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7124)

作品数:17 被引量:99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登新马承愚牛耀岚李鸿莉李学文更多>>
相关机构: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冶金工程
  • 3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活性炭
  • 3篇制备活性
  • 3篇制备活性炭
  • 3篇三相流化床
  • 3篇金精矿
  • 3篇浸出
  • 3篇精矿
  • 3篇
  • 2篇预处理
  • 2篇气含率
  • 2篇氰化
  • 2篇氰化尾渣
  • 2篇尾渣
  • 2篇难选
  • 1篇等温线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电导率仪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特征

机构

  • 17篇东华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6篇李登新
  • 5篇马承愚
  • 4篇牛耀岚
  • 3篇李鸿莉
  • 2篇伍静静
  • 2篇印春生
  • 2篇李学文
  • 2篇李阳东
  • 1篇姜佩华
  • 1篇李松
  • 1篇侯伟丽
  • 1篇高国龙
  • 1篇孙利娜
  • 1篇赵洋
  • 1篇段广杰
  • 1篇肖文胜
  • 1篇郑志雄
  • 1篇朱飞龙
  • 1篇李征
  • 1篇林长青

传媒

  • 6篇矿冶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引江入湖修复城市内湖方案的初步探索被引量:3
2010年
文章采用引水换水方案,通过对湖北黄石磁湖水和长江水的水质监测,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态浸泡实验,模拟换水工程,测定水质基本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引江入湖修复城市内湖生态环境方案的可行性。结论认为:采用江水湖水比例为1.5∶1,秋冬季节引水较为适宜;考虑磁湖内源污染严重,单纯的引水对湖水水质改善难以发挥最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可以采取有效的内源污染治理方案和引水方案并重对磁湖进行生态修复。
伍静静李登新郑志雄肖文胜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态修复
三相流化床中表观气速对电导率及相含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应用电导探头测试技术,以直径5~6mm、颗粒密度2.6g/cm3的玻璃珠为固相,空气为气相,自来水为液相,对三相流化床中不同部位的电导率进行测定,研究了表观气速对电导率、气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上(除测孔1外)越靠近流化床中心部位电导率越低,轴向上与气体分布板距离越远电导率越低.在表观气速分别为0.81和2.82m/s时,流化床中心区域气含率较大,靠近边壁区域气含率减小(除测孔1外),随表观气速增加,气含率增加,气含率径向分布均匀性变差,轴向越向上气含率越大(除测孔1外),气含率轴向分布均匀性变差.
李鸿莉李登新刘广涛段广杰
关键词:三相流化床电导率仪电导率气含率表观气速
三相流化床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2014年
利用电导探头测试技术,以不同粒径的玻璃珠颗粒、金精矿、金矿氰化尾渣为固相,空气为气相,不同粘度的液体为液相,对三相流化床中不同测孔的电导率进行测试和计算,系统研究了颗粒粒径(dp)、密度(ρ)、质量(q)、表观气速(Ug)、液体粘度(μl)等对相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p从0.05 mm增加到0.15 mm,气含率(εg)增加2%~3%,而固含率(εs)减小2%~4%;其他条件相同,密度大的颗粒εs和εg较小;随q增加,εg降低,εs增加,玻璃珠颗粒每增加100 g,εg减小约2.5%,εs增加约1.5%;随Ug增大或减小,εg和εs亦随之增大或减小;随μl增大或减小,εg和εs亦呈增大或减小趋势.
李鸿莉李阳东李登新印春生
关键词:三相流化床动力学特征影响因素气含率固含率
磷酸活化纺织固体废弃物制备活性炭及表征被引量:12
2010年
以纺织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采用一步活化法制备活性炭。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磷酸浓度、浸渍时间、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借助氮吸附等温线、BET方程、BJH方程、SEM和FTIR分析了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磷酸浓度40%(质量分数)、浸渍时间24h、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30min。最佳条件下活性炭碘值为967mg/g,亚甲基蓝值为112mL/g,BET比表面积为1107.51m2/g,总孔容积为1.239cm3/g,中孔容积为1.024cm3/g,中孔占82.65%。活性炭表面具有羟基、羰基、内酯基和多种含磷官能团。
孙利娜李登新高国龙
关键词:活性炭磷酸
黄铁矿型难浸金精矿的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对黄铁矿型难浸金精矿采用臭氧氧化预处理,在选定的氧化工艺条件下,可有效地分解载金黄铁矿,浸出铁和硫。试验主要考察了通气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矿浆浓度、FeCl3.6H2O用量等因素对臭氧氧化预处理过程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
钱方珺李登新李青翠
关键词:臭氧氧化预处理
P204-仲辛醇皂化萃取氰化尾渣酸浸液中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P204-仲辛醇皂化萃取体系从金精矿氰化尾渣酸浸液中萃取分离铁,初步研究其萃取机理,并考察了萃取体系、P204浓度和料液初始pH值、含铁浓度及加入介质NaC l对Fe(Ⅲ)萃取的影响以及相比(O/A)、H2SO4浓度对Fe(Ⅲ)反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204和仲辛醇对酸浸液中的Fe(Ⅲ)具有一定协同萃取效应,仲辛醇作为萃取体系中的相转移试剂,尤其能改善铁的反萃效率。同时,采用氨水皂化后的萃取体系铁的提取率显著提高。P204、仲辛醇以及260#溶剂油以1∶1∶2的体积比混合作为萃取体系,在相比为2的条件下,调整含铁10.18 g/L的原酸浸液的pH值接近2.0,经过1级萃取,萃余液中含铁低于0.25 g/L;以25%(体积分数)的H2SO4反萃,有机相中的铁基本被反萃完全。通过萃取和反萃,铁离子溶液中杂质含量大大减少,尤其是砷的含量。
伍静静李登新
关键词:P204仲辛醇皂化
高硫高砷金精矿三相流化床流动特征模拟
2015年
常温常压条件下基于欧拉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高1.6m、内径0.09m的高硫高砷金精矿三相流化床流动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以空气为气相且为连续相,液态水为液相,密度为3.2g/cm3、粒径为0.5mm的高硫高砷金精颗粒为固相。模拟结果显示,流场的压力从计算域的入口到出口逐渐降低,速度场的变化对气液固局部相含率的分布影响显著;在径向上,气含率(εg)从计算域中心往边壁降低,在轴向上也逐渐降低;固含率(εs)从计算域的入口到出口逐渐减小,从计算域中心向边壁εs增加。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可为合理设置气流速度以及金矿投放量提供依据。
李鸿莉李阳东李登新印春生
关键词:三相流化床流动特征
微生物浸取废弃电路板粉末中的铜被引量:6
2008年
以单质硫为能源物质,城市污水厂污泥为菌株来源及培养基主要成分来培养氧化硫硫杆菌。取100mL氧化硫硫杆菌菌液用于浸取15g废弃电路板粉末中的铜,反应到预设时间后进行固液分离,另取100mL氧化硫硫杆菌菌液用于继续浸取剩余固体中的铜,考察不同浸取频次对铜累计浸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浸取频次的增加,铜累计浸取率逐渐提高。耗时24d,浸取频次分别为3、4、6、12、24次中,浸取24次的铜累计浸取率最高,为93.69%,其次是浸取12次的,铜累计浸取率为91.18%。虽然浸取24次的铜累计浸取率比浸取12次的高,但是前者在耗时24d后产生的浸取液(2.4L)是后者(1.2L)的2倍,考虑到微生物培养及后续处理成本,所以最佳浸取频次为12次。
吴思芬李登新姜佩华
关键词:废弃电路板氧化硫硫杆菌
TBP-MIBK协同萃取高硫高砷金精矿浸出液中的铁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TBP-MIBK混合体系从金精矿硝酸浸出液的盐酸介质中协同萃取铁,并研究其萃取机理。通过考察初始料液浓度、盐酸浓度、相比(Vorg/Vaq)及混合体系对铁的萃取率和分配系数的影响,得出萃合物的组成为HFeCl4.3TBP-MIBK。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初始料液浓度18.09 g/L,盐酸浓度6.14 mol/L,有机相组成TBP∶MIBK为7∶3,相比1∶1条件下,铁的萃取率达到99.32%,萃余液中含铁低于0.1 g/L。以蒸馏水反萃,含铁17.97 g/L的有机相在相比为1∶2时,铁基本上被反萃完全。通过萃取和反萃,铁离子溶液中杂质含量大大降低。
周勇李登新
关键词:金精矿
废弃麻制备活性炭热解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热重分析仪测试废麻纺织品并获得制备过程的TG-DTG曲线,发现废弃麻纺织品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热解,具有一致的失重过程演化趋势。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实验数据,F2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线性相关性可达0.988 8。废麻纺品在升温速率分别为5℃.min-1、10℃.min-1、15℃.min-1条件下的热解,采用二级化学反应模型分析,得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 8、0.976 4、0.935 6。最终确定其热解过程符合二级化学反应模型。
马承愚林长青牛耀岚
关键词:活性炭热解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