,强降水发生前2 d,孟加拉湾北部地区Q1z开始增大,降水发生后1 d达最大,副高逐渐西伸,此后,Q1z减小,副高相应有所东退。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对流层中层,江淮流域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有利于副高北侧气旋性涡度增长,阻碍副高北进,有利于雨带在江淮流域维持,形成持续性降水;孟加拉湾北部地区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有利于副高西侧反气旋涡度增加,可能是诱导副高西伸的原因之一。
王黎娟陈璇管兆勇何金海
关键词:天气学西太平洋副高非绝热加热
长江三角洲夏季持续性高温预报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1999~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10a夏季温度的低频周期,揭示了对该地区夏季温度变化产生影响的区域和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夏季温度的低频周期为10~30d,通过相关分析在42.5°~47.5°N、82.5°~90°E,42.5°~47.5°N、80°~90°E和37.5°~42.5°N、80°~90°E找到三个相关性较好的关键区域,对比相关区域的传播和实际情况的传播发现,这些区域超前10d时对长三角地区夏季温度的变化有指示作用,最后利用这些关键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200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夏季温度进行预报,且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李扬郭品文
关键词: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多元线性回归
厄尔尼诺衰亡年间南亚夏季风在印度洋对西北太平洋遥强迫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已有的大量研究给出了印度洋增暖的气候效应,特别是对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的影响.本文利用观测数据和耦合数值模式进一步分析了厄尔尼诺衰亡年印度洋增暖的气候效应,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之间的遥强迫形成条件,提出印度洋背景风场的季节性转换对印度洋增暖效应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只有在有利的背景风场下,即南亚夏季季风完全爆发时,才更有利于印度洋增暖效应的充分体现.可能是由于Kelvin波-Ekman辐散机制,在北印度洋异常增暖所导致的大气热源异常的东侧低层大气中产生了明显的东风异常,这一东风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产生遥强迫,使西北太平洋的反气旋异常加强并维持到厄尔尼诺衰亡年夏季.这对于东亚夏季季风的年变率机制研究及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胡海波洪晓媛张媛杨修群JIE He
2012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被引量:21
2012年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偏少50%以上,第三阶段是6月第3—5候的第二个降水集中期(季风降水),江南东南部至华南中西部降水偏多50%以上。对各阶段大气环流距平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开始后,偏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导致南下的冷空气偏强,偏强的低层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南方为整层水汽输送的异常辐合区,两者共同导致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的锋面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海夏季风在爆发后偏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3候异常偏北是导致第二阶段前汛期降水明显偏少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强,副高南落并增强,以及孟加拉湾季风槽的偏强使得华南前汛期此阶段的季风降水偏多。
袁媛任福民王艳姣孙冷郭艳君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降水环流夏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AM3.0模式中黑碳及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亚春季气候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本文采用CAM3.0模式研究东亚地区各种气溶胶浓度增加后对于东亚春季各气候要素,尤其是对降水和春季风场的影响。在模式中通过分别对区域(20~50°N,100~150°E)内黑碳气溶胶浓度单独加倍、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单独加倍、两种气溶胶浓度同时加倍的实验方法,探讨不同气溶胶浓度变化在东亚春季气候变化中的具体作用。结果表明:在春季,3种气溶胶浓度增加方式都使得东亚地区表现出降水中南部减少北部增加,低层大气西南风异常以及地面温度南部增加北部减少。通过对110~120°E的断面分析发现,硫酸盐与黑碳气溶胶在春季首先影响约800 hPa以上大气的温度并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影响东亚地区的风场,风场的改变进而导致了云量和降水在东亚北方地区增多而中南部地区减少,并最终使得地面温度表现出东亚中南部地区增温而北方地区相对降温的特征。
胡海波刘超张媛蒋益荃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
Atypical Occlusion Process Caused by the Merger of a Sea-breeze Front and Gust Front被引量:5
2015年
An atypical occlusion process that occurred in North China on 14 July 2011 is studied based on both observations and a real-data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atypical occlusion proces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ynoptic-scale occlusion process that occurs within extratropical cyclones. It was caused by the merger of two cold-type mesoscale fronts. One of the fronts developed from the gust front of convective storms, while the other was a sea-breeze front. As the two fronts moved towards each other, the warm air between them was squeezed and separated from the surface. An atypical occluded front was formed when the two fronts merged, with the warm air forced aloft. This kind of occlusion is termed a "merger" process, different from the well-known "catch-up" and "wrap-up" processes. Moreover, local convection was found to be enhanced during the merger process, with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produced in the merger area.
Abuduwaili ABULIKEMUXU XinWANG YuanDING JinfengWANG Yan
关键词:MERGER
中国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时空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利用我国1959—2008年522个站6—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EOF)研究了我国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典型持续高温事件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我国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新疆地区,而华北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地区基本没有高温事件出现.南方地区前三个特征场分别表现为整体区域一致性、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反相分布以及华东与华南、华中、重庆等地的东西向反相变化.西北地区第一、二模态表现为南北向的反相变化,且第一模态表现为新疆北部变化显著,第二模态表现为南部变化显著,而第三模态主要为东西反相变化特征.北方地区前三个模态分别表现为整体区域变化的一致性、南部和北部的反相变化、东部和西部的反相变化特征.2000年以来南方高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华南和华东地区高温持续时间增长.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高温事件有4类典型演变过程:第1类持续高温事件主要影响我国的华中、华南以及重庆和四川东部地区,高温中心位于重庆和湖南西部地区,这类事件开始于湖南西南部,然后向东向北发展到最强后西退,消失在广西境内;第2类事件影响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高温中心位于湖北和安徽地区,这是一类高温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得事件,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华南地区影响比较小,这一类事件开始于浙江北部,然后向西发展,最后在四川东部结束;第3类事件主要影响长江以南地区,高温中心位于浙江地区,事件起自浙江地区,然后向西发展,最后在江浙交界地区消亡;第4类始于浙江北部,主体向西南方向发展,影响两广地区后向西收缩,在广西地区消亡.
黄帅江静
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低频特征以及中低纬大气低频振荡对其的影响被引量:24
2013年
根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9 1980—2009 2010的31个冬季中国553个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气温资料和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单站持续性低温事件和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客观定义,并利用EOF分析、谱分析、滤波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描述和统计了我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低频特征以及中低纬大气低频振荡在持续性低温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地区,赤道印度洋的热带对流活动通过经向垂直环流影响了持续性低温事件。另外,在中纬度地区,北太平洋中部低频反气旋的增强为低温事件的持续性做出了贡献;西伯利亚地区低频高压的加强提供了不断的冷空气;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低频横槽的加深与维持,有利于冷空气从偏西路径侵入中国。因此,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是中低纬大气低频振荡共同作用的结果。
朱毓颖江静
关键词:气候学大气低频振荡
Global Response to Tropical Diabatic Heating Variability in Boreal Winter被引量:1
2012年
Global teleconn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i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monthly data of 29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s: December, January, February, and March (DJFM). First, EOF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to characterize the convective ac tivity variability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first EOF mode of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SO. The second EOF mode had an east–west dipole structure, and the third EOF mode had three convective activity centers. Two distinct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that were associat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second and third EOF modes. A global primitive equation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that causes the global circulation anoma lies. The model responses to anomalous tropical thermal forcings that mimic the EOF patterns matched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observed circulation anomalies well, and they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linear processes. The importance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xtended and longrange forecasting capability in the extratropics is discussed.
张 旭Hai LINt江 静
关键词:TELECONNECTION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联系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与10~30d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d的周期变化,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与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活跃及中断关系密切。在梅雨偏多年,低层10~30d振荡主要通过南海低频反气旋和日本海低频气旋对江淮流域降水产生影响,并调控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进、东退,进而影响输送到江淮流域的水汽强度及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的汇合;而高层,亚洲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的低频气旋和反气旋影响着南亚高压的位置,从而形成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强弱变化。
庞玥王黎娟于波
关键词:江淮流域梅雨期副热带高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