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SY[2013]3162)
-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娟刘灵飞龙健廖洪凯张文娟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基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的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灌丛、水田、菜园、玉米地和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层次下(0~10、10~20、20~30 cm)含量的系统研究,结合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大粒径团聚体为主,并且〉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可高达70%以上。随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明显,变幅范围分别为15.1~38.0和15.4~40.3 g·kg^-1,表现以水田含量最高,菜园和灌丛相对居中,而以退耕3 a草丛最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效应按水田、菜园、灌丛、退耕15 a草丛、玉米地和退耕3 a草丛依次下降,表明水田可作为喀斯特山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优势农业类型。与玉米地相比,退耕3 a草丛有机碳储量降低了15.8%,而退耕15 a草丛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所提高,但恢复速率相对缓慢,以每年0.35 Mg·hm^-2的速度增加。
- 廖洪凯李娟龙健刘灵飞杨华张文娟
- 关键词:土地利用退耕喀斯特山区
- 黔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的影响机制
- 2016年
- 中国黔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标志性的地理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根据这一地区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建设和提高地区生态安全保障的要求确定了喀斯特土壤水分日后研究的方向和关键,通过日后研究方向和重点的确立,发现该区域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的科学方案。
- 杨佳庭
- 关键词:土壤水分生态恢复
-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枫湖入湖流域土壤团聚体磷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以贵州省安顺市红枫湖入湖口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菜园、林地及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0—15em和15~30cm两个层次土壤团聚体总磷含量及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原状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总磷含量均表现为玉米地〉菜园〉撂荒地〉林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磷形态含量以ResidualP、NaOH—P、NaHCO3-P为主,其中ResidualP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含量均最高,变幅分别为玉米地28.3%~45.4%、林地61.1%-72.7%、菜园45.9%~53.0%、撂荒地52.1%-72.4%;玉米地和菜园土壤均表现为有机磷含量约为无机态含量的2倍;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对总磷含量的贡献率呈减少趋势,土壤团聚体对总磷含量贡献主要集中在5~2mm和2~0.5mm两个粒级中,贡献率均达77%以上,其中耕作土壤(玉米地、菜园)中5-2mm和2-0.5mm两个粒级团聚体中的磷是湖泊面源污染中磷素的主要贡献载体,也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
- 杨华龙健李兆君廖红凯刘灵飞李娟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磷含量磷形态
-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周转速率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4年
- 以贵州西南部典型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的灌丛、水田、旱地、退耕3年草丛和退耕15年草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层次(0—10、10~20和2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速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30.37、31.24、21.86、17.49和22.50g·kg-1,灌丛和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地、退耕3年草丛和退耕15年草丛(P〈O.05);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规律表现为培养前期矿化速度快,培养中后期逐渐变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度存在差异,退耕3年草丛和退耕15年草丛的矿化速度较快,旱地的矿化速度快于水田;O~10和10~20cm土层,灌丛土壤有机碳半衰期最长,分别为722和639d,水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半衰期在各层次均高于旱地及其退耕草地,表明水田可以作为喀斯特山区长期固碳的优势土地利用类型。总之,土地利用,特别是退耕,是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的重要因素。
- 张文娟廖洪凯龙健李娟刘灵飞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半衰期喀斯特山区
- 典型喀斯特山区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5年
- 选取典型喀斯特山区荒草地、灌丛地、次生林地和原生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个季节对选定区域分层(0—15和15~30em)进行土壤采集,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原生林2项指标全年平均分别为72.61和7.39g·kg^-1,显著高于次生林(30.33和2.90g·kg^-1)、灌丛地(19.32和2.04g·kg^-1)和荒草坡(17.75和1.83g·kg^-1)。在土壤各理化指标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与其他指标均有良好相关性,影响研究区土壤理化指标的主要因素是植被因素(74.31%),次要因素是季节因素(14.85%)。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储量在各个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表现为春秋两季较高,夏冬两季较低。
- 李菲李娟龙健廖洪凯刘灵飞张文娟
-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喀斯特山区
- 种植花椒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5年
- 以贵州西南部典型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内5年、17年、30年生花椒林和乔木林(约60年)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方法研究了0~15、15~30、30~50 cm这3个剖面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0年生花椒林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在各层土壤中均高于对应的乔木林土壤,而5年、17年生花椒林地各层土壤则均低于对应的乔木林土壤,3种花椒林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分配比在各层均高于对应的乔木林土壤.长期种植花椒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乔木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在各层均显著高于对应的3种花椒林土壤(P<0.05).随花椒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在0~15 cm和15~30 cm土层先增加后减少,在30~50cm土层则为先减少后增加.短期花椒种植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增加,长期则降低了0~15 cm和15~30 cm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花椒种植有利于深层(30~5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
- 张文娟廖洪凯龙健李娟刘灵飞
-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椒林土壤有机碳矿化活性有机碳
- 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普定后寨河为例被引量:5
- 2017年
-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主要阴离子为HCO_3^-、SO_4^(2-)、C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53%、15%、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占总离子含量的19%和6%,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pH为7.51~8.23,呈微碱性;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HCO_3^-、Na^+、NO-3-N、Ca^(2+)、TP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K^+、Mg^(2+)、Cl^-、TN、NH_4^+-N、SO_4^(2-)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性质主要由地层岩性决定,对农业活动、居民生活活动响应敏感,其中以农业活动最为显著,居民生活活动次之。喀斯特山区居民的农业活动和人为干扰使得浅层地下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影响水质。
- 龙健郭琴廖洪凯李娟刘灵飞卢怡姚斌龙治峰
-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