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4203)

作品数:12 被引量:120H指数:8
相关作者:贾志清朱雅娟李清雪于洋刘海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淮南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乌柳
  • 3篇植被
  • 3篇土壤
  • 3篇护林
  • 3篇共和盆地
  • 3篇防护林
  • 3篇不同林龄
  • 2篇养分
  • 2篇植被恢复
  • 2篇中间锦鸡儿
  • 2篇青海共和盆地
  • 2篇人工防护林
  • 2篇锦鸡儿
  • 2篇根系
  • 1篇性状
  • 1篇养分含量
  • 1篇养分特性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机构

  • 1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作者

  • 11篇贾志清
  • 8篇朱雅娟
  • 7篇李清雪
  • 6篇刘海涛
  • 6篇于洋
  • 2篇刘丽颖
  • 1篇李虹
  • 1篇王永胜
  • 1篇时忠杰
  • 1篇闫峰
  • 1篇颜守保
  • 1篇单楠
  • 1篇杨晓晖
  • 1篇刘瑛

传媒

  • 2篇中国沙漠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丘不同部位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土壤养分特性及植物群落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以青海共和盆地沙丘上12年生的中间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流动沙丘为对照,探讨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沙丘部位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的影响。在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内沙丘的迎风坡中部、坡顶、背风坡中部和流动沙丘采集土壤样品,深度为0 5,5 10,10 20和20 50 cm。结果表明:与流动沙丘相比,沙丘3个部位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20 cm的有机质、0 50 cm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得到显著提高。迎风坡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0 20 cm深度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坡顶和背风坡。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和植被盖度增加,迎风坡草本植物盖度明显高于坡顶和背风坡。
李清雪朱雅娟贾志清王永胜于洋
关键词:植物群落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被引量:7
2015年
以共和盆地乌柳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4、11、25和37年生)乌柳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菊科、藜科、豆科和禾本科为各阶段乌柳林下植被的优势科。4个林龄乌柳林下植被重要值较大的物种不尽相同,赖草在各林龄乌柳林下植被中均为优势种。演替各阶段多年生植物种数占绝对优势且基本保持稳定,其单种重要值明显大于一年生植物。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流动、半流动沙地中出现的一年生植物逐渐消失,小、半灌木开始出现在林下植被中。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随演替进展,林下植被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稳定,物种多样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植被群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刘海涛贾志清颜守保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林下植被乌柳
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人工林根系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剖面法对青海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人工林的根系进行调查,分析5a、9a和25a根系的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中间锦鸡儿人工林的吸收根(d≤1mm)和输导根(d>1mm)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同。5a、9a和25a吸收根主要分布土层分别是10~30、10~50cm和10~60cm,输导根主要分布土层分别是10~50、10~60cm和10~90cm。②随着林龄的增加,根系的吸收根、输导根的总生物量、总比根长和总根长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各林龄根系中的吸收根比输导根具有更高的比根长和根长密度(P<0.05)。因此,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③中间锦鸡儿人工林根系,尤其是吸收根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变化,吸收根集中分布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
刘丽颖贾志清朱雅娟魏登贤杨德福赵雪彬
关键词:吸收根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
高寒沙地植被恢复区乌柳人工防护林对土壤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以不同恢复年限(6,11,16和21年)的乌柳人工防护林为研究对象,以丘间低地为对照,研究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人工防护林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柳林样地土壤含水量受林龄和深度的影响,上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为剧烈;与对照相比,不同林龄乌柳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增长显著增加,并呈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各林龄乌柳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同一林龄乌柳林上层土壤(深度<100 cm)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下层;随植被恢复时间增长,土壤pH值逐渐降低,土壤碱性减弱;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乌柳人工防护林能够使植被恢复区土壤化学性质不断改善,土壤肥力水平得到提高。
于洋贾志清朱雅娟赵淑伶刘艳书刘海涛李清雪
关键词:养分含量改良土壤
高寒沙地乌柳(Salix cheilophila)林根系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对青海共和高寒沙地植被恢复区不同林龄(6年、11年、16年和21年)乌柳(Salix cheilophila)人工防护林根系分布及根量进行了调查、测定,同时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垂向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乌柳林根系主要由中根和细根构成,其数目占土壤剖面根系总数的90%以上,其中又以直径小于2.0mm细根所占比例最高,细根占剖面根系总数的50%以上;②各林龄乌柳根系在0~50cm土层分布较为集中,在30cm以下土层,根量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6年生乌柳林根系垂直分布在0~130cm,20年生乌柳可达200cm,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长,各林龄根量显著增加(p<0.05);③各林龄乌柳林有明显发达的垂直主根,属典型的垂直状根系,随植株不断生长,根系表现出深根性;④以不同深度根系重量作为解释变量,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响应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林龄乌柳林根系重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p<0.001),这也为评价沙地植被改良土壤功能提供了依据。
于洋贾志清朱雅娟赵淑伶刘海涛李清雪魏登贤
关键词:根系分布人工防护林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的水分生理特性及叶性状被引量:19
2012年
对青海共和盆地4个林龄乌柳的水分生理特征及叶性状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乌柳的相对水分亏损无显著差异.37年生乌柳的水势日均值显著低于其他3个林龄,4和11年生乌柳的水势日均值显著低于25年生乌柳.4年生乌柳的失水率显著低于其他3个林龄,25年生乌柳的失水率显著低于11年生乌柳.4年生乌柳比叶面积(SLA)显著低于其他3个林龄,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11年生乌柳单位质量叶氮(Nmass)显著高于其他3个林龄,25年生乌柳Nmass显著高于37年生乌柳,11和25年生乌柳的光合能力较强.11年生乌柳单位质量叶磷(Pmass)显著高于25和37年生乌柳,4年生乌柳Pmass显著高于25年生乌柳.各林龄乌柳的Nmass/Pmass为5.16~6.28,其中25年生乌柳Nmass/Pmass显著高于4和11年生乌柳.4个林龄乌柳Nmass与Pmass呈显著正相关,Pmass与Nmass/Pmass和林龄呈极显著负相关,Nmass/Pmass与林龄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生长阶段乌柳的生态适应对策不同.
刘海涛贾志清朱雅娟于洋李清雪
关键词:水分生理特性叶性状乌柳共和盆地
2000—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分析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2000至2012年MOD17A3数据集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年均NPP的平均值为103.3 g C/(m2·a),最低为369.3 g C/(m2·a),最高为482.1 g C/(m2·a)。5种植被类型中,草甸年均NPP值最大,为128.8 g C/(m2·a);灌丛的年均NPP值最小,为34.9 g C/(m2·a);与2000年相比,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减少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68%;NPP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7%,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刘瑛贾志清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青海共和盆地
高寒沙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肥力质量差异及评价被引量:13
2015年
青海共和盆地是全国土地沙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区域之一,在沙漠化土地上进行植被恢复是控制该区沙漠化和改善区域环境的一个有效措施。为研究高寒沙地不同方式植被恢复后土壤肥力质量的差异,以自然恢复的赖草草地(Leymus secalinus)、人工恢复的沙柳林(Salix psammophila)、人工恢复的柽柳林(Tamatix chinensis)、人工恢复的乌柳林(Salix cheilophila)和人工恢复的乌柳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5种植被恢复类型0~50 cm深度土壤的物理性状、持水能力和养分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对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特性均表现出显著地"表聚性",即表层土壤肥力质量优于深层土壤;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各土壤指标具有显著差异性,土壤质量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赖草草地(1.55)和沙柳林(1.50)土壤肥力质量最好,柽柳林(1.09)和乌柳林(0.93)次之,乌柳小叶杨混交林(0.76)土壤肥力质量最差。
李清雪贾志清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高寒沙地乌柳防护林碳库随林龄的变化被引量:14
2015年
植被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长期的植被恢复能够提高沙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青海共和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Salix cheilophila)防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探讨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乌柳各组分碳浓度变化规律并不显著(P>0.05),而碳贮量显著增加(P<0.05),且不同林龄乌柳各组分碳库的分配比例不同,树干碳贮量占林分碳贮量的百分比最高。各林龄(6、11、16、21a)乌柳林碳贮量分别为4.95、9.93、14.67 t/hm2和21.99 t/hm2。土壤碳库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林龄土壤碳库(0—200cm)分别为9.54、13.03、17.18和19.05 t/hm2。较之6、11a土壤碳库增加26.78%,16a较之11a提高24.16%,21a较16a提高9.82%。地被物层(植被残体)固碳量分别为0.27、0.29、0.33、0.43 t/hm2。不同林龄乌柳林生态系统碳库分别为14.76、23.25、32.18 t/hm2和41.48 t/hm2。各林龄乌柳植被层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33.54%、42.71%、45.59%和53.01%,土壤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64.63%、56.04%、53.39%和45.93%,而地被物层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1.83%、1.25%、1.03%和1.03%。较之恢复前的,各林龄碳库依次增加57.05%、36.52%、27.75%和22.42%。植被恢复各阶段年净碳累积速率分别为1.41、1.70、1.79、1.86 t C hm-2a-1。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具有"碳汇"功能。
于洋贾志清朱雅娟刘艳书刘海涛李清雪
关键词:乌柳碳浓度碳贮量
基于MODIS的中国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MODIS 08_C5气溶胶产品2000—2008年月均值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大陆地区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疆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常年处于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全国各地气溶胶光学厚度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地区年内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4月达到其年内最高值,且多年光学厚度月均值与全国每月发生沙尘总次数呈显著相关关系;沙尘月发生10次以上地区,沙尘月发生次数与光学厚度月均值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而沙尘月发生10次以下地区,沙尘月发生次数与光学厚度月均值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单楠杨晓晖时忠杰闫峰
关键词: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沙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