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HZ055)
-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4
- 相关作者:丁淑军王显军姜晓林纪经海刘姗姗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莱州市蜱种分类及感染新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了解莱州市蜱的种类以及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状况,为证实当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莱州市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生的自然村,收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和采用布旗法收集野外的游离蜱,开展蜱的分类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新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1年在莱州市共采集到2 593只蜱。按蜱的种类分类,莱州地区共采集到长角血蜱2 573只和血红扇头蜱6只,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20%和16.67%;采集到铃头血蜱9只和中华革蜱5只,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按照蜱的不同发育时期分类,共采集到成蜱1 449只、若蜱995只、幼蜱149只,成蜱、若蜱和幼蜱的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07%、4.52%和2.68%;实验室培养期间收获22份卵,其中2份卵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最低感染率为9.09%;按照动物来源分类,共采集羊蜱1 435只、狗蜱74只、牛蜱128只、鸡蜱61只、刺猬蜱24只,除鸡蜱、刺猬蜱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外,羊蜱、狗蜱和牛蜱中SFTSV最低感染率分别为5.37%、12.16%和1.56%;野外采集蜱871只,最低感染率为2.18%。结论不同发育时期的蜱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可能为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媒介,且新布尼亚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可能。
- 徐雪华李金萍尹海英刘国胜蒋善祥王伟庆韩新强刘靖宇丁淑军牛国宇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病原学
- 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 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 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结论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 周淑琴李俊荣孟淑欣纪经海刘姗姗丁淑军王显军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IG
- 家养动物体表蜱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分离及鉴定被引量:27
- 2012年
- 为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传播机制,采集了山东疫区家养牛、羊和狗等动物体表蜱,分类鉴定后,通过Real-time PCR筛查、病毒分离培养和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蜱中的病毒。所采集的蜱,以长角血蜱为主,占91.4%。其中3头SFTSV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14%,并在其中一份羊体表蜱标本中分离到SFTSV病毒,命名为SDLZTick12。序列分析显示与我国在不同省份患者标本中分离的病毒全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且病毒的抗原性和生长特性与人源病毒相同。本研究首次在山东疫区蜱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并与人源病毒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提示蜱可能为该新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姜晓林王显军李建东丁淑军张全福曲靖张硕李川芜为姜梅梁米芳毕振强李德新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