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1048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10482)
- 作品数:5 被引量:132H指数:4
- 相关作者:胡刚郑秋红张永光伍永秋刘宝元更多>>
- 相关机构:济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被引量:50
- 2007年
-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借助GIS平台生成DEM,通过DEM的叠加分析,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郑秋红张永光刘洪鹄
- 关键词:DEMGPS
- 栅格DEM中隔断线约束算法应用评价被引量:1
- 2014年
- 基于高精度差分GPS测量数据,在详细分析规则格网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过程中隔断线算法过程基础上,构建带约束算法的大比例尺沟道侵蚀形态的规则格网DEM,并将其与非带约束条件的规则格网DEM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带约束条件下的规则格网DEM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形态相符合,并优于依据同样点所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IN)转换而来的同等分辨率的规则格网DEM,而且研究发现随着格网间距的减小,插值结果与实测值间的RMSE也随之减小,规则格网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渐趋增强。
- 胡刚宋慧张明礼
-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规则格网不规则三角网
- 东北漫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被引量:26
- 2009年
-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沟道恶性扩张,已成为导致该区土地退化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传统方法测量浅沟形态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计算流域尺度的沟蚀现状,分析东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并对比分析其与黄土高原浅沟侵蚀发生的地貌因子之间的异同。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沟分布密度0.56—0.93km/km^2,年侵蚀模数达到118~199m^3/km^2,浅沟破坏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达0.11%~0.19%,浅沟沟壑密度已经达到中度和强度侵蚀,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区浅沟的临界汇水面积大于黄土高原,分布的临界坡度小于黄土高原,这主要由黑土区坡长坡缓的特点决定。
-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郑秋红张永光魏欣
-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 不同插值方法对降水量空间不确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2年
- 鉴于点状数据的降水插值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具有不确定性,从空间角度出发,以山东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例,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对反比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方法、径向基函数法、全局多项式法和局部多项式法5种常用插值方法的整体插值精度和分区后各分区的插值精度分别进行分析验证。研究认为:山东省整体插值的最优方法为反比距离权重法;分区插值的最优方法中,平原地区为克里金方法、丘陵地区为全局多项式法、鲁中山地为反比距离权重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体插值精度和分区插值精度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降水插值模型的选取提供指导,同时分区插值的思路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胡刚赵刚宋慧
- 关键词:不确定性
- The Characteristics,Distributions of Gully over Rolling Hill Areas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 Gully ero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sediment production,however it’s frequently being overlo...
- HU GangLIU Baoyuan
- 基于Mann-Kendall的济南市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被引量:46
- 2012年
- 基于Mann-Kendall检验方法,通过对1951—2007年济南市气温数据的分析,发现济南市年均气温存在十分明显的上升趋势,线性增温速率为0.24℃/10 a,其中50、80年代年均气温增温迅速,60、70年代呈相对稳定的波状起伏,1983年之后升温趋势十分显著,2000年之后升温趋稳并呈微小下降态势。研究时段内年均气温存在两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75年和1984年。对于四季气温,春季和冬季增温趋势十分显著,两季的升温速率分别为0.31℃/10 a和0.43℃/10 a;秋季气温增温显著,夏季气温随时间变化而增暖的趋势不明显,两季的升温增速分别为0.156℃/10 a和0.055℃/10 a。四季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和秋季整体呈现缓慢波状上升,而夏季和冬季则起伏较大。分析表明,1969年的夏季和1986年冬季是季温发生突变的节点。
- 胡刚宋慧
- 关键词: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