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ZX07421-004)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霞韦霄屈卫东郑唯韡陈鑫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柱定性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上海市饮用水中微量碘化物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对目前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中气相色谱测定碘化物的色谱条件、定性定量方法等进行改进和优化,并以该法测定上海市饮用水中碘化物含量。方法先以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鉴定衍生化产物碘丁酮,再用双毛细管柱配合电子捕获检测器对碘丁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后分别采集上海市以长江、黄浦江及其内河为水源的3家水厂原水和出厂水各100ml测定水样中碘化物水平。结果经质谱鉴定发现碘化物衍生化后生成碘丁酮存在2个同分异构体,即1-碘-2-丁酮和3-碘-2-丁酮。采用双毛细管柱定性分析显示,碘丁酮分离度好,整个色谱分离时间为19.33min。选择响应值较高的3-碘-2-丁酮进行定量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1~100μg/L,确定系数/2=0.9997;方法检出限为13n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68%~104.37%,相对标准偏差为2.14%~4.41%。该方法测定3家上海市不同水源水厂的原水和出厂水中碘化物含量结果发现,原水中碘化物浓度以黄浦江最高(15.14μg/L),内河次之(6.97μg/L),长江最低(3.55μg/L);除水厂2出厂水中碘化物浓度下降外(水厂2原水中碘化物浓度为15.14μg/L,出厂水中为1.81μg/L),水厂1和3均呈略微上升(水厂1和3原水中碘化物浓度分别为3.55、6.97μg/L,出厂水中分别为5.92、9.62μg/L)。所有水样经平行双样测定的相对偏差均≤9.73%。结论改进后的方法灵敏度更高、定性定量更准确,适用于水中微量碘化物的分析。
- 韦霄张亚英张东王霞盛英杰张晶郭帅郑唯华陈鑫屈卫东
- 关键词:碘化物色谱法气相
- 饮用水碘代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及细胞和遗传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1年
- 碘代消毒副产物(iodo—disinfection byproducts,Iodo—DBPs)是饮用水消毒过程中新发现的未受控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其形成取决于原水碘离子水平和消毒剂,氯胺消毒易形成Iodo—DBPs。天然水体碘离子浓度不高,高浓度碘离子常来自工业污染和海水侵袭。沿海地区因咸潮可致含卤化学物进入水体,在自来水生产和消毒后生成Iodo-DBPs。
- 韦霄王霞郑唯韡屈卫东
- 关键词:消毒副产物遗传毒性水碘细胞离子水平DBPS
- 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检测上海市不同水厂各处理工艺环节水中几种除草剂、杀菌剂和雌激素水平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 建立应用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定性定量检测饮用水中几种除草剂、杀菌剂和雌激素的方法.方法 采集不同水厂各工艺环节水样各1 L,每点设2个平行样,以XAD-2树脂富集水样中目标污染物,30%丙酮-甲醇洗脱,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目标污染物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6种待测物质(莠去津、甲草胺、4-枯基酚、噻苯咪唑、β-雌二醇、乙炔雌二醇)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1~10 μg/ml,R2为0.9915~0.9995,检出限为0.01~0.40 μg/L,加标回收率为74.0%~11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14.8%.黄浦江水源的原水、混凝后水、沉淀后水和出厂水中均可检出莠去津(0.11~0.13 μg/L)、4-枯基酚(0.20~0.35 μg/L)、噻苯咪唑(0.96~1.66 μg/L)、β-雌二醇(1.02~1.32 μg/L)、乙炔雌二醇(0.92~1.46 μg/L),各水样中均未检测到甲草胺.长江水源水厂各水样中均未检出6种污染物.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合于饮用水中目标污染物的同时定性定量分析.黄浦江水源饮用水中上述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长江水源饮用水.黄浦江为水源的饮用水中存在μg/L级的噻苯咪唑、β-雌二醇、乙炔雌二醇应该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引起重视.
- 郑唯韡王霞田大军韦霄陈鑫张皓周颖刘莉郭帅蒋颂辉屈卫东
- 关键词:碎片质谱法环境监测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肥胖流行的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肥胖症(obesity)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肥胖的流行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症不仅可引起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还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乳腺癌等多种疾病和癌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尽管肥胖发病的核心机制是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但是过去30年全球肥胖率上升之快绝不仅仅源于过多的食物摄入和运动减少。近些年,国外研究发现某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EDC)可能引发肥胖,或与肥胖存在相关性。已有学者综述了2007年以前EDC与肥胖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而考虑到全球肥胖流行问题的突出性,EDC促进肥胖流行的观点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是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笔者将重点阐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一。
- 王斌周颖
-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肥胖症代谢障碍性疾病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学术界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