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3870)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成官迅刘国顺虞康惠阎静黎蕾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冠状
  • 5篇动脉
  • 5篇冠状动脉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动脉成像
  • 3篇心肌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冠状动脉成像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心肌病
  • 2篇型心
  • 2篇选择性冠状动...
  • 2篇造影
  • 2篇肌病
  • 2篇功能成像
  • 2篇冠状动脉造影
  • 2篇成像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深圳市龙岗区...
  • 1篇解放军第一八...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作者

  • 8篇成官迅
  • 7篇阎静
  • 7篇虞康惠
  • 7篇刘国顺
  • 1篇黎蕾
  • 1篇向子云
  • 1篇赵双全
  • 1篇周雯

传媒

  • 3篇功能与分子医...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评估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NCIP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图像。利用AI系统新冠肺炎诊断模块自动识别肺炎病变的数量、测量病变体积、计算病变体积所占肺叶的百分比,得出病变的疑似新冠肺炎的概率。评估该AI系统识别病变数量的准确性和病变范围的准确性。结果:26例NCIP患者AI自动检测出215处病变,其中76.9%(20/26)的患者AI识别的病变数量高于医生评估的数量。23.1%(6/26)的患者病变体积小于10 cm^3,38.5%(10/26)的患者病变体积为10~100 cm^3,38.5%(10/26)的患者病变体积大于100 cm^3。57.7%(15/26)的患者病变体积百分比小于10%,23.1%(6/26)的患者体积百分比为10%~25%,15.4%(4/26)的患者体积百分比为25%~50%,3.8%(1/26)的患者体积百分比大于50%。34.6%(9/26)的患者NCIP的疑似概率大于50%,其中仅11.5%(3/26)的患者疑似概率为99%,65.4%(17/26)的患者疑似概率小于25%。61.5%(16/26)的患者肺部一些较小的病变未被AI识别,38.5%(10/26)的患者两个相邻病变识别为同一病变,42.3%(11/26)的患者肺部伪影被识别为病变,61.5%(16/26)的患者肺部正常结构被识别为病变,30.8%(8/26)的患者肺内的一些其他病灶被识别为NCIP病变,46.2%(12/26)的患者小病灶被识别为肺结节。88.5%(23/26)的患者部分病变边缘正常的肺组织被识别为病变;61.5%(16/26)的患者部分病变边缘未被识别为病变。结论:AI辅助诊断系统能迅速识别CT影像中的肺炎病变,并进行体积测量,给出NCIP的疑似概率,帮助医生快速识别高危人群,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节省时间和精力,达到精准防控的效果。
邓灵波周雯赵双全向子云成官迅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人工智能
DS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DS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在我院行支架术后患者,于术后3 ~ 22月行DSCT检查,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对照,分析比较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在25例支架术后复查的患者中,发现支架总数57枚,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率为49.12% (28/57),SCAG诊断支架再狭窄率为46.37%(27/57),两者对支架再狭窄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6.30%、93.33%、94.74%.与SCAG比较,DSCT误诊2例,漏诊1例.结论 DSCT可较准确地评估支架置入术后有无再狭窄,可成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重要的随访手段.
成官迅黎蕾刘国顺阎静虞康惠
关键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临床应用解剖的双源CT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双源CT(DSCT)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MB-MCA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方法分析3709例冠状动脉CTA病人,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16段分段法对检出的MB-MCA进行准确定位,对其长度、深度、收缩期管腔压缩程度及其伴随的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3709例病人中发现MB-MCA 638例,检出率约17.20%,共检出654支MB-MCA,其中426支位于7段(S7)、72支位于8段(S8)、56支位于6段(S6),其余分别分布于2段(S2)、3段(S3)、4段(S4)、9段(S9)、11段(S11)、12段(S12)、13段(S13)及16段(S16);MB-MCA平均长度为(20.52±9.84)mm,平均深度为(1.27±0.93)mm;收缩期时MCA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但重度狭窄罕见;92例MB-MCA患者在MCA前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结论 DSCT不仅可直接显示MB-MCA的解剖形态,还可动态评价其在整个心动周期的变化,为MB-MCA临床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虞康惠成官迅刘国顺阎静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X线计算机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阎静成官迅刘国顺虞康惠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成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对照,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DSCT冠状动脉及SCAG成像的受检者199例,分析比较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在199例受检者中,共发现2656段冠脉血管段、792条分支;DSCT与SCAG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在以血管段、血管分支及受检者为单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38﹪、97.05﹪、95.75﹪;92.65﹪、97.04﹪、95.45﹪;94.12﹪、78.26﹪、90.45﹪。在以冠脉血管段为单位评估冠脉狭窄(≥50﹪)时,共误诊63血管段,漏诊50血管段,误诊原因主要由于重度钙化,髙心率或心律失常及最佳绝对时相选择的错误,漏诊原因主要由于人为疏忽或技术原因。结论相比较SCAG,DSCT在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CT可作为冠心病筛查的重要手段。
成官迅黎蕾刘国顺阎静虞康惠
关键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
双源CT功能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临床确诊为DCM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9~74岁,平均48.85±18.96岁)行DSCT冠脉造影检查,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评价左室形态与功能,并与13例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分析DCM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变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13例DCM患者DSCT均明确诊断。DCM组Dd、Ld、SI及LADd均大于对照组。DCM组基底部室壁厚度小于对照组,中部及心尖部室壁厚度与对照组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室壁增厚率从基底部到心尖部逐渐递增,DCM组左室各节段(S1~S17)室壁增厚率均小于对照组,且基底部到心尖部室壁增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M组左室MM、EDV、ESV大于对照组,EF小于对照组;SV、CO、CI虽然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DCM患者冠状动脉正常,5例左、右冠状动脉管壁见少量钙化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均小于30%。结论DSCT实现了对DCM解剖形态学、功能学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站式”评估,在DCM诊断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成官迅阎静刘国顺虞康惠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心肌病扩张型
双源CT低剂量自适应扫描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自适应扫描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1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心率≥65 bpm)采用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模式,数据采集期相根据屏气时心率设定:A组24例患者(65 bpm≤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70%R-R间期,B组27例患者(心率≥75 bpm),采集期相设为40%R-R间期。管电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 kg/m^2,120 kV;BMI〈25 kg/m^2,100 kV。分别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A组共评价299段冠状动脉,B组共评价345段冠状动脉。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评分为3-4分者分别占91.3%和92.2%;评分为1-2分者右冠状动脉(RCA)最多,其次是左回旋支(LCX);心率波动范围3-44 bpm。A组图像质量总体平均评分为(3.53±0.73)分,B组为(3.59±0.63)分。A组总体平均有效剂量为(2.85±0.93)mSv,B组为(3.10±0.86)mSv。结论:双源CT行低剂量自适应序列门控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心率≥65 bpm的患者中也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阎静成官迅刘国顺虞康惠
关键词:冠状血管
双源CT功能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确诊为HCM患者、13例正常人的临床资料和DSCT表现。结果:10例HCM患者DSCT均明确诊断,其中非对称性肥厚9例,对称性肥厚1例;1例呈梗阻性HCM。HCM组室间隔、前壁、心尖部厚度均大于对照组,侧壁、后壁厚度和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舒张末期左室最厚处室壁厚度与同层后壁厚度的比值(心尖部室壁厚度/基底部后壁厚度)大于1.5。LVIDd、LVID和LVOTd小于对照组,LADd大于对照组。正常人平均室壁增厚率约(57.88 5.09)%,HCM组肥厚处心肌室壁增厚率降低,约(20.10±4.89)%。HCM组左室MM、EF大于对照组,EDV、ESV小于对照组。1例HCM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粥样斑块,狭窄程度约85%;7例存在冠状动脉心肌桥,均发生在前降支。结论:DSCT实现了对HCM的解剖形态学、功能学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站式"评估,在HCM诊断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成官迅阎静刘国顺虞康惠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肥厚型心肌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