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30111)

作品数:44 被引量:516H指数:17
相关作者:李丽肖永庆张村林娜田国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武警陕西总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饮片
  • 16篇中药
  • 10篇中药饮片
  • 7篇色谱
  • 6篇药性
  • 6篇液相色谱
  • 6篇中药炮制
  • 6篇相色谱
  • 6篇高效液相
  • 6篇高效液相色谱
  • 5篇指纹
  • 5篇指纹图
  • 5篇指纹图谱
  • 5篇炮制品
  • 5篇解热
  • 5篇解热作用
  • 5篇大黄饮片
  • 4篇葡萄糖
  • 4篇O
  • 3篇丁酮

机构

  • 52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武警陕西总队...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山西职工医学...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科技公司
  • 1篇重庆莱美药业...
  • 1篇康美药业股份...

作者

  • 45篇肖永庆
  • 45篇李丽
  • 34篇张村
  • 16篇田国芳
  • 16篇林娜
  • 14篇陈东东
  • 9篇王云
  • 7篇隋峰
  • 7篇刘春芳
  • 6篇逄镇
  • 6篇李桂柳
  • 6篇刘颖
  • 5篇闫美娟
  • 5篇于定荣
  • 4篇麻印莲
  • 4篇李燕
  • 3篇刘亮亮
  • 2篇万红叶
  • 2篇郑燕芳
  • 2篇李文

传媒

  • 9篇中国实验方剂...
  • 9篇中国中药杂志
  • 7篇世界科学技术...
  • 6篇中华中医药杂...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Chines...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药与天然药...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2篇2012
  • 8篇2011
  • 14篇2010
  • 9篇2009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大黄的炮制方法繁多,功效和临床应用也因此不同。文章就大黄的炮制方法、功效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孙艳群林娜
大黄不同炮制品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0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合格大鼠随机分组后,除空白组外,每只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酵母菌悬液15 mL·kg-1;造模1 h后,立即给大鼠灌胃相应的药物,灌胃体积0.02 mL.g-1,给药剂量按生药量计为1.75 g·kg-1;在给药的第1,2,4,6 h测体温1次,求各时间点每只大鼠相对于其正常体温的体温变化值;于末次测完体温重复给药1次后取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环磷腺苷(cAMP)的含量。结果:空白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体温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酵母菌后,各测试时间点温差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正常组(P<0.01);大黄各炮制品给药后,4 h内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其中生大黄、酒大黄与熟大黄组分别在1,2,4 h时间点均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或P<0.01),大黄炭组在2 h时间点亦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或P<0.01);在相同时间点各炮制品之间比较,在1 h时间点,熟大黄和大黄炭组均显著高于生大黄和酒大黄(P<0.05或P<0.01),在2 h和4 h时间点,熟大黄和大黄炭组均显著高于酒大黄(P<0.05或P<0.01);酵母模型组下丘脑中cAMP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大黄各炮制品除熟大黄外,其余各组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各给药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和大黄炭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但解热作用强度前两者明显高于后两者,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有关。
隋峰闫美娟林娜肖永庆李丽
关键词:炮制品解热环磷腺苷
中药科研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被引量:9
2010年
文章在笔者多年从事中药科研实践的基础上,以一名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的角度分析、探讨了中药科研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诸如中药标准的制定问题、中药创新药物研究问题、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思路的差异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科研管理模式等问题。
肖永庆张村李丽
关键词:中药标准创新药物研究中药注射剂中医药理论中药饮片天然药物化学
提取温度和时间对大黄片主要蒽醌苷类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比较温浸和煎煮两种提取方法对大黄饮片主要蒽醌苷类成分的影响。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解释其服用方法的合理性。方法:大黄饮片分别以60℃和100℃浸提,并以HPLC法进行分析,比较在两个温度提取时,大黄饮片主要蒽醌苷类成分色谱峰峰面积随浸提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60℃提取对主要蒽醌苷类成分色谱峰峰面积的影响较缓和,峰面积在50 min时最大。100℃提取8 min时,主要蒽醌苷类成分峰峰面积最大,10 min后大部分色谱峰面积显著降低。结论:当大黄作为泻下药煎服时,其煎煮时间在8-10 min之内;而温浸服用时,温浸时间以50 min最佳。此结果与大黄生片大黄入煎剂后下或温水浸泡服用的临床应用特点相符合,并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合理地解释。
陈东东李丽张村田国芳肖永庆
关键词:温度大黄饮片
大黄不同饮片中2个蒽醌苷类成分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对大黄5种不同饮片中2个蒽醌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HPLC同时测定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Agilent TC-C18(2)柱,流动相乙腈-1%冰醋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41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结果:2个成分的线性关系较好(r〉0.999 8),测定范围分别为0.017 44~0.348 8,0.084-1.68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2%,97.87%。结论:大黄炮制过程中2个蒽醌苷类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生片、酒片、醋片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熟片、炭片含量较生品下降明显,大黄不同饮片蒽醌苷类成分含量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张村李丽肖永庆林娜刘春芳田国芳陈东东
关键词: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黄5种饮片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比较研究被引量:28
2010年
目的:建立大黄5种饮片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鞣质单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梯度洗脱同时测定大黄不同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选用Zorbax Eclipse XDB-C18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0℃;流速0.9 mL.min-1。结果:大黄酒、醋、熟、炭饮片中没食子酸的含量与生品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熟大黄的增加幅度最为显著,质量分数为139.3%。大黄生、酒、醋饮片中儿茶素的含量接近,而熟片和炭片中未检测到。结论:不同的炮制工艺对大黄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王云李丽张村肖永庆陈东东田国芳
关键词:饮片没食子酸儿茶素
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10年
胃肠道是大黄对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器官,该文在对近年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有关大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重点加强的方向和领域,为大黄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正确合理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闫美娟隋峰林娜
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为探索寒热证的本质,很多学者对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检索了CNKI1994~2009年的相关文献,从寒证、热证、寒热体质3个方面总结了近15年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以后的研究设想,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证动物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燕隋峰林娜
关键词:寒证热证动物模型
中药炮制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8
2009年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炮制理论研究与饮片生产相结合所建立和规范的系列炮制工艺规范和饮片质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所涉及的方法学研究、科研技术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炮制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科研模式等提出建议,并指出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炮制作为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传承、炮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炮制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
肖永庆张村李丽
关键词:中药炮制原理
掌叶大黄中的两个新化合物(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掌叶大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聚酰胺、凝胶等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和理化鉴别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掌叶大黄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2,5-二甲基-6,8-二羟基色原酮(1),1-甲基-2,8-二羟基-3-羧基-9,10-蒽醌(2),ω-羟基大黄素(3),4′-羟基苯基-2-丁酮(4),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没食子酰基-6″-O-(4′′′-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5),反式-3,5,4′-三羟基二苯乙烯-4′-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6),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O-桂皮酰基)-葡萄糖苷(7),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O-(4′′′-羟基)-桂皮酰基)-葡萄糖苷(8),反式-3,5,4′-三羟基二苯乙烯-4′-O-β-D-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
李丽张村肖永庆陈东东田国芳王云
关键词:掌叶大黄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