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716806)

作品数:6 被引量:240H指数:5
相关作者:徐祥德施晓晖谢立安于淑秋苗秋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长江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气温
  • 3篇气候变化
  • 2篇再分析资料
  • 2篇年代际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气温距平
  • 2篇距平
  • 2篇风速
  • 2篇NCEP/N...
  • 2篇NCEP/N...
  • 2篇EOF分解
  • 1篇冬夏季
  • 1篇有效积温
  • 1篇云顶亮温
  • 1篇云系
  • 1篇灾害
  • 1篇灾害天气
  • 1篇日平均
  • 1篇日平均气温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北卡罗莱纳州...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长江科学院

作者

  • 7篇徐祥德
  • 5篇施晓晖
  • 3篇谢立安
  • 1篇吴庆梅
  • 1篇张胜军
  • 1篇谭德宝
  • 1篇于淑秋
  • 1篇苗秋菊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被引量:26
2009年
根据中国区域大范围洪涝、暴雨、暴雪天气预报上游关键区,以及气候变化敏感区多圈层信息平台等重大需求。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灾害性天气上游关键区与气候信号敏感区的观点出发,提出高原及周边观测工程建网新思路与应用新技术方案,设计、构建了新一代气象综合观测预警长期监测系统,实现科学试验-工程建设-工程应用开发途径,发展高原及周边敏感区灾害天气上游早期预警系统监测平台,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与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多功能业务服务应用平台;采用高原东缘南-北轴向观测数据信息(GPS监测站与AW S站)应用于改进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s)模式三维变分方案,实现了模式优化站网信息的同化技术,可提升中国区域暴雨、南方雪灾模式预报能力。针对夏季暴雨、南方暴雪,检验、证明了高原观测工程布网"早期预警"的显著效果。
徐祥德
关键词:青藏高原灾害天气
荆江河段洪水过程云系关键影响区卫星亮温T_(BB)相关场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尝试使用多种资料寻找对荆江河段洪水过程具有指示意义的天气预报关键区。首先应用1998年7月GMSTBB资料以及同时段NCEP日平均风场资料,对1998年长江大洪水第二阶段致洪暴雨期荆江河段及其周围地区天气形势进行了个例诊断分析。在分析中结合相关系数计算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注意到:荆江河段上游存在着对该地区天气预报有指示意义的预报关键区(25°N附近,105°E-110°E)。应用上述诊断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20年的GMSTBB资料以及1960年以来近40年的中国600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做了进一步的诊断分析,从气候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该关键区的存在。
张胜军徐祥德吴庆梅苗秋菊谭德宝
关键词:荆江河段洪水
NCEP/NCAR再分析风速、表面气温距平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可信度分析被引量:93
2006年
采用计算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相关分析和EOF分解等多种客观分析统计方法,对NCEP/NCAR再分析风速、表面气温距平在中国区域的可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不同要素距平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均比西部地区的小,说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东部比西部要高,可能是受到模式地形和中国地面气象站点“东密西疏”分布格局的较大影响。随着高度升高,NCEP再分析风速距平的误差减小,进一步表明地形对NCEP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具有较大影响。另外,冬季再分析风速误差较大的特点在850,500和200 hPa等压面上均存在,表明冬季再分析风速距平的可信度受到再分析模式系统误差的较大影响。相关分析结果和标准化均方根误差计算结果之间具有很好的反向对应关系,即均方根误差大,NCEP再分析资料与实测资料的相关性就差,均方根误差小,则对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就较好。标准化均方根误差较小的要素,其NCEP再分析和站点实测资料距平EOF分解得到的特征向量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各特征向量对应时间系数的相关性也比较好;反之,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大的要素,其NCEP再分析和站点实测资料距平EOF分解得到的特征向量空间分布则相差较大,对应时间系数的相关性也比较差,因此采用EOF分解方法,分析对应特征向量空间分布相似性及其时间系数变化的一致性,可以对NCEP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综合上述各季节、各要素多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NCEP再分析风速距平在春、夏、秋季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冬季的可信度较差;表面气温距平则是冬季的可信度最好,夏季的可信度较差。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EOF分解
1951—2002年全球陆地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趋势转折特征被引量:15
2008年
对全球陆地67359个格点1951—2002年的年平均地面气温和总降水量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分别进行逐个格点的检验,分析这一时期内全球陆地气温和降水最近一次年代际趋势转折发生的时间及转折后的线性变化趋势.发现20世纪后期,变暖趋势在全球大部分的陆地上都十分显著;全球陆地绝大多数格点的年降水量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生了一次年代际趋势转折,转折后年降水量为减少趋势的格点大约占全球陆地总格点的45.7%,其余54.3%的格点在最近一次年代际趋势转折发生以后,年降水量为增加趋势.总体上全球陆地不同区域的气候主要向"暖干"和"暖湿"两种不同的趋势转变.全球22个分区的区域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趋势转折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北美大陆在最近一次年代际趋势转折发生以后的气候"暖干化"趋势较为明显.非洲大陆的气候则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暖湿,欧洲以及亚洲大部分区域的气候也趋于暖湿.南美洲南部和澳大利亚西部的情况则较为特殊,在最近一次年代际趋势转折发生以后,气候趋于冷湿.
施晓晖徐祥德
关键词:气温降水
夏季风变异对春季海陆表面气温年代际非均匀变化的响应
徐祥德施晓晖谢立安
关键词:非均匀性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近50年我国日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被引量:83
2005年
应用近50年我国234个测站的日平均温度资料,研究了最高(低)日平均温度、各种界限温度日数、生长季节长度及有效积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夏季最高日平均温度以上升为主,新疆南部和黄淮的部分地区为下降趋势;最低日平均温度北方大部地区有较明显的升温趋势,新疆南部及长江流域则有下降趋势;在冬季,无论是最高日平均温度还是最低日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以上升为主,北方尤为明显;日平均温度高于30 ℃的炎热日数近50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日平均温度为20~30 ℃的温暖日数却有增加.低于5 ℃的冷日日数基本上也是减少的.日平均温度低于-10 ℃的严寒日数,在40°~45°N的新疆、内蒙古西部、东北中南部地区减少得更为明显.除西南东部等少数地方外,我国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积温增加.
于淑秋
关键词:日平均气温气候变化有效积温
中国大陆冬夏季气候型年代际转折的区域结构特征被引量:27
2006年
采用Tomé和Miranda2004年提出的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对1961-2000年中国160个气象站及各个分区的冬、夏季年代际气候型转折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年代际趋势转折发生年份相近,且转折后趋势一致的站点呈带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据此提出中国大陆气候型年代际转折存在显著区域性结构特征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中国区域冬季气候总体趋于“暖湿”,80年代末期为夏季气候向“暖湿”转型的突变时期,即中国气候出现“暖湿”型转折的年份冬季比夏季更早.通过冬、夏季气温、降水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区域性特征分析及分区检验结果,可发现华北地区冬季气候显著“暖干”型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东北、华南、西南地区的冬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亦转为“暖干”型,80年代初期为其余4个分区(江淮、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西部)冬季气候转变为“暖湿”型趋势的转折时期,东北、华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夏季气候均趋于“暖干”型,西南和高原东部地区在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暖湿”型趋势,江淮地区和西北地区西部“暖湿”型趋势开始的时间则在80年代初期,华南地区较为特殊,其夏季气候在1984年以后出现了“冷湿”型趋势.
施晓晖徐祥德
关键词:气候型
NCEP/NCAR再分析风速、表面气温距平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可信度分析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EOF分解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