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003-5)

作品数:8 被引量:118H指数:5
相关作者:李玉全李健王清印张海艳李振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养殖
  • 4篇对虾
  • 4篇增氧
  • 3篇工厂化
  • 3篇工厂化养殖
  • 2篇养殖密度
  • 2篇液态氧
  • 2篇增氧技术
  • 2篇溶解氧
  • 2篇水质
  • 2篇水质因子
  • 2篇机械增氧
  • 2篇凡纳滨对虾
  • 2篇大菱鲆
  • 1篇氮磷收支
  • 1篇底栖生物
  • 1篇对虾养殖
  • 1篇对虾养殖池
  • 1篇养殖池
  • 1篇养殖系统

机构

  • 8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篇王清印
  • 8篇李健
  • 8篇李玉全
  • 6篇张海艳
  • 4篇李振东
  • 2篇姜令绪
  • 2篇刘德月
  • 2篇王仁杰

传媒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年份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8
2005年
研究溶解氧(DO)含量、养殖密度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及饵料转化率(FCE)的影响,同时通过生产试验探讨中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体重增长量、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50尾/m3组(LSD,0.032 8 g·d-1,91%和0.041 5 cm·d-1)、200尾/m3组(MSD,0.030 0g·d-1,61%和0.040 3 cm·d-1)、600尾/m3组(HSD,0.021 0g·d-1,39%和0.0348 cm·d-1).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摄食量和FC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影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LSD(0.061 g·g-1·d-1)、MSD(0.081 g·g-1·d-1)、HSD(0.094 g·g-1·d-1)和HSD(10.7%)、MSD(14.9%)、LSD(17.3%).养殖密度影响中国对虾生长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存活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的变化.DO含量对体重增长量、体长增长量、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和FCE的影响不明显.分析发现,蜕皮率和FCE受到DO含量和养殖密度交互作用的影响.生产试验表明,中国对虾在体长小于7 cm、养殖密度在200~250尾/m3时,与相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且成活率显著高于后者,说明中国对虾前期进行工厂化养殖是可行的.
李玉全李健王清印刘德月
关键词:中国对虾溶解氧含量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对虾养殖池氮磷收支的影响被引量:41
2007年
本实验设置300尾/m3、600尾/m3、1 200尾/m3和1 800尾/m3 4个养殖密度,探讨了工厂化对虾养殖池中养殖密度对氮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对系统氮、磷的贡献率分别为84.3%~98.3%和93.2%~97.3%,且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通过水层输出的氮、磷分别为总输出量的27.5%~36.3%和8.4%~23.9%,通过底泥沉积的氮、磷分别为总输出量的30.9%~43.9%和51.5%~62.3%.结果说明,在系统氮磷的总输出中,水层输出和沉积均占到了相当的比重,相比较而言,沉积作用更为重要.养殖密度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层和提高底泥沉积的氮磷量;总氮磷的投入中有14.5%~28.7%的氮和7.4%~16.5%的磷最终转化为对虾生物量,表现为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池壁附着物中积累的氮磷量在总氮磷输出中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0.3%~3.2%和0.2%~3.0%,且其比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果说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对虾工厂化养殖池氮磷的收支.
李玉全李健王清印张海艳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工厂化养殖氮磷收支
液态氧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的增氧效果被引量:4
2008年
试验结果表明,液态氧能使养殖水体持续维持较高的溶解氧(DO)含量(充气压力0.15 MPa,DO≥7.0 mg/L),且分布均匀,无DO分层现象。成本分析表明,液态氧增氧的成本略低于动力增氧。
李玉全张海艳李健王清印李振东
关键词:工厂化养殖增氧方式液态氧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被引量:18
2006年
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质因子4个方面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和池塘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差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丰度均低于池塘对虾养殖系统(分别为22815个/ml<31590个/ml,490.5个/L<650.0个/L,4.5个/10cm2<267.5个/10cm2),而溶解氧(DO)含量、氨态氮(NH4-N)和无机磷(PO4-P)浓度均高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对虾的生长量、生长速度及存活率均低于池塘养殖,但其养殖密度高,能很好的弥补生长速度之不足,更好的利用水体获得更高的单位生产量。
李玉全李健王清印刘德月
关键词:对虾工厂化养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微米纯氧气泡增氧技术养殖大菱鲆效果初探被引量:3
2008年
试验旨在分析新型微米纯氧气泡增氧养殖大菱鲆的效果。试验采用微米纯氧气泡增氧和机械增氧2种方式,设置机械增氧组(溶解氧6~9mg/L)、微米纯氧增氧Ⅰ组(溶解氧6~9mg/L)和微米纯氧增氧Ⅱ组(溶解氧15—20mg/L)3个试验组。结果表明,微米纯氧Ⅰ组大菱鲆的体重增长、成活率、肥满度及饵料转化率高于机械增氧组;微米纯氧Ⅱ组各指标低于机械增氧组。7个月的大规模生产试验(800m^2水面,溶解氧6—9mg/L)表明,采用微米纯氧气泡增氧养殖大菱鲆,各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机械增氧,可以加快大菱鲆生长,提高成活率和饵料转化率。
李玉全张海艳李健李振东姜令绪王仁杰王清印
关键词:机械增氧溶解氧大菱鲆
液态氧增氧技术养殖大菱鲆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材料,以充空气作对比,分析液态氧增氧对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设置充空气(6-9mg/L)、液态氧I(6-9mg/L)和液态氧II(15-20mg/L)3个处理,定期检测水环境因子及大菱鲆生长相关指标。溶解氧(DO)含量在6-9mg/L范围内,液态氧增氧系统大菱鲆的体重(37.35g〉34.86g)、存活率(100%〉99%)、肥满度(4.50〉4.33)及饵料转化率(FCE,14.3%〉13.3%)等均高于充空气系统;DO含量为15-20mg/L时,大菱鲆的体重(32.03g)、存活率(94%)、肥满度(4.25)及FCE(11.1%)等均低于两6-9mg/LDO组。说明较低DO含量(6-9mg/L)下,液态氧促进大菱鲆的生长、提高成活率和FCE。7个月的养殖试验发现,液态氧系统中大菱鲆体长(21.71cm〉19.16cm)、体重(500.20g〉305.92g)、成活率(98%〉87%)、肥满度(4.90〉4.35)和FCE(118%〉62%)均显著高于充空气系统。DO含量6-9mg/L范围内,利用液态氧养殖大菱鲆可以加快生长、提高成活率和FCE。
李玉全张海艳李振东姜令绪王仁杰李健王清印
关键词:液态氧大菱鲆
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3
2008年
【研究目的】为分析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增氧效果;【方法】设置增氧潜力、溶解氧(DO)扩散速度、水质因子、对虾生长等多个处理组,对比两增氧系统在各方面的差异。【结果】液态氧的增氧潜力是机械增氧的3倍左右,且DO扩散速度快;液态氧增氧系统和机械增氧系统的DO含量、水温、盐度和pH变化趋势相似,且均相对稳定。与机械增氧系统相比,液态氧增氧系统的氨态氮(TAN)、亚硝态氮(NO2-N)和可溶性磷(PO4-P)含量变化剧烈;液态氧增氧系统中开启增氧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O含量。液态氧增氧的运行成本与机械增氧相当;但液态氧增氧的效果稳定,且无噪音、无污染、不受外界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液态氧增氧在增氧潜力及增氧速度等多个方面均优于机械增氧。
李玉全张海艳李健王清印李振东
关键词:水质因子
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分析由不同放养密度引起的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以及主要水质因子的变化特点,探讨密度胁迫与水质因子对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对虾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设置2个养殖系统,第一系统设置150、300、600和900尾/m34个养殖密度,形成密度胁迫梯度;第二系统采用较低养殖密度(30尾/m3),养殖用水来自对应的第一系统的排放废水,目的是分离水质因子与密度胁迫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第一系统各处理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增长、体重增长、存活率、SGRL和SGRW均受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各项指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第二系统的存活率、体长增长、体重增长、酚氧化酶(PO)活力、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抗菌活力(Ua)和溶菌活力(Ul)高于第一系统对应处理,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第一系统,系统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不显著。【结论】凡纳滨对虾(体长<7.6cm或体重<6.1g)养殖密度为150~900尾/m3时,造成对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胁迫,水质因子的作用是次要的。
李玉全李健王清印张海艳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水质因子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