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025)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陈慧玲张奂侯宇朱艳刘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海口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传导
  • 2篇神经传导速度
  • 2篇鼠胚
  • 2篇鼠胚胎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周围
  • 2篇糖尿病周围神...
  • 2篇胚胎
  • 2篇胚胎干细胞
  • 2篇小鼠胚胎
  • 2篇小鼠胚胎干细...
  • 2篇干细胞
  • 2篇病变
  • 1篇胰岛
  • 1篇胰岛样细胞
  • 1篇振动觉
  • 1篇振动觉阈值
  • 1篇神经病变
  • 1篇受试者

机构

  • 4篇中南大学
  • 1篇海口市人民医...

作者

  • 4篇陈慧玲
  • 2篇刘莎
  • 2篇刘刚
  • 2篇朱艳
  • 2篇雷闽湘
  • 2篇侯宇
  • 2篇刘峰
  • 2篇张奂
  • 1篇郑甲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胰岛样细胞过程中印记基因变化
2010年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对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F1-G印记基因Kcnq1、Cdkn1c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SF1-G向胰岛样细胞分化,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细胞标志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印记基因Kcnq1、Cdkn1c在分化各阶段细胞中的亲本表达情况。结果胰岛细胞标志性基因Insulin、Glucagon、Somatostatin、IAPP、Glut2在诱导分化后的细胞都有表达;分化终末细胞能表达胰岛细胞特异性蛋白胰岛素、C肽及Somastatin;PCR-RFLP检测分析显示,体外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印记基因Kcnq1、Cdkn1c呈双等位基因表达。结论胚胎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可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用此种分化方法可导致胚胎干细胞印记基因表达的改变,出现印记丢失。
刘峰郑甲雷闽湘陈慧玲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分化胰岛样细胞
小鼠饲养层细胞制备与小鼠胚胎干细胞SF1-G的培养
2010年
背景:小鼠胚胎干细胞系SF1-G是由雌性C57BL/6小鼠与雄性M.spretus小鼠交配后,取桑葚胚期胚胎在STO饲养层细胞上分离培养获得,STO细胞较昂贵,而由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制备的饲养层细胞不仅取材容易,而且形成胚胎干胞的克隆率、维持胚胎干细胞正常核型的能力均比STO细胞要好一些,因此,建立一种适宜SF1-G细胞扩增的培养体系,保持其未分化状态生长是充分利用胚胎干细胞资源的前提。目的:建立有效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胚胎干细胞饲养层细胞制备体系;以建立有效的小鼠胚胎干细胞(SF1-G细胞)扩增培养体系。方法:从孕12.5~14.5d的ICR小鼠分离培养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取3~5代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以丝裂霉素C抑制其增殖能力制备饲养层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增殖培养SF1-G细胞;染色体G显带分析法检测SF1-G细胞核型,SF1-G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RT-PCR检测Oct4、Nanog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从孕鼠胚胎有效分离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以3~5代细胞制备的饲养层细胞能够支持胚胎干细胞SF1-G呈边界清晰的克隆样生长。染色体核型检测SF1-G保持正常核型,碱性磷酸酶、表面标志物检测均呈阳性。实验建立了有效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体系,并制备供胚胎干细胞进行增殖培养饲养层细胞体系,能够在实验室对SF1-G细胞保持正常未分化状态培养。
刘峰雷闽湘陈慧玲
关键词: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细胞胚胎干细胞
NTSS-6评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NTSS-6评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神经肌电图检查是否异常分为DPN组和NDPN组。用ROC曲线评价NTSS-6评分在DPN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单独用神经肌电图以及联合NTSS-6评分后DPN的检出率的变化。结果①在收集的病例中DPN发生率为53.4%,其中合并DPN组有更长的病程、较高的血糖、HbA1c、BMI、WHR、TG、hsCRP及NTSS-6评分,较低的INS和DBP;②下肢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WHR、病程、FBS、HbA1c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WHR、HbA1c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OC曲线示NTSS-6评分的最佳切割点为3.995分(灵敏度=0.848,特异度=0.561),其曲线下面积为0.703;④联合神经肌电图和NTSS-6评分DPN的检出率高于单独使用神经肌电图的检出率。结论①病程、WHR、HbA1c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②NTSS-6评分可作为早期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之一;③神经肌电图检查联合NTSS-6评分可提高DPN检出率。
刘莎侯宇刘刚张奂朱艳陈慧玲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利用ROC曲线评价振动觉阈值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振动觉阈值(vibrationperception threshold,VPT)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诊断价值,并寻找最佳诊断点。方法:分别对283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神经肌电图、VPT检查,以神经肌电图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151)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n=132),根据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及ROC曲线评估VPT的诊断效能,并寻找最佳诊断点。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NDPN组相比,DPN组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明显减慢,而VPT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受试者双侧NCV和VPT无明显差异;3)以NCV为诊断标准,各检查点VPT平均值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诊断切割点为10.54 V,此时敏感性为0.596,特异性为0.848,Youden指数为0.445;4)采用NCV为诊断标准,DPN的检出率为53.4%,联合VPT后DPN的检出率为6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V检查相比,VPT检查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提示它可作为临床上诊断DPN的方法之一,其最佳诊断切割点为10.5 V。
侯宇刘莎朱婷婷张奂刘刚朱艳陈慧玲
关键词:神经传导速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