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4010053)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唐纯志陈国蓉贺小英肖生红冯淑兰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气道
  • 4篇哮喘
  • 4篇哮喘豚鼠
  • 3篇气道重构
  • 2篇蛋白
  • 2篇电针
  • 2篇针灸
  • 2篇疾病模型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酶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针灸疗法
  • 1篇针灸效应
  • 1篇气道内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豚鼠模型

机构

  • 4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贺小英
  • 4篇陈国蓉
  • 4篇唐纯志
  • 3篇冯淑兰
  • 3篇肖生红
  • 2篇袁青
  • 1篇杨路
  • 1篇庄礼兴
  • 1篇刘芳
  • 1篇何新芳
  • 1篇赖新生
  • 1篇江钢辉

传媒

  • 2篇新中医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频率电针对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频组和高频组,每组8只。用100g/L卵清蛋白注射液进行腹腔注射以致敏,从第15天起,隔天用10g/L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以激发(共6周)进行造模。分别采用低频和高频两种不同频率的电针针刺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共28天。检测各组支气管和肺组织中MMP-9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经过电针治疗后豚鼠支气管肺泡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降低,低频组、高频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低频组效果优于高频组(P<0.01),并且低频组MMP-9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结论:电针豚鼠背三针可通过下调MMP-9表达,以干预哮喘豚鼠的气道重构,且低频电针优于高频电针。
肖生红陈国蓉贺小英唐纯志冯淑兰
关键词:哮喘电针气道重构
电针对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病理结构的作用及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病理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0%卵清蛋白注射液腹腔注射致敏,第15 d起隔天以1%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以激发(共6周)进行造模。采用电针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干预治疗,隔天1次,共6周。治疗结束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豚鼠肺组织和支气管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嗜酸粒细胞计数,并进行病理形态学测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出现了哮喘气道重构的病理学改变,地塞米松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的肺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表现,但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的支气管及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相比较,电针治疗组嗜酸性粒细胞数略高(P<0.05)。模型对照组气道纤维组织厚度、气道内膜厚度高于正常组,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都比模型对照组低(P<0.05);在小气道中,模型对照组气道平滑肌厚度高于正常组,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电针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的观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豚鼠背三针能降低气道重构豚鼠模型支气管及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减轻气道炎症反应;降低豚鼠大气道的气道纤维组织厚度、气道内膜厚度及小气道平滑肌厚度。
肖生红贺小英陈国蓉唐纯志冯淑兰
关键词:气道重构针灸效应哮喘疾病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在气道重构哮喘豚鼠模型的表达及电针干预效应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通过卵清蛋白注射液制作气道重构哮喘豚鼠模型,观察气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健康豚鼠48只,雌雄各半。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地塞米松组和模型组4组,每组12只。电针治疗组,地塞米松组和模型组动物于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100g/L卵清蛋白注射液1mL以致敏,正常对照组动物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mL。第15天起作部动物隔天用卵蛋白粉末加上生理盐水配成10g/L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约20s。电针治疗组每次卵白蛋白喷雾攻击前0.5h开始电针治疗。地塞米松组于每次卵白蛋白喷雾攻击前0.5h腹腔注射100g/L地塞米松1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气道重构相关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各组动物支气管和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纳入的48只豚鼠,4只于造模过程中死亡而脱落,其余44只进入结果分析。各组豚鼠的支气管、肺组织切片中均见棕黄色颗粒状的免疫阳性反应,主要集中在气道上皮细胞、基底膜、肺间质、软骨和炎症细胞中。模型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与地塞米松组的支气管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蛋白表达增加,电针豚鼠背六穴能降低气道重构豚鼠模型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②电针豚鼠背六穴可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干预哮喘豚鼠的气道重构。
陈国蓉冯淑兰肖生红唐纯志贺小英赖新生何新芳袁青刘芳杨路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哮喘针灸疗法气道重构
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蛋白表达及电针对其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观察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蛋白表达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电针组、地塞米松组、模型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第1天以10%卵清蛋白注射液腹腔注射致敏,于第15天起隔天用1%卵蛋白溶液超声雾化以激发(共6周)进行造模。干预治疗采用电针背六穴(大杼、风门、肺俞,均为双侧),隔天1次,共6周。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与气道重构相关的细胞因子IGF-Ⅰ在各组支气管和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IGF-Ⅰ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电针组与地塞米松组IGF-Ⅰ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哮喘豚鼠气道重构模型气道内IGF-Ⅰ的蛋白表达增加,电针豚鼠背六穴能降低气道重构豚鼠模型支气管和肺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提示电针豚鼠背六穴可通过下调IGF-Ⅰ蛋白表达,以干预哮喘豚鼠的气道重构。
贺小英陈国蓉庄礼兴江钢辉袁青唐纯志
关键词:哮喘疾病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