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1110005880000)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冯涛李芳菲李鑫郜丽妍王雪梅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帕金森
  • 6篇帕金森病
  • 4篇蛋白
  • 4篇突触
  • 4篇突触核蛋白
  • 4篇核蛋白
  • 2篇多巴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生物学
  • 2篇Α-突触核蛋...
  • 2篇Α突触核蛋白
  • 2篇成像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基因
  • 1篇多巴胺
  • 1篇血红
  • 1篇血红细胞
  • 1篇血性
  • 1篇遗传易感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冯涛
  • 6篇李芳菲
  • 5篇李鑫
  • 3篇郜丽妍
  • 2篇王雪梅
  • 1篇于顺
  • 1篇顾朱勤
  • 1篇刘萍
  • 1篇张蓉
  • 1篇栗晓宏
  • 1篇芦林龙
  • 1篇马惠姿
  • 1篇梁宪红
  • 1篇陈彪
  • 1篇王展
  • 1篇高英姝
  • 1篇张璇
  • 1篇陈慧敏
  • 1篇李晋梅
  • 1篇李秋菊

传媒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突触核蛋白病病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2年
α突触核蛋白是一个由140个残基组成的神经元蛋白。在生理条件下,大部分存在于神经突触前末梢,靠近突触小泡。它是包括口突触核蛋白和γ突触核蛋白在内的保守的蛋白质家族中的一员,并且最初被描述为组成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的非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研究证实,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物存在于许多病理进程中。
李鑫冯涛张蓉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溶酶体线粒体帕金森障碍
皮肤α-突触核蛋白作为诊断帕金森病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
2015年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僵直、姿势平衡障碍,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等也成为临床诊断帕金森病的重要依据。早期、正确诊断帕金森病可帮助患者尽早正规化治疗并延缓病情进展,然而该病确诊仍需尸体解剖病理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因此,寻找在体病理学诊断依据对早期正确诊断帕金森病至关重要。
李鑫冯涛于顺高英姝梁宪红郜丽妍李芳菲
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生物学标志物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影像学诊断技术
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作为帕金森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这些运动症状主要是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导致。此外,脑内其他区域神经元丢失引起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目前诊断主要依据英国帕金森病协会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和多巴胺能反应性,而运动障碍门诊的专家误诊率高达10%-50%,提示我们亟需寻找一种可将帕金森病从运动障碍疾病中区分出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生物学标记物。
李鑫冯涛郜丽妍李芳菲
关键词: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学标记
早发型帕金森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5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排在阿尔兹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神经系统变性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在发达国家PD的发生率为0.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在60岁人群中,PD的发病率为1%~2%,年龄〉8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3%~4%。目前我国的PD患者人数已〉200万。
李芳菲冯涛
关键词:帕金森病疾病遗传易感性等位基因环境因素诱发疾病
头部磁共振成像与急性美多芭反应试验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3年
目的探讨头部MRI检查及急性多巴丝肼(美多芭)反应试验诊断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及其与帕金森病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7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和17例帕金森病患者的头部MRI及急性美多芭反应试验结果,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结果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组患者正中矢状位T1WI序列均可见中脑上缘呈现平坦或凹陷征象,中脑横截面积[(77.35±15.30)mm2]和中脑面积/脑桥面积比值[(14.31±2.47)%]均低于帕金森病组[(142.35±31.49)mm2、(24.08±4.7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急性美多芭反应试验显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组和帕金森病组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Ⅲ评分最大改善率>30%者分别为2和16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142,P=0.000)。结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中脑MRI特征和急性美多芭反应试验结果与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栗晓宏冯涛王展李芳菲李鑫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多巴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浓度的研究
2015年
目的 α-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动物模型中,细胞缺氧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可导致α-触核蛋白聚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α-触核蛋白浓度变化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AI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α-触核蛋白寡聚体浓度变化。方法 招募55名正常对照、55名帕金森病患者(PD)和55名AIS患者,并采血留样本。采用纯化的重组α-触核蛋白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作为进一步检测的测试标准。结果 外周血红细胞α-触核蛋白寡聚体在正常对照组、PD组及AIS组中分别为(0.41±0.14)、(0.82±0.55)和(1.01±0.56)mmol/L。AIS患者红细胞α-触核蛋白寡聚体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95%CI 0.426~0.773)以及PD患者(P=0.027,95%CI 0.022~0.369)。结论 AI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α-触核蛋白寡聚体浓度显著升高。这种改变可能参与急性缺血事件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但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芦林龙李芳菲冯涛陈慧敏郜丽妍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血红细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帕金森病患者与特发性震颤患者黑质经颅超声检测指标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索黑质经颅超声(TCS)检测在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58例原发性PD患者和60例特发性震颤(ET)患者的TCS单侧强回声面积,计算双侧黑质强回声总面积与中脑总面积的比值,分析黑质TCS用于诊断原发性P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原发性PD患者的黑质强回声面积及黑质强回声总面积占中脑总面积的百分比,与ET患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质TCS检测用于PD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为A=0.801,且当其临界值取0.205时诊断敏感度为74.1%,特异度为76.7%。结论 黑质TCS检测可作为诊断原发性PD的辅助检查之一,且对PD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李秋菊马惠姿王雪梅冯涛
关键词:帕金森病经颅超声ROC曲线
帕金森病异动症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发生异动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符合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并且应用左旋多巴制剂至少1个月的患者,根据异动症临床定义判断有无异动症分为异动和非异动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体质量、UPDRS运动量表评分等临床参数以及左旋多巴最大日剂量、累计左旋多巴用药时间、单位体质量左旋多巴用量等治疗参数方面上有无差异,并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根据剂末现象合并异动症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在上述各参数方面有无差异。结果142例患者中有11例存在异动症(11/142,7.8%),其中,剂峰异动9例,合并剂末异动的2例。异动组与非异动组在性别、体质量、左旋多巴最大日剂量和单位体质量左旋多巴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剂末现象合并异动症与剂末现象不合并异动症比较,性别、体质量、单位体质量左旋多巴用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单位体质量左旋多巴用量(OR=1.846,95%C1:1.234~2.762,P=0.003)和左旋多巴最大日剂量(OR=0.991,95%CI:0.984—0.999,P=0.033)。结论帕金森病发生异动症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是左旋多巴最大日剂量和单位体质量左旋多巴用量。
李晋梅李芳菲李鑫冯涛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左旋多巴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535例PD患者先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测,并分为睡眠障碍组249例和非睡眠障碍组286例。分别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MDS)、疲劳严重度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等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睡眠障碍组较非睡眠障碍组更易出现便秘(67.5%vs 48.3%)、疲劳(79.1%vs 44.4%)、嗅觉减退(35.7%vs 23.8%)、排尿障碍(50.6%vs 11.5%)、头晕(45.4%vs 26.9%)等症状(P<0.01);睡眠障碍组各量表评分高于非睡眠障碍组[HMDS评分(16.96±10.57)分vs(9.77±7.55)分、UPDRS-Ⅰ(2.59±2.05)分vs(1.56±1.47)分、UPDRS-Ⅱ(11.27±5.81)分vs(8.63±4.51)分、UPDRS-Ⅲ(23.30±12.87)分vs(19.02±11.37)分、UPDRS总分(42.35±20.80)分vs(32.83±17.33)分,P<0.01]。2组患者Hoehn-Yahr分级、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其他非运动症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疲劳、抑郁、排尿障碍、头晕、UPDRS-Ⅲ是PD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睡眠障碍是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与便秘、疲劳、抑郁、排尿障碍、头晕等非运动症状显著相关。
王雪梅冯涛顾朱勤刘萍张璇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便秘排尿障碍头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