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C51B05)

作品数:36 被引量:746H指数:17
相关作者:陈丽娟李维京周兵袁媛高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上海市气候中心北京市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降水
  • 11篇气候
  • 8篇气温
  • 5篇环流
  • 5篇季风
  • 4篇信号
  • 4篇汛期
  • 4篇气候预测
  • 4篇强降水
  • 4篇海温
  • 4篇MJO
  • 4篇大气环流
  • 3篇冬季气温
  • 3篇水汽
  • 3篇年代际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夏季
  • 3篇梅雨
  • 3篇季节内振荡
  • 3篇干旱

机构

  • 27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上海市气候中...
  • 4篇北京市气候中...
  • 4篇武汉区域气候...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河北省气候中...
  • 2篇四川省气候中...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11篇陈丽娟
  • 6篇李维京
  • 5篇周兵
  • 4篇袁媛
  • 4篇贾小龙
  • 3篇柯宗建
  • 3篇高辉
  • 3篇李震坤
  • 3篇王冀
  • 3篇杜良敏
  • 3篇陈伯民
  • 3篇杨明珠
  • 3篇信飞
  • 3篇任福民
  • 3篇刘芸芸
  • 2篇宋文玲
  • 2篇梁萍
  • 2篇王永光
  • 2篇赵振国
  • 2篇龚振淞

传媒

  • 12篇气象
  • 7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地理科学
  • 3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5篇2014
  • 15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态下中国梅雨范围研究
利用相关资料,对气候态下我国梅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不仅出现在长江流域,其北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都存在梅雨现象。REOF分析得到位于我国长江、江南和江淮地区梅汛期降水的四个基本型态:长江型、南部型、江淮型和东...
胡景高周兵徐海明
关键词:气候平均入梅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高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被引量:30
2012年
基于1960~2009年华北地区90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 a华北地区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华北地区高温日数以海拔高度800 m等值线为界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南部主要呈减少趋势,北部主要呈增加趋势。同时它显现出明显的"多-少-多"年代际变化特征,与1960年代相比,2000年代高温日数在7月稍增加,5和8月有所减少。近50 a华北地区累计高温过程频次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南北部高温过程集中的年代和月份也有所不同。
施洪波
关键词:高温日数
我国冬季气温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52
2013年
利用1951-2012年冬季全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以及NCEP/NAC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北极海冰等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关键影响因子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在1985年之前处于冷期,之后为暖期;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且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针对这种年代际变化的基本事实,提出针对冷期和暖期中不同影响因子与冬季气温的关系分时段建立冬季气温的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以反映冬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正确的预测策略是利用相同年代际背景下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的时间序列资料建立预测模型,以确保预测模型中反映的预测对象与预测因子关系的稳定性,进而保持较高的拟合及预测水平。
李维京李怡陈丽娟赵振国
关键词:冬季气温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
2012年冬春季高原积雪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罗格斯大学积雪遥感资料、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和NOAA陆地降水分析数据PREC/L,从2011/2012年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多现象与亚洲夏季风的观测事实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出发,诊断分析了2011/2012年冬春积雪与亚洲夏季风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12年春季和前期冬季,青藏高原主体上空对流层主要为气旋性环流距平且气温偏低,这与积雪偏多年的环流特征一致。尤其在90°E以西,自青藏高原到热带地区,前期冬春季对流层中部气温表现为北冷南暖的距平特征,有利于夏季自热带印度洋到高原温度梯度偏弱,造成南亚夏季风偏弱。但是在90°E以东的高原东部到东亚地区及其南侧的低纬度地区,对流层温度距平为北正南负型,温度梯度偏弱,有利于亚洲东南部大气环流冬夏季节转换偏早,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东亚夏季风偏强,这种环流特征受到高原以外的其他外强迫信息的影响。2011/2012年冬春季积雪偏多特征可能对南亚夏季风偏弱有重要贡献,而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不明显。
竺夏英陈丽娟李想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温度梯度
黑潮区海温对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站点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黑潮海温(SST)与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夏季各月及初秋黑潮区SST异常变化和中国北方秋季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十分显著。当黑潮区SST偏高(低)时,华北大部、黄淮北部、河套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环渤海区域初霜冻日期偏晚(早)。进一步分析显示,夏末和初秋黑潮区SST异常主要通过影响其上空初秋及秋季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对华北、黄淮北部等地区初霜冻造成影响。当黑潮区SST偏高(低)时,我国华北至日本以东区域上空500 hPa高度场偏高(低),低层风场则出现东南(西北)风,从而导致东亚大槽偏弱(强),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势力被削弱(增强),从而导致上述区域初霜冻发生较常年偏晚(早)。
杨明珠陈丽娟宋文玲
关键词:环流系统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
陈丽娟袁媛杨明珠左金清李维京
关键词:海温异常汛期降水
文献传递
月内(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与气候趋势预测系统及应用进展
本文对月内(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与气候趋势预测系统(MAPFS1.1)的框架、预测方法与模块功能、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该系统包含三种强降水过程预测方法模块和一种月降水趋势预测方法模块,目前已在华东区域等10个省...
陈伯民信飞沈愈李震坤杨雅薇史印山林纾
文献传递
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期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10年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30年气候平均降水资料,通过动力诊断与分析手段研究了2007年6—7月发生在我国淮河流域的暴雨。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环流垂直结构和降水有着非常好的对应关系。暴雨期间,鄂霍茨克海阻高与乌拉尔山阻高这种双阻高形势对于淮河流域的持续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南亚高压高层(200 hPa)基本为正散度区,低层(850 hPa)为负散度区,上下层强烈的抽吸结构对暴雨的发生也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在淮河暴雨期问,南亚高压(200 hPa)与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着相向而行的移动路径;位涡对于分析冷空气的活动,有着比较清晰的意义,暴雨发生前,有明显的正位涡异常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伸展。大气非绝热加热分析结果显示,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两者的高值中心与相应时段暴雨中心位置一致。
桂海林周兵金荣花
关键词:位涡视热源视水汽汇暴雨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8
2013年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从研究成果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应用的角度,重点关注海温异常和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以及我国汛期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关系,总结了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信号对我国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以及汛期降水预测的难度。最后指出气候预测业务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机理研究和动力气候模式发展方面的需求。
陈丽娟袁媛杨明珠左金清李维京
关键词:海温异常汛期降水
武汉异常强降水水汽来源、输送路径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采用百分位法挑选出武汉站63次强降水事件,使用Hysplit模型模拟强降水事件不同高度上后向168 h的运动轨迹并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强降水发生时底层暖湿气流主要来自南海,自南方路径输送;中层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以西南路径输送,其中青藏高原东南侧和南海充当水汽输送通道;较高层水汽输送路径以偏西路径为主,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此外,稳定、持续的大尺度环流配置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如副高南侧的暖湿气流沿着南支槽前向北影响长江中游。850 hPa上,马斯克林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汇入亚洲地区低涡南侧的偏西气流中,越过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与来自澳大利亚越赤道后转向的偏南气流自我国南端北上抵达长江中游。
张灵杜良敏陈丽娟高正旭
关键词:HYSPLIT水汽输送后向轨迹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