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001)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袁发焕侯卫平张耀全程悦李芙蓉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维立体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建立三维立体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方法分离SD大鼠胫骨、股骨,冲洗骨髓腔,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并结合贴壁法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生长周期,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鉴定。后将其接种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胶中,加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进行三维立体培养。结果培养的细胞呈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单核,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术显示93.10%细胞处于G0~G1期。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细胞核质比例较大,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表面有较多微绒毛,细胞质细胞器丰富,表现出未分化细胞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不表达角蛋白(keratin)。BMSCs在ECM胶中生长良好。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骨髓BMSCs,在三维培养体系中生长良好。
- 李芙蓉张莹王代红程悦张耀全王沂芹侯卫平卫静袁发焕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型胶原
- 后肾间充质细胞对大鼠急性肾小管损伤的防护作用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外源性后肾间充质细胞(MMCs)对缺血再灌注(I/R)后急性肾小管损伤的防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孕13d大鼠胚胎分离培养后肾间充质细胞,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建立缺血再灌注急性肾小管损伤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MMCs组、I/R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MMCs组大鼠在成功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即经下腔静脉输注BrdU标记后的大鼠后肾间充质细胞,分别于术后24、48、72、96h处死各组大鼠,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常规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在肾脏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的MMCs在肾组织中的定位分布。结果MMCs组各时相点大鼠BUN、Scr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相点I/R组(均P〈0.05),TUNEL结果显示,术后48h凋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数量MMCs组[(13.4±3.2)/HPF]明显少于同时相点I/R组[(25.4±5.2)/HPF](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R组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48h达高峰,MMCs组Bcl-2表达水平高于同时相点I/R组,而Bax表达水平则低于同时相点I/R组,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均P〈0.05)。MMCs组术后72h肾组织内可见BrdU阳性细胞[(60±6)/HP],术后96h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为[(143±8)/HP]。结论外源性后肾间充质细胞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脏小管上皮,MMCs输注后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对缺血再灌注急性肾小管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 周剑锋袁发焕李娜于军张耀全侯卫平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肾小管
- SD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对SD大鼠不同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分离培养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骨密质来源的MSCs,进行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生长周期的鉴定。结果两种组织来源的细胞都呈成纤维细胞样,单个核,增殖能力强。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o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但不表达角蛋白(keratin)。细胞可传代10代以上并保持细胞表型。细胞周期显示90%以上细胞处于细胞静止期。结论分离、培养的两种组织的细胞均为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增殖能力强、表型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李芙蓉侯卫平程悦袁发焕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技术骨髓